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迎接新常态

  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各省份则纷纷主动迎接新常态,克服“GDP情结”。

  在2015年地方两会上,各省市大多对预期增长目标进行了下调。其中,29个省份均明确下调了2015年GDP增长目标,较2014年计划值平均下调了1.5%,较2014年实现值下调了0.35%。下调幅度最大的为辽宁、山西和甘肃,均达3个百分点。西藏设定的目标最高,与去年持平,为12%左右。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未出现GDP,将之简化为“经济平稳增长”。相比之下,2012、2013年大部分省份还是维持目标增速不变,到2014年除广东之外其余省份均有所下调,而2015年则是全线下调甚至淡化GDP目标。

  下调GDP目标的背后,除了全国GDP统一核算的压力,更多是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从2014年各省份增长目标完成情况来看,31省份实现GDP增速普遍低于计划水平,平均幅度1.2%。江苏、浙江等地区受益于出口复苏和高端制造业,2014年GDP增速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小于0.5%。西部的重庆和贵州以较低的人力成本吸引了大量投资,2014经济增长超过10%。中部地区湖南、湖北和河南通过城镇化快速发展,也基本达到了201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

  而山西省受能源价格下挫影响,以4.9%的增速垫底,远远低于9%左右的预期目标。同样依赖重工业的东北三省也未达成目标,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经济增长接近6%,低于8%-9%的目标。

  不过,下调GDP目标将有助于地方政府响应中央号召,从“数量至上”转向“质量优先”。

  从地方两会上也可以看到,各地更加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与创新发展,从产能扩张走向结构升级。大多数省份都提及了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比如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不再列示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而是强调科技驱动,“在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领域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工程。”

  此外,“向改革创新要活力”相关说法也多次出现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36项改革部署,2015年要完成其中的55项,地方两会也竞相亮出对应的改革清单。宁夏、安徽都明确了2015年完成改革任务的具体数量,其中宁夏提出完成改革任务38项,安徽提出重点做好10个方面工作;北京、浙江等地则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明确列入了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获批自贸区建设的上海和天津,也新增了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内容。整体来看,国企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改革、价格改革是提及最多的领域。

  需要关注的是,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也步入“个位数增长”的新常态。财政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为14.03万亿,增长8.6%,增速创23年新低,多年来首次落入个位数区间。

  目前已公布的各省份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预算草案报告中,财政收入增速整体形势都弱于往年,主要原因是受到土地出让收入和税收收入增长放缓影响,这两部分收入分别占地方政府收入约1/3和1/2。其中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地区2015年收入预算比2014年下降2-4个百分点。而刚性增长的民生和公共服务支出增大,尤其是公务员加薪、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等政策的实施,再加上2015年是地方偿债高峰期,财政实力薄弱的地方将备受煎熬。

  在财政收支压力增大的同时,地方政府一方面积极争取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自贸区等)挂上钩,从而获得政策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各地纷纷寻找新的融资渠道,如PPP模式成为热词,首次被多省写入预算报告。

  但是,如果考虑征收过头税、税收空转、引税、买税等不规范的增加财政收入的行为,2014年8.6%的财政收入增速可能还存在诸多水分,实际财政困难或更为严重;并且,中央和地方政府尚未出台更为详细的PPP融资规划,能否满足当前上万亿的融资缺口还有待观察。基于上述原因,多家研究机构提示,新常态下要警惕地方财政风险。中央政府应有充分的认识,在“紧”的同时也要注意“松”,让地方政府能够有一个缓冲。

  对此,中国政府可能会加快实施近期宣布的各项财政和政府债务改革。而地方政府则应尽快适应直接发债取代预算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机制和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本刊编辑 吴思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