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须力促企业结构调整

  •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 关键字:新常态,经济,新动力
  • 发布时间:2015-03-03 15:07

  企业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特别是新旧常态转折过渡时期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要求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外部特征是经济增速放缓,由过去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但是它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由过去粗放型、外延型增长转为内涵型、集约型增长。因此,不能单纯用经济增速放缓来定义新常态,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新常态的更内在、更重要的特征和要求。我认为,新常态的标志和内涵应该是:低投入、中速度、高质量、优结构、好效益、新动力。

  低投入,是指包括劳动力、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承载的投入等都要大大降低。例如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为11.6%,但消耗的能源占21.3%、水泥占54%、钢占45%,这种粗放型的增长已经无以为继,必须尽快转变。

  中速度,是指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受客观经济规律、资源要素环境等支撑条件以及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所决定,必然会转到相对较低的中速或中高速增长,目前看来7%左右是比较合适的。

  高质量,是指所有产品和服务一要安全,二要优质,三要有比较高的性价比,四要品牌化,不断打造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在这些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还很突出。

  优结构,是指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一是产业带动要由过去主要靠工业带动转向工业和服务业并行带动,进而更多地依靠服务业带动;二是经济驱动要由依靠大量劳动力、矿产资源投入和环境承载的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三是需求拉动要由过去过多依靠出口拉动、投资拉动向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拉动。

  好效益,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提高。投入产出比、企业利润、国家税收、各级财政收入等经济效益,包容性增长、公平分配、发展成果共享等社会效益和环境质量、生态文明等生态效益都要有明显改善。

  新动力,是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体制机制,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新旧常态转换期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之后,各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从当前经济发展总的情况看,有喜有忧。喜的方面是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一是宏观经济运行处在合理的区间。去年经济增速达到7.4%,实现了原定7.5%左右的预期目标。这个增速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仍然是最高的。二是结构调整有新的进展。继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之后,2014年进一步提高,从2013年的46.1%提高到2014年的48.2%,提高两个百分点。去年还首次实现了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投资的贡献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1.2%,投资是48.5%。三是改革开放有新的突破。在对内改革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分解为336项重要改革举措,2014年要出台的80项已陆续推出。在对外开放方面,去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直接利用外资的国家,而且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第一次超过利用外资,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表明中国正在从过去吸引外资为主转入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同步发展的新阶段。四是就业、物价形势比较稳定。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中国就业形势没有发生大的波动,而且超额完成了原定的新增就业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

  忧的方面是经济效益大幅下滑。2014年全国国有企业利润只增长了3.4%;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只增长了3.3%,其中10月份同比下降2.1%,11月份下降4.2%,12月份下降8%,而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下降5.7%。全国财政收入2013年增长速度勉强维持在两位数,同比只增长10.1%,去年同比增长速度又进一步降到8.6%,多年来增幅第一次降到个位数,但此前则以百分之二三十的速度增长,财政连年超收。去年有些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更低,有的甚至负增长。

  这种情况表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下来了,但经济增长水平还没有真正上去,仍然带有很强烈的速度效益型的特征。这也说明中国经济新旧常态之间的转换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新旧常态之间必然有一个过渡、转折的时期。这是一个最为困难、最为艰难的时期,也是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时期。

  如果要描述一下这个转折期的起始和结束,我认为大体上可从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到需要采取措施稳定增长的时候开始,到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到一定水平时不必采取特别措施稳增长且经济效益能够提高的时候结束。这段时间,可以看作是新旧常态转换的转折期,过了这个阶段,中国经济会变成一个稳定的、常态性的增长。

  在新旧常态的转折过渡期,我们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许多两难的选择,需要妥善处理好稳增长、控风险、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关系,在多目标兼顾中寻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平衡点。这里的关键,是要围绕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创造一个有利于结构调整的经济环境和动力机制,促进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重组,特别是推动企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创造性破坏,把资源、要素从产出效率低的领域、行业和企业转移到产出效率高的领域、行业和企业,让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家掌握更多的资源,加快企业优胜劣汰的步伐。

  新常态下如何加快企业结构调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初步形成。但是,影响企业优胜劣汰的障碍仍然不少。目前既有一些优势企业做不大、做不强的问题,也有不少劣势企业退不出、死不了的问题,形成一批“僵尸”企业。为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出效率,应当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企业结构调整。

  加大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力度。2014年底,财政部、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促进企业重组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这对企业兼并重组是一个利好的因素。这方面的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大。

  完善企业市场退出机制。对退出市场或者被兼并的企业中再就业困难的职工提供再就业培训、社保补贴等,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打破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清除地方在企业兼并重组方面或明或暗的、显性的或隐性的障碍,允许和欢迎外地的企业来兼并重组本地企业,为企业优化重组提供支持和便利。地方政府也不要再为“僵尸”企业输血。

  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处理好兼并重组企业和退出市场企业的债权债务问题,对不同地区企业兼并重组中的涉法涉诉问题,一视同仁,不偏袒,不庇护。

  实施促进企业竞争的政策体系。逐步改变针对某些行业和某些企业的差别性产业政策和优惠政策,实施鼓励企业公平竞争、促进优胜劣汰的竞争性政策,更多地通过市场化配置,促进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转移和集中。

  理顺政企、央地的分配关系。进一步提高所得税、物业税等直接税比重,降低增值税等间接税比重,逐步改变行政区经济的利益格局,促进企业跨地区投资布局和兼并重组。

  面对改革的阵痛、调整的阵痛、经济效益下滑带来的困难,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一定的忍耐力,关键是要抓住机遇,而新常态中最大的机遇就是结构调整。这种调整在经济高速发展、经济过热的时候不大可能进行,只有在偏紧的环境下,形成一个倒逼机制,才有可能进行调整。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新常态下结构调整难得的机遇,主动调整,为中国经济成功实现新旧常态的转折和过渡,顺利进入新常态和全面提升新常态而不懈努力。

  侯云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