搜狐视频《匆匆那年》 开启网络大剧自制元年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搜狐视频,匆匆那年,自制剧
  • 发布时间:2014-11-14 13:47

  2014年,搜狐视频在内容自制领域守正出奇,捷报频传,为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兼搜狐视频代理CEO张朝阳提出的“自制元年”战略,做了最好的注脚。

  8月4日,自制大剧《匆匆那年》在搜狐视频上线播出。国庆长假《匆匆那年》大结局后,该剧总点击量突破6亿,单集平均点击量近超3000万,推广用户规模达1.5亿。在2014中国.横店影视节影视“文荣奖”的评选中,《匆匆那年》也获得了业界专家的高度认可,一举获得最佳网络剧奖。由此,《匆匆那年》开启了网络自制剧的全新时代。

  《匆匆那年》以诸多行业第一定义了“现象级”网络自制剧的新高度:单集投资过百万,4K超高清制作,网络周播模式,单集45分钟。在中国互联网视频自制进化过程中,《匆匆那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产品。

  “《匆匆那年》开启视频自制元年”并非简单的宣传口号,而是搜狐视频顶层设计棋局中的重要一步,其产生蕴含深刻的诱因。

  近年来,视频网站竞争逐渐升级,重组、并购、裂变打破了行业旧有格局,“马太效应”初显。无论是内容、技术还是资本、营销,视频网站的竞争已经扩散至每一个环节,而内容更是决定其能否胜出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说视频网络早期的自制多少属于“玩票”的话,到2014年已经今非昔比,自制不仅成为视频网站锻造品牌抢占市场份额的利器,甚至决定着他们在新一轮洗牌中的排位。

  同时,高昂的影视剧版权费用让视频网站在一轮轮的“血拼”中元气大伤。收支倒挂、常年亏损仍然是视频行业的普遍状态。而对自制内容来说,灵活的营销策略以及后续内容IP的全面开发,都可以为视频网站带来四两拨千斤的创收效果。张朝阳认为,网络自制剧的商业模式是顺畅的,自制体现着竞争力。

  “优土投入3亿资金发展自制,乐视自制投入翻倍,爱奇艺启动工作室战略……2014年国内网络自制剧迎来了一个井喷之年,国内网络自制剧正在迎接着行业的巨大转折。”美兰德市场部总监金桂娟从数据角度,肯定了搜狐“视频自制元年”说法的科学性。

  由此可见,搜狐视频自制元年战略,既是搜狐多年沉淀的必然结果,也是谋局未来的致胜先手,它也必将对整个行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匆匆那年》:打造“现象级”网络自制剧

  姚婷婷很惊讶,当她被搜狐视频内容运营中心总编辑尚娜告知出任《匆匆那年》导演时。

  在拍摄这部号称“第一部网络自制长剧”之前,她只拍过《特殊交易》、《顶缸》等颇受好评的短片,并没有长剧拍摄经验。

  但她没有辜负互联网平台的信任。经过70余天的拍摄,由这位80后导演挂帅的年轻团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从8月4日《匆匆那年》在搜狐视频上线至结束后10月初,该剧总点击量突破6亿,单集平均点击量超3000万,覆盖用户规模达1.5亿。此外,该剧还获得了“2014横店影视节影视‘文荣奖’”的“最佳网络剧奖”。

  除了这些不断刷新的数据和权威评价外,给姚婷婷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一个小故事:一位姑娘在看完《匆匆那年》后,开始“疯狂”寻找六年未联系的初恋男友,最后成功找到了等她的那个男孩。

  一部网络自制剧可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姚婷婷也许并未预料到。但在从事互联网娱乐行业多年的尚娜看来,这个结果是搜狐视频对自制行业的准确把脉,也是公司多年累积优势资源的厚积薄发。

  2014年被搜狐视频视为“自制元年”,《匆匆那年》成为了引领这次自制浪潮的“火车头”。尚娜认为,“《匆匆那年》的出现,给整个行业打了强心剂,它标志着视频行业进入到了大剧自制的时代,不仅对网络自制剧带来影响,甚至变革了整个电视剧的产业格局。现在,业内所有大的制作公司,都开始积极为网络开发、制作高水准的剧集”。

  高规格自制 电影式营销

  《匆匆那年》刷新了人们对网络剧小成本、小制作、专业性低、剧作肤浅的刻板印象。

  这种印象并非空穴来风,因为网络剧出现伊始,大多是视频网站低成本收购的微电影和短片,大量制作粗糙、鱼龙混杂的片子充斥在视频网站中。

  随着视频网站观众基数的增加,变现效率的提升以及几大视频网站的竞争,为催生精品,许多视频企业都加大了对网络自制剧的投入,但是单集投入超过一百万的网络自制剧,《匆匆那年》还是首部。

  对视频网站来说,单集百万完全可以购买到比较精品的电视剧了,为何还要承受经营风险,费时费力去自制呢?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兼搜狐视频代理CEO张朝阳认为,“一百万只能买一个网络播映权,而且它的播出时间跟电视台是紧扣的,没有自由度来周播。自制剧对于内容植入及后续延展IP都具备想象空间,我们现在愿意花这么多钱来制作‘电视剧水平’的网剧,因为它的商业模式是顺畅的,也代表着一种竞争力。”

  与那些把大部分预算花在明星上的电视剧相比,《匆匆那年》全部启用新人,演员片酬占总投入比例很小,这就可以使每集一百万的钱基本都花在制作上。

  在预算充足的前提下,搜狐视频首先对《匆匆那年》的拍摄手段进行了革新:采用4K技术。

  所谓4K技术,就是通过4K屏幕的播放,其分辨率达到全高清(FHD.1920×1080)的4倍,约是高清(HD.1280×720)的9倍。通俗的说,4K电视代表着“超高清电视”。目前,国内市场的4K电视已经销售了90万台,但事实上,4K片源不足是所有4K厂商和4K电视消费者的心中之憾。此次《匆匆那年》采用4K技术,在丰富片源的同时,也有效实现了跨屏传播。一些电视厂商表示,《匆匆那年》已经成为了在卖场为用户展示和讲解4K效果的良好样本。

  同时,《匆匆那年》的营销推广也达到了电影量级。2014年7月30日至8月3日,搜狐视频分别在北京、广州、沈阳、成都、郑州五地的电影院线进行了《匆匆那年》巡回4K高清观影的尝鲜会,打破互联网自制剧传统推广形式,开启电影模式的高规格点映活动,这也是互联网自制剧首次开启电影式宣发模式,定格网剧《匆匆那年》全新的历史性地位。

  采用周播模式 吸引年轻观众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也是国内第一部真正采用周播模式的网络长剧。张朝阳认为,与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年轻人的夜生活很丰富,没有每天一定要看一集的习惯。从这个角度来说,年轻人的生活作息适合进行周播。对于广告主来说,周播给其品牌一个相对足够的消化和传播时间,以检验投放效果。

  “最重要的是,精品不能囫囵吞枣一下子吃完。要一道一道慢慢吃,不然费那么大劲拍一集出来日播让大家看,不合适,好剧需要慢慢品。”张朝阳笑着说,“这是用户消费心理角度的饥饿营销。”

  在姚婷婷看来,周播剧就是要充分调动观众的审美期待,“如果到时候可以让大家等到望穿秋水的感觉,就成功了。”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匆匆那年》已经在向日韩、欧美的周播剧看齐。如在每集片首加入“前情回顾”,不仅能让时隔一周追看《匆匆那年》的网友迅速“脑补”,同时也让新加入追剧行列的网民们减少剧情上的“盲目感”。从实施效果看,《匆匆那年》在周播剧话题的引领上达到了主创的预期。

  异质化的内容定位

  异质化的内容定位是《匆匆那年》的另一张王牌。

  这部剧描述了80后一代人的情感与生活历程。故事以方茴和陈寻的早恋为主线,交织着方茴、陈寻、乔燃、赵烨、林嘉茉五人青春时期纯真懵懂的感情和友谊,真实纪录了80后群体的成长轨迹。剧情并非跌宕起伏,而是在温情缓缓的叙事中最大限度地还原了80后的青葱岁月,营造了浓厚的怀旧感。

  整齐划一的校服,“时代在召唤”的广播体操,球场上挥汗如雨的男生,夏日里裙裾飘飞的女生,欲说还休的暗恋......这几乎是80后校园回忆的元素标配,每每想到,都会心头一暖。当《匆匆那年》把过去这些习焉不察的青春标示,艺术化的概括并将其符号化呈现,就成为了观众与剧作产生共鸣的介质。

  荷兰学者杜威.佛克马说:“怀旧是一面朝后看的镜子,它能从不可挽回的过去中发现东西,或许有助于思考未来。”怀旧心理是人们与高速运转社会的一种对抗,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与抒发。

  作为深受美剧英剧日剧等精良制作耳濡目染的80后,并不缺少故事,缺少的是心灵关怀。

  在钢筋水泥构建的世界中,涉世不深的80后群体非常容易被生活压力、工作不顺、人际关系复杂所伤害,因此,他们的心灵自我保护意识也会愈加增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需要感情的归属和呵护。这种情感渴求通过对美好的青春回忆常常可以得到抚慰,这或许可以视作青春怀旧剧的一种现实意义。

  尽管这类题材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但它在近几年的传统电视剧类型中,比例却很小。主要原因是当下电视收视群体呈老龄化趋势,主流受众决定了最受欢迎的电视剧内容多聚焦家庭伦理、古装言情等题材,而青春怀旧类成为了电视的小众化题材,量少且很难进入黄金时段播放。

  此外,青春怀旧类题材中,多涉及“早恋”、“叛逆”等情节,在电视平台中的播出空间往往也会受限。这些因素促使着青春怀旧类电视剧转向互联网平台。

  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

  “年轻化的观众是未来中国的主力军,他们就在我们网络平台身边,我觉得把他们服务好,播出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对我们来讲是最大的嘉奖。”搜狐集团副总裁兼搜狐视频COO邓晔认为,第一部大剧选择青春怀旧题材,是“用户至上”思维在驱动。

  尚娜也赞同这种观点,她认为《匆匆那年》在选题上,体现了时下常说的互联网精神,“这个类型的题材是进不了电视主流收视时段的,电视台来回来去播的都是古装,家长里短的东西。所以《匆匆那年》本身从收视人群的年龄段,选材选题上,都在给创作者机会,我觉得这是非常有互联网精神的,不拘一格,充满创新意识。”

  除了对观众口味的重视外,网络自制剧本身的自我更新与升级也是《匆匆那年》得以推出的重要原因。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崔继丹认为,“网络剧喧嚣的娱乐时代,即将进入一个尾声。过去满屏都是搞笑剧,这种现象可以视作互联网对传统电视抑制搞笑的反弹,但现在这种释放需要回归到对人内心情感的关照,喜剧还会延续下去,但屏幕会出现更多情感服务类的剧,这是当下观众比较向往和需求的。”

  搜狐视频自制进化论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样,《匆匆那年》的出现及其对视频自制元年的引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它不能做孤立的个案分析。《匆匆那年》植根于搜狐视频的娱乐土壤,先天具有搜狐视频的自制气质。

  作为视频行业的“老枪”,搜狐在业界有着“黄埔军校”的美誉,从这里走出了爱奇艺CEO龚宇、优酷土豆CEO古永锵、酷6网创始人李善友等视频行业的大佬,由此可见,搜狐发力视频行业的功力与经验不在话下。

  在内容领域,搜狐视频具备娱乐基因和媒体平台。在脱口秀、情景剧等方面,搜狐视频起步较早,发展也迅速。

  据尚娜介绍,搜狐视频出品的原创内容,数次引领了视频原创行业的发展:2007年1月开播至今的脱口秀《大鹏口得吧口得》是第一档互联网原创节目;中国互联网首次台网联动即是搜狐视频与湖南卫视共同制作播出的《向上吧少年》;已经播出三季的《丝男士》是互联网首部获得现象级影响力的喜剧;直至今年,《匆匆那年》的开播,又成为了第一档网络自制长剧。尚娜认为,之所以搜狐视频能不断对视频自制开疆拓土、引领风潮,“主要得益于搜狐对娱乐产业的长期关注和熟悉。”

  一手打造了搜狐娱乐的邓晔认为,“2006年搜狐娱乐公司成立后,一直伴随着整个中国娱乐产业的成长。从八年之前相对贫瘠,到现在娱乐产业板块的大繁荣,我们都是亲历者和伴随者。在行业的观察方面,包括对娱乐资源的储备以及对娱乐动向的反应,搜狐娱乐都走在了市场前头。”依托于搜狐娱乐打造的视频平台,也自然先天地打上了娱乐的胎记。

  “搜狐视频以及整个搜狐团队是比较欢乐的团队,这种文化氛围容易催生好作品,从《丝男士》、《极品女士》到《匆匆那年》,这是一种公司的基因和文化使然。”本身就很有娱乐精神的张朝阳认为,这些现象级自制产品出现在搜狐视频,有内在的必然性。

  内部机制的成熟为搜狐视频提供了发展引擎,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在影响着搜狐视频对市场走向的判断。从2015年开始,“一剧两星”政策将正式实施。这一政策将会对卫视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而电视剧制作公司也将面临重新洗牌。张朝阳认为,这一政策对视频网站来说是利好的,可以使一些更丰富更优质的内容转移到互联网上来播出。

  今年,各大视频网站都在发力网络自制剧,因此,这一领域的竞争已经呈现出白热化的状态。据张朝阳透露,2014年是搜狐视频的自制元年,在整体的板块中,自制的流量仅次于电视剧。2015年,搜狐视频的自制重心将会继续加大,预计将会拍出几个类似《匆匆那年》量级的自制剧。

  “最后让你感动的,还是根根本本回到价值观上,朴素地讲故事,把重点放在内容创作上。”邓晔认为,明年搜狐视频自制剧的类型将会更多样,但他们始终都会怀有“匠人之心”,把每个作品做好。

  《匆匆那年》:创造超常规的盈利速度

  一部网络自制剧的投入相当于一部中小成本电影,单集的成本相当于卫视大剧,这句话用在《匆匆那年》身上并不为过。

  这么大的投入,如何收回成本实现盈利,是一个问题。

  深谙互联网媒体经营思路的搜狐视频首席运营官邓晔,对于产品的回报,非常自信,“只要作品的生命力在,商业价值也就水到渠成。换言之,有了第一季成熟的内容品牌,才有后续盈利的空间。”

  从搜狐视频的公开资料可以看出,搜狐视频运营的产品思路,通常是稳中求进、长线发展。在自制作品的初始阶段,搜狐视频更希望赢得口碑和用户,打造品牌,而不是一味苛求短期利益回报。《丝男士》《极品女士》系列剧都在这个模式之列。

  超常规的盈利速度

  众所周知,《丝男士》系列、《极品女士》系列吸引了真功夫、火咖、金立ELIFE、陆风汽车、娃哈哈、京东商城等大牌广告的投放,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广告商都是从项目建立品牌影响力后的第二季,才开始投放的。而《匆匆那年》在剧集还没有播出完毕,就基本收回了成本。这在搜狐视频的盈利模式预算中,属于超常规盈利速度。

  对于《匆匆那年》的成功,邓晔并不认为有什么特殊的营销方式,更多的将它归功于优质的内容。她认为,首先要朴朴素素做内容,内容的成功催生用户的需求。这一阶段是塑造品牌的阶段。真正的营销拓展和持续收益应该在后续发展中。而在当下的营销目的,是让它的内容获得用户最大的认可。显然,她已经做到了。

  《匆匆那年》上线第一天,便展开矩阵式的推广,从门户首页到网页端视频、移动端APP视频、搜狐娱乐、音乐首页,以及电视剧频道、出品频道首页,无所不在。特型广告、首屏焦点图等黄金资源上,都能看到《匆匆那年》的身影。《匆匆那年》上线24小时,在新浪微博影视热搜榜上,超过同期的热播大剧《冲上云霄》、《离婚律师》,排行NO.1;在微博热门小时榜上,同样占据首位。

  大批广告主闻风而来。

  《匆匆那年》不仅有金立ELIFE首席赞助、美国补钙专家迪巧全程特约播出,也获得了娃哈哈的联合赞助,以及一汽大众捷达、康师傅冰红茶、康师傅绿茶、康师傅茉莉清茶、红牛、火咖等大量一线品牌产品的投放。

  这样的收益是计划外的,也是意料之中的。

  按照搜狐视频自制常规盈利模式,一部作品真正的盈利来自于后续发力。邓晔相信,“今年冬天,《匆匆那年》电影版上映,这部作品的搜狐视频播放量还会迎来一个热潮”。所以,这也许是常规计划之外。而三年的充足准备,让邓晔和尚娜对《匆匆那年》的上线充满信心。“真正被大众接受的好作品才有营销价值。《匆匆那年》就是这样的好作品。现在的成功,也就是意料之中了。”

  营销是一个创作过程

  网络视频的营销,是广告商和内容、渠道商携手并进的过程。与以往广告商单纯的广告投放、广告植入不同,邓晔希望搜狐视频的广告主走到内容中来,进行二度创作。

  在邓晔看来,广告商和内容创造者都有各自的优势,要综合利用,才能下好创意传播这盘棋。

  广告如何与内容完美结合?是否会形成对内容创作的过度干预?

  “好的营销是一种水到渠成,成功的载体是优质的内容。广告商的参与,是运用其消费者资源创造出更受欢迎的作品,而不是干预内容,或是对广告的简单植入。这是一种整合优势资源的广告投放方式,也是安全系数更高、更有保障的投放行为。”邓晔坦言,“营销没有模式可循,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对于好的载体,大家共同挖掘它的传播价值。”

  十多年的互联网媒体经营经验,让邓晔对广告与内容的结合有深刻的体会。“与电视媒体广告投放模式不同,互联网视频的广告投放呈现碎片化和多终端的投放方式趋势”。

  邓晔解释道,“广告与内容的合力发挥,不能单纯依靠广告商对于内容的理解,内容制作方对于广告品牌价值的体会是对广告商投放的有效补充。对于广告的投放,不能是以往机械式的方法,而是采取在社交媒体上碎片性的、灵活性的投放方式。通过社交媒体,以网友最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品牌传播。所以,广告商走入内容是前提。”

  “与碎片化广告投放相配合的是多终端的曝光。例如,《匆匆那年》、《丝男士》、《极品女士》,首先在移动终端上,选择凌晨上线,符合网友的收看习惯和心理;随后,在PC终端,在八九点播出。”邓晔认为,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终端的播出,使广告投放更加自由,广告与内容更加贴合。

  对于《匆匆那年》市场营销的成功,张朝阳相信,“互联网改变了传播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对于青年受众而言,不再习惯性地守在电视机前几个小时。那么,周播剧也应运而生。从用户消费心理来看,这是一种‘饥饿营销’。从内容生产来看,周播剧有充足的时间保证精品。从国内外周播剧的成功,不难看出,无论是从营销考虑还是从作品质量出发,这将会是一种趋势。”

  文/戴硕 蔡旻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