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电影的合作空间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专业,电影,创意
  • 发布时间:2014-11-14 13:27

  首届中欧电影项目推介暨高峰论坛在伦敦举办 专访英国导演协会主席艾弗·本杰明

  “全世界电影人都在想方设法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希望这次英国电影人可以获得更多机会。”11月17日,在伦敦举办的首届中欧电影项目推介暨高峰论坛上,英国导演协会主席艾弗·本杰明(Ivor Benjamin)在致辞中表示。

  作为第六届欧洲万象国际华语电影节的主体活动之一,由《综艺报》和电影节组委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欧电影高峰论坛目的是为了搭建中英、中欧合作与沟通的桥梁,促成中国电影与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更多合作。来自中国和英国的电影专业人士在论坛上对两国合拍政策、现状、合作方式、合作前景进行了深入沟通和探讨;并就具体的多个电影项目进行了推介。论坛后几天中方代表对BBC、Double Negative、Ealing Studio等九家位于伦敦的知名制作机构进行了拜访,并组织了商务洽谈。

  “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并有望在今年突破300亿元票房,这吸引着全球电影人来中国商洽合作;中国电影也通过合作,学习到国际化的创意理念、先进技术和行业规范,让中国电影通过国际化的表达走向世界。”《综艺报》总编辑陈晓梅分析,“英国的电影产业是近年来增长较快的创意产业之一,电影产业管理部门非常注重创意,注重产业链中不同公司资源的整合发展,注重新技术运用,注重电影专业人才的储备和知识产权保护,有很多经验值得中国学习。今年4月,中英两国正式签署关于电影合拍的新协议,此举被视为中英两国电影界开展合作的新纪元,中英合作应该大有可为。”

  英国合拍政策详解

  据负责中外合拍立项资质认定的中国电影合拍公司数据,这两年立项报批的中外合拍片数量每年都在60部左右,数量增长比例保持在10%。随着数量的增加,合作也更加深入,过去不少合拍片只是资本、人力、物资的叠加,现在均由投资双方共同起草剧本、商定故事的背景和情节,选择演员、拍摄制作、营销发行。更深入的合作意味着更好地融合各国电影人的理念和文化。2014年《变形金刚》在中国获得20亿票房,依然是进口片待遇,但确是中外合作的范例。

  相较中国合拍政策给予国产片较高的分账比例,并通过政府奖励获得资金和资源的支持,英国合拍政策更多的是通过减免税鼓励全球电影人进入英国拍摄。据艾弗·本杰明介绍,英国政府对合作的电影、电视、动画、视频游戏都有号称“没有上限的减免税”,实际最高减免上限不超过生产预算的80%。其中电影制作公司符合条件的2000万镑以下的支出可以申请25%的减税;2000万镑以上的可以申请20%的减税。但条件是至少要有10%的核心支出花在英国,制作影片必须在院线放映,而且制作公司开机前在英国必须有个注册办公用房,并必须保证项目的完成。电视制作则要求25%的核心支出必须在英国,体裁必须是戏剧、纪录片或者喜剧,每时段的开销不低于100万英镑,而且片长不能低于30分钟。动画没有最低生产预算的要求,但也至少要有25%的核心支出在英国,且首先必须是动画项目(不管有多少混合内容),其次至少51%的支出要花在动画项目上。

  所以艾弗·本杰明解释,英国合拍的“符合条件”和减免税申请也是有一定弹性的。但即使这样,英国悠久的文化创意传统、伦敦全球顶级艺人资源和集中的电影产业链资源——尤其是后期制作技术能力还是吸引了像伍迪·艾伦这样的导演和很多好莱坞大制作放在伦敦完成。

  对合拍带来的文化融合本杰明也很赞同。他认为,面对好莱坞试图一统全球市场的格局,其他国家的电影人有义务团结起来,通过合作将各民族文化在大银幕上发扬光大。他以欧洲,特别是英国电影为例:2013年英国近4000块银幕共产出11亿英镑的票房(约合人民币110亿元),其中约80%“被好莱坞的大制作影片瓜分去。”他认为,“在全球电影市场几乎被好莱坞抢占的情形下,中国电影能够在自己的市场上占据半壁江山非常了不起。”他建议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电影界与中国电影界携手,通过更为紧密的合作,“在文化融合中壮大彼此力量。”

  对于中国电影在“走出去”上遭遇的困难,英国导演协会信托基金董事克里斯托弗·尼克尔森在发言中指出,中国观众既可以欣赏好莱坞电影,也能欣赏蕴含中国美学的本土影片,而“西方大多数观众却只欣赏得了具有浓郁西方文化背景的影片”。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从来不缺乏好故事,只是缺乏讲故事的技巧。对此,尼克尔森认为,中国电影人一方面应该以合拍片的方式探索新的电影叙事技巧,另一方面要在西方市场中“避重就轻”:避开竞争激烈的院线发行,重视新兴的非影院发行市场。“相比较中国电影90%收入来自票房,英国和欧洲电影界在选择项目时,更看重的是版权带来的长线收益,希望中国电影人可以通过与我们合作,共享这样的权益。”

  多个合拍项目亮相

  在本次活动中,中英双方嘉宾纷纷拿出具体的合拍项目,以期达成合作。艾弗·本杰明和克里斯托弗·尼克尔森一口气向与会嘉宾推介了《黛西》《寻找格蕾丝》《好女儿》等六个电影项目。艾弗·本杰明以《黛西》为例,“这是英国一部著名的话剧,故事主角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英国校园女孩,如果合拍,可以请一名中国女明星来饰演黛西。”中国代表认为,“中国年轻观众喜欢富有喜剧色彩轻松愉快的‘轻’电影,英国人以幽默闻名,很期待这部影片里有大量两国年轻观众都喜欢的元素。”另据万象电影节主席贾振丹介绍,“憨豆”先生罗温·艾特金森、《诺丁山》等片中英国著名演员和电影的版权都在与中国公司洽谈之中。

  来自中国绍兴的特立宙电脑动画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立清为论坛带来两个动画项目——《少年师爷》被称为中国版“聪明的一休”,《兰亭小精灵》则以中国的汉字笔画为主要动画形象,两部动画都经中央电视台播出。他希望通过推介能被欧洲的电视台播出。克里斯托弗·尼克尔森建议《兰亭小精灵》应该与英国擅长游戏开发的公司合作,“这么巧妙的创意,应该先通过游戏使它在英国甚至欧美年轻人中间流行起来,顺便帮助大家学习汉字。”来自中国上海、参与投资电影《闺蜜》的世贸文化传媒公司10月份刚启动了与韩国制片团队合作的青春爱情电影《情敌蜜月》,“我们很期待,在莎士比亚的故乡能够找到优秀的合作伙伴,开发一些青年男女更感兴趣的当代都市题材方面的剧本,电影应该能够赢得两国观众的欢迎。”世贸文化传媒副总裁都佳说。

  合作空间巨大

  伦敦是全球第三大影视摄制中心,电影产业也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伦敦拥有全英国70%的电影工作者、80%的电影产业、73%的电影后期制作活动、75%的电影和电视广播产业收入总额;伦敦电影委员会登记的电影拍摄景地有12000个。伦敦拥有全英国70%的录音室、90%的音乐商业活动。正因为伦敦创意资源的集中,伦敦才称得上独一无二“创意之都”。中国代表团也才能在几天之间拜访了9家知名影视制作企业。

  Double Negative,这家创办于1998年的视觉特效制作公司曾承担了《哈利.波特》《饥饿游戏》《2012》等影片的后期特效制作,并以《盗梦空间》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目前是欧洲最大的影视后期特效制作基地,短短几年公司也从成立初的30人发展为2000人。据介绍,像《盗梦空间》这样一部电影的视觉特效制作,前前后后就需要近400位工作人员花费长达8个月的时间共同完成。Double Negative的项目负责人告诉来访嘉宾,他们从不在电影拍摄完成后进行视觉特效加工,而是直接参与到一部电影的整个制作过程,诸如前期剧本创作、中期拍摄等环节,“只有与整个项目融为一体,才能保证后期的视觉效果达到理想水准。”目前他们刚刚设立完温哥华和新加坡分公司,以方便进行全球无时差后期制作。

  位于伦敦西区的Ealing Studio,诞生于19世纪,是英国最老牌的影视制作公司,中国观众熟悉的英剧《唐顿庄园》即出自这家公司。本次代表们亲自体验了他们后期制作公司的动态捕捉技术。一个人在穿戴特定感应器后,通过计算机系统瞬间完成多个人物在不同季节、故事背景下的动作——自从维塔工作室在电影《魔戒》中怪物“咕噜”首开动作捕捉技术后,动作扑捉已经成为近几年好莱坞大片惯用的拍摄手法。这种技术极大地节省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拓展了虚拟形象表演的仿真性和丰富性。据介绍,一个简单的二维动画,在完成角色形象设计后,他们一天就可以完成30分钟的片子。

  此外,嘉宾还参观了Cinesite、Nvisible、Onsight三家影视后期制作公司,Unanico动画影视公司和旗下拥有1600个会员企业的Evcom视觉传播协会,以及著名的BBC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广播公司在与中央电视台CCTV9合作《美丽中国》后,再与中影集团达成协议,将合作定制纪录片在中国院线放映。在BBC的会议室里,导演斯蒂芬·麦克多诺向中国电影界的嘉宾们介绍了他负责的纪录片电影《地球》:“这部影片将为中国观众定制,中国观众会在影片中看到很多熟悉的中国场景。我们希望可以在中国找到合作伙伴。”

  而在以创意研发见长的Unanico集团,董事长雷保罗先生向来访的中国嘉宾介绍了他们研发的《丝路》《楼兰》《奔跑在周日》《窈窕妹妹》等五个电影项目。“如果时间允许,我们还有10个项目与大家分享,而且大部分都考虑到了中国观众和欧洲观众的观赏口味。”雷保罗可谓中国通,“与中国朋友合作,不能靠手机和电脑,而是要与他们一起喝茶聊天,打成一片。我们已经在上海成立了分公司,不久公司还有望搬到北京。”

  在此次走访过程中,不难看出,中国电影界和英国甚至欧洲电影界的合作空间异常广阔。中国的资金和市场以及对合拍片的开放姿态对一直在好莱坞阴影下徘徊不前的欧洲电影界有极强的吸引力;而欧洲成熟的电影技术、优厚的返税政策以及富有灵感的电影创意,对很快将跃居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的中国来说,具有极大的互补优势。目前的关键是促成中英双方资源合作,形成产品,结出合作的硕果。

  专访英国导演协会主席艾弗·本杰明电影的未来在中国

  在伦敦牛津街一个小小的咖啡馆附近,艾弗·本杰明一边用中文“你好”跟记者打招呼,一边寻找放自行车的地方。他最近腿脚受了点伤,刚刚约了复查的医生,但还是骑着自行车找到这个约好的地方。“比起北京,伦敦的堵车毫不逊色”,他又高又壮,调皮地冲记者扮了个鬼脸——戏剧导演起家的本色显露无疑。刚刚坐好,他就从包里拿出了几页纸摊开在记者面前,“这就是我说的那五个电影项目,希望可以带给中国电影界的朋友,一起合作。”

  《综艺》:在中国电影界,大家已经把你当做老朋友了。

  艾弗·本杰明:自2009年我首次访问北京起,我就一直致力于为中英两国电影界搭建桥梁。去年我很荣幸地担任了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成员,在那次电影节上两部优秀的英国电影获得了三个奖项。在英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兴趣和喜爱一直有增无减,这种势头在近年经过英国电影导演协会的宣传变得尤其明显。但不得不说,好莱坞之外的电影,在英国依然只占影院和录影带销售极小的一部分,这也是未来我们要共同面对的一个很大挑战。

  《综艺》:英国本土制作的电影目前也很艰难吗?

  艾弗·本杰明:英国影院市场上,好莱坞电影占比80%左右,20%为英国电影和其他国家的电影,故此中国电影在英国市场的情形可想而知。正因如此,英国电影界才积极寻求与中国的合作。毕竟电影的未来在中国。虽然中国观众和英国观众的文化背景并不一样,但这并非关键。重要的在于大家要一起找到适合两地观众的故事,以及讲述故事的方法。

  《综艺》:你认为中英电影合拍应该从哪里入手?

  艾弗·本杰明:我不想讲那些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我希望大家可以立即投入行动,在动手的过程中找到有效的办法。比如,我今天带给你5个电影创意,我希望你也可以从中国找到5个优秀的电影创意。我们再从英国和中国选出一些优秀的青年编剧和导演,大家一起对这10个创意进行交流研讨,从中找出最适合两国观众的那一个,做成电影,在两地上映。每年坚持做出一两部这样的电影,不断去发现经验,积累经验,我想到那时我们就会知道真正的合拍片是什么样子。我甚至希望,这样的交流每年可以在中国的一个城市和伦敦各举办一次。

  《综艺》:这是一个很切合实际的想法,期待它很快会变成现实。

  艾弗·本杰明:我希望真正的合拍影片,不只是针对两地的影院市场。在英国,甚至欧洲,版权的价值和意义更值得人们去挖掘。一部能够在中国和英国同时卖座的电影,一定也会在欧洲其他国家受欢迎。欧洲的非影院渠道很发达,比如有线电视、收费电视、视频网站、蓝光碟等,这些渠道一样可以带来丰厚的回报。我们现在需要付诸实践,做出这样的电影,让大家看到希望。不久我还会到中国去,主要与中国的一些年轻电影人就这些想法进行交流。

  文/陈晓梅 朱玉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