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教育特色专业建筑的基本标准是市场需求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 关键字:中高职衔接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市场需求标准
  • 发布时间:2014-12-05 15:27

  摘要: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是职业教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衔接教育要从总体上进行顶层设计,从专业的叮口设置、培养方案和教学课程体系、衔接模式以及相应的考试制度、录取政策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因此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带来的就业导向,是我们评价中高职衔接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成败与否的基本标准。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教育 特色专业建设 市场需求标准

  一、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的特色专业建设

  1.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

  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现代职业教育要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成长。拓宽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通道,打开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在确有需要的职业领域,可以实行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1]由此架设起职业教育的“学历通顶立交桥”,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创设职业教育的这一区域校环境,笔者曾提出地处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恩施州必须调整职业教育结构,提升高职教育的层次,坚持初、中、高等职业教育并举,调整、巩固、充实现有中等职业教育,发挥高职院校的龙头作用、在强化高职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其逐步升级,形成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应的专科、本科、硕士等合理层次,培养高技术的岗位操作者、新技术项目的开发者和特色产业的管理者。[2])在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的多层次办学实践中,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已涉及到旅游、畜牧兽医、建筑工程、机电一体化、会计、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与制作、学前教育等10多个专业,探索了“3+3”、“五年一贯制”等多种学制培养方式,招生考试方式由统考发展到部分专业单独考试,从而为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的特色专业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任务。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4]

  2.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的特色专业建设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地方性职业教育和民族职业教育院校,在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中要突出特色专业建设。一般地讲,行业性职业教育院校,如铁路、船舶、民政、航空航天、建筑、旅游等职业:的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要求是相对应的,专业特色与办学特色比较明希。地方综合性职业院校,因面向的行业产业面广,专业设置上数量多涉及范围面广,加之大都从原有中专技校合并升级而来,虽有10余年的改革发展,但地区差异和办学水平差异难免存在,特别是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差距更大。因此办学特色是欠发达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构建核心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而办学特色又主要体现在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的专业特色上。在专业设置选择时,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为导向,适当考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振兴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科学技术进步特点及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在职业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建设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的特色专业,是职业院校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取得竞争优势、提高办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我国经济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客观要求能够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个性所在。特色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是否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程度如何,最终要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体现出来。

  什么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专业?我认为,衡量特色专业的标志至少应有以下8条:1、适应特色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2、学院自有师资力量有基本保障,形成了教学优势。3、教学体系完备,实践实训设施配套。4、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上,有用人单位“订单”作保障。5、专业课程设置体现职业校和教育性的统一,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要求。6、就业岗位面向较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7、5—10年内招生人数不断增长。8、新专业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发展势头良好,3—5年内的规模效益可测。上述标志综合反映学校对专业的设计能力、生源的吸引力、毕业生的岗位辐射力、教学资源的集聚力、教学管理的调控力、以及规模质量效益的程度。[3]因此,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的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建设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体现出教育个校。

  二、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的特色专业建设标准

  1.特色专业建设的市场需求标准

  标准是检验质量、数量和工作效率效益的尺度。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的特色专业建设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职业教育要以对接地方特色产业为切入点,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具体地讲是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工作系统要求。它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点与节奏,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的保障。

  2.特色专业建设标准的主要指标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涉及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是专业设置的衔接,衔接的关键与核心问题是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并应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统筹组织实施。因而特色专业建设的市场需求标准在运用时要具体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设置专业目标定位指标,用来考察专业调研论证、岗位能力分析、职业资格证对应状况;专业发展趋势指标,用来考察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可行、专业拓展空间、专业文化前景情况;学习课程体系指标,用来考察专业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实施及教学管理的效果;专业教学团队指标,从基本条件、结构、教学素质能力、科研成果水平、培养发展前景、校内外专兼结合比例等方面考察;教学资源设施指标,主要从校内外实训基地及使用率、学生顶岗实习及管理、专业图书、数字化教学资源、校园文化、基础设施设备等方面考察;教学管理保障指标,主要从管理制度、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考察;人才质量效益指标,通过学生参加素质教育的日常行为、专业技能考核获证、参加各级竞赛获奖、就业创业成果、专业学生数量等方面考察。

  综合反映上述指标的教学文件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规划高职专业与中职专业的衔接,从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学制模式等方面,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圆园员源年6月员6日

  [2]于永超.西部地区民族高职院校适应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N].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于永超.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能力构建中的专业协调发展[N].职教论坛,2006年4月(教研版)

  [4]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www.jyb.cn,2011年09月19日

  于永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