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恨歌》的详拢和烘托艺术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长恨歌》,详略,烘托,浅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8 09:33
摘要:《长恨歌》现编入高中人教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恐怕是它叙述的详拢和传神的衬托所构成的特殊的艺术魅力。一首长篇叙事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都隐藏着诗人的写作意图,详略的标准则是根据所要表达主题的需要决定的。本文重点叮《长恨歌》的内容和烘托艺术等进行解析。
关键词:《长恨歌》 详略 烘托 浅谈
《长恨歌》的开头这样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根据事实,我们知道杨玉环进宫前原是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诗人将其写成一个“人未识”的深闺女儿,这不仅仅是“为尊者讳”的问题。从下文知道,诗人要写的是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歌颂的是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他自然不能让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有任何的玷污。于是在这里仅仅用“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两句,就将一段肮脏的故事抹掉,诞生出一位豆蔻年华、冰清玉洁的杨玉环来。[1]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句,详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和他们风流享乐的生活。诗人抓住杨玉环“美”且“媚”的特点,文笔极为细腻香艳。其实这一细致描写,是诗人要表现唐明皇沉溺于杨贵妃的美色而纵情声色,以至造成“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君王失政,“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后宫失衡,“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民俗失真的恶果。而这些都是酿成“安史之乱”的原因,也是贵妃的就死的祸端。[2]
接下来诗人用了略写。“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遥“渔阳鼙鼓”和“缓歌慢舞”作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战乱的突然和逃难的狼狈。引起安史之乱和逃难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因为这不是诗人在此诗中着力表现的东西。甚至对六军的逼迫和贵妃的死也写得极为简略,仅用“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寥寥数语突出了明皇对贵妃之死伤心至极而又无可奈何。接着诗人用“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四句,概括地写了唐明皇在入蜀途中对杨贵妃的思念。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句,就带过了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充分表现了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给人留下了悬念,也为第四段道士在海外仙山寻找到杨贵妃埋下了伏线。这一段略写,既表现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生死不移的恋情,又为第三段回京之后的描写留下了余地,使人不会有重复之感。
第三段唐明皇回到京城后对杨贵妃的思念写得极为细致:“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回京遥后凄凉冷落,只好去散散心吧,但看到太液池的芙蓉,就似乎看到了杨贵妃的面容;看到柳《就想到杨贵妃的眉毛,唐明皇眼中的一切都只能引起他对杨贵妃的思念。而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从桃李花开的春天,一直到梧桐《落的秋季,一直缠绕在心头。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花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回到住处更是孤单寂寞,对着那冰冷的鸳鸯瓦、翡翠衾彻夜不眠。这一段将唐明皇的孤独凄凉的晚景写到了极致,也将其对杨贵妃的思念写到了极致。读者为他的生死不渝的深情所感动,为他的落寞悲凉晚景而悲伤。这时的唐明皇在读者眼中已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间帝王,他是一个为情所困、为情所苦的有血有肉的情种。
第四段从另一个角度写杨贵妃对唐明皇的思念之情。这一段的寻觅过程,写得无比的绵密。诗人先用方士“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数句简略地写了方士铡遍了该找的地方,但都没有找到。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这一段精细的描写既写了使者寻觅的过程,又通过使者的观察,表现了杨贵妃对唐明皇的思念,真正是一箭双雕的好手笔。这就是诗人为什么花费大量笔墨的原因。惟将旧物表深情,钿盒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盒一扇,钗擘黄金盒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一方面表达自己对唐明皇的思念,又让使者带回信物,并说明了信物的意义。
综上所述,可以明显地看出,诗人在贵妃进宫、酿成战乱、贵妃之死等处都采用了略写。而对贵妃所受的宠爱、李杨相互的思念则写得非常细致,全诗的重点所在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长恨歌》作为一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以景来烘托人物的生离死别,以人物的心理活动来烘托、渲染“爱悠悠,恨悠悠”。读来让人荡气回肠,余音袅袅,人鬼情未了。
诗中写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日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
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
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此跌宕回环,处处衬托,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胡可先,文艳蓉.论《长恨歌》的序与传[J].社会科学战线,2008,05:89-95.
[2]张冀.论《长恨歌》的叙事策略与海派承传[J].文学评论,2010,06:62-68.
马玉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