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尔:互联网“猎手”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杜尔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6-28 13:53
当约翰?杜尔(John Doerr)这位风投界的教父通过视频会议用纯正的美国口音向中国媒体答疑解惑时,看得出来,凯鹏华盈(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res)的合伙人在美国硅谷的办公室如此朴素而简单,没有奢华装饰,没有想象中的书盈四壁,有的只是一台电脑、一部电话和一只笔筒。
就是在这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环境下,杜尔先后点中了谷歌、SUN(太阳计算机系统)、康柏、亚马逊等等公司,用他自己的方式选择那些最为简单的商业模式。
而白发也在他一轮又一轮的投资之后,悄悄爬上了两鬓,掩盖了原本栗色头发的光彩。
他喜欢说话的时候将两手放在桌前,时而抬起,时而放下,时而两手合抱。从这位接近60岁的老人身上,似乎看不到丝毫的疲惫,相反风险投资的生活让他显得更加精神矍铄,这便是投资的力量,更是看到那些“毛孩”似的企业一步一步成长为“青壮年”企业之后的欣慰。
所以,杜尔从来没有想过停止投资的步伐,而是将这一步迈向了中国,渴望从中国这片新兴热土上发现更多未来的“谷歌”之星,那么他这位谷歌公司的董事也算是了了一桩心愿。
“金手指”点向中国
中国很幸运,2007年便成为了凯鹏华盈第一个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的地方,因为在杜尔的眼中,“中国目前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并将在中国设立长远规划。”
了解杜尔的人都应该知道,他这个金手指一般不会随便使用,而一旦点中,接下来便会出现不可思议的增长。
但不论是在硅谷还是在中国,杜尔始终都在创新的大概念之下进行挖掘,“仅仅有创新的概念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把这些创新的概念,发展打造成为伟大的企业、具有使命感的企业,而不仅仅是追逐利润的企业。”
此番说辞是在凯鹏华盈现北京办公室“乔迁之喜”的日子,而就在这前后,凯鹏华盈刚刚完成对国内高端齿科诊所领军企业瑞尔齿科2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并将对中国最大的P2P(个人对个人)信用贷款咨询与管理服务机构投资500万美元,更重要的是,还将参与敦煌网第三轮投资。
这轮追加的投资,更凸显出杜尔对于中国互联网市场前景的信心。实际上,阿里巴巴“速卖通”及近期高调推出的1688.com,均是复制敦煌网的模式,这不仅宣告原有信息服务的死亡,更代表着阿里巴巴已经快速从信息服务转为在线交易服务。
可见,互联网这个市场,总是好戏连台,当人们还享受一个模式带来喜悦的时候,另一个模式却在悄然生长。
7年后的今天,再回首互联网起步时爆发的那些公司,杜尔似乎察觉到经历过好几次互联网浪潮之后,又一轮新的互联网浪潮将要袭来,而引领这个浪潮的便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模式。
所以,杜尔在中国的手笔也是越来越大,他真的是在用心寻找下一个“谷歌”,而细细观察他所投资的公司不难发现,其中不乏基因技术(Genentech)公司和亚马逊公司的影子,因为他们都是在某个行业中的第一,这个第一,不仅仅是规模的第一,更是商业模式的第一呈现。
但是对于投资质量和能为投资伙伴带来的长远价值,似乎更令杜尔费心,所以在中国他未来将关注的也不仅仅是互联网行业,能源、医疗行业的投资机会也是他所看重的。
谷歌化身“救命稻草”
“约翰?杜尔善于放长线钓大鱼,大多数的投资都白白丢掉了,但一旦钓到了就是一条大鱼。”这便是硅谷的一位创业者杰瑞?卡普兰曾经对杜尔的评价。
谷歌,俨然就是杜尔钓到的一条大鱼,早在1999年,杜尔代表凯鹏华盈向谷歌注入资本金1250万美元,而当谷歌公开上市后,这笔投资至少增加到30亿美元,5年内猛增240倍,足以抵消其它投资项目所遭受的损失。
而那个时候,对于杜尔来说,投资谷歌也是一险招,他万万也没有想到,当时的搜索引擎会成长为如今的谷歌。
1999年,杜尔见到了谷歌的创始人佩奇和布林,尽管他们看上去还像是两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但是却说出了“100亿美元的惊天大交易”,每当杜尔回忆时,总会有种从椅子上突然摔倒的感觉。
100亿美元的年收入?搜索引擎?如果在这两者之间画上等号无异于给杜尔当头一棒。
更“雷人”的是,两个小小创始人的愿景,竟然是让全世界能分享所有信息,想到这一点,杜尔在这块大蛋糕面前难免踟蹰,这一刀下去,蛋糕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杜尔实在无法想象,但他能确定,这一定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一边是从未听过的愿景,一边是悬在空中的资金,如果这两者能够实现完美的对接,对于互联网来说,将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
想到这里,杜尔就感觉到无比震撼,于是决定插手这块蛋糕。
从1999年6月到2001年初,在长达18个月里,杜尔一直都在为谷歌寻找CEO候选人,但是找到一个既有技术背景又能管理好公司的人,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容易,直到Novell(诺勒)公司CEO的埃里克?施密特的出现。
但是,施密特对于两名创始人及他们制定的企业文化过于尊重,使得谷歌仍长期处于混乱但高速发展中,为此,杜尔又请出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熟识的比尔?坎贝尔前往谷歌担任顾问。在他每周几个小时的辅导之下,谷歌加快了正规化的进程。
2004年夏天,当谷歌登上纳斯达克的舞台上时,以每股85美元计算,凯鹏华盈所拥有的10%股份已经价值20.3亿美元。
幸好那个时候有了谷歌,因为谷歌的这笔投资正出自于1999年初的9号基金, 那只基金算得上是凯鹏华盈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只基金,杜尔没有花费理论上的3至4年时间,而是仅仅用10个月,将5.5亿美元全部花光。
其中,1250万美元投资于汽车网站Autotrader,到2004年方取得赢利;980万美元投资于健康保险网站eHealthInsurance(美国在线健康保险代理公司)一直“颗粒未收”;550万美元投资的在线医药购买网站Ethnicgrocer最终在2002年卖给了国际医疗交易公司;2200万美元投资的个人金融及财务管理网站myCFO,最终亏损出售。
毫无疑问,谷歌成了9号基金的救命稻草,而杜尔更是幸运地抓住了这根稻草。
而此前,杜尔也曾代表公司对亚马逊注资800万美元,而1997年亚马逊上市时这笔投资变成了6000万美元;而他对网景投入500万美元为Kleiner公司收获了4亿美元的回报;1995年凯鹏华盈主导创立的@Home为其带来了87倍回报。当然,相对于谷歌而言,这些回报只能算是冰山一角。
而杜尔更将这些成果归功于别人,“我只是一家由杰出合伙人组建的公司的一小部分,而且把目光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将产生误导。互联网热潮中发生的错误之一,就是人们对风险投资的追捧太多,而对创业者、发明家和科学家的关注却不足。这恰恰是我们要采取行动的地方。”
互联网中的“人联网”
而这一切,同杜尔的经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莱斯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后,杜尔前往哈佛就读MBA,而在此期间,他就已经开始物色风险投资方面的工作,冥冥之中,注定了他将会和VC这个行业结缘。
时值风险投资最差的1974年,杜尔最终决定暂时放下最初的梦想,加入了成立不久的英特尔。
这里可以说是他日后成为风险投资家的重要拐点,每当日后回忆,他总是很感激这段经历,“在一家管理优秀、高速增长的高科技公司拥有运营经验,是做风险投资之前最好的准备。”
在英特尔,他有幸同日后成为英特尔总裁的安迪?格鲁夫共事,他们一起培训英特尔在美国和欧洲的销售队伍,并为公司赢得了来自西门子和ICL等大公司的芯片定单。开学后,杜尔在读书的同时每周为英特尔兼职工作20小时,担任与DEC(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合作的现场工程师。
从1974年到1980年的6年间,杜尔在英特尔经历了从工程师到市场人员的转换,也正是市场方面的工作,让杜尔感觉到人脉力量的强大,这也为后来努力经营自己的人脉圈埋下了伏笔。
1980年,杜尔终于有机会同凯鹏华盈“亲密接触”,他被朋友推荐到凯鹏华盈做“兼勤杂工作的办事员”, 尽管只是检查新的商业计划书,但他对这个机会却无比珍惜,而在那个时候杀入风投领域,对于杜尔来说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那时,苹果电脑的上市一举颠覆了传统的模式,而硅谷也在苹果的推动下释放着无限的活力,各种创新层出不穷,杜尔也亲临其间,见证着那个科技造富的年代,甚至一个低价工作站的学生项目——“斯坦福大学网络”(StanfordUniversityNetwork)竟然也会变成日后的太阳计算机系统……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可思议。
搭上这班硅谷顺风车的杜尔,更发挥着曾经在英特尔的市场潜能,逐渐编织着一张“人脉网”,“thinkbig”成为自己笃信的哲学,用他的理解,便是“以其一人的力量,编织出一个集结天才头脑和企业家精神的庞大网络,并将这一网络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正是带着这个念头,他投资的多数公司,都会打上“凯鹏华盈”的标签,而且他将这些组合体视为“Keiretsu”,这是一个日语词语,用来描述一个拥有雄厚实力和广泛业务范围的关联公司集团。
对此,杜尔的解释是,“开创一项重要的新生意非常困难,所以我们得努力在各个方面帮助企业家们”。仅从这一点上来看,杜尔的智慧就远远超过了那些还抱着“投资组合”不放的VC们。
如果说,一家每年要看2500份商业计划,见数百个创业团队,最终做出10余次投资的合伙人公司,还不能在现有的层面上借力,那么杜尔的前进将会十分困难。也许,这便是他一直宣扬“网络”的初衷,这里的网络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而且是以凯鹏华盈为中心所集结成的企业网。
所以,互联网时代的活法可谓是林林总总,而杜尔总能先人一步。
当然,杜尔也不仅仅属于互联网,身为一手建立的许多高科技公司董事会成员之一,他对于自由市场的保护更是不遗余力。1996年时,他将电脑工业团结起来,一同抵抗加州的211提案。同时还创办了科技联网(Technology Network),亦称TechNet,这是一个专门向州及联邦政府表达高科技公司需求的政治活动团体,正因为此,许多专家大胆推测杜尔将成为2000年副总统高尔的竞选搭档。
由此,杜尔在人脉上的经营也许占据了工作中不小的比例,难怪他常常会带着两架相机,主动同每位会晤的人合影,只要与他有过合作的人,往往会变成常年的合作伙伴。比如他曾在斯坦福大学认识的吉姆?克拉克,其后20年间,先后创立的4家公司中的3家都由杜尔投资。
也就是这样平视的目光,使他能走在很多人的前面,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正如硅谷中人对杜尔的评价:“他喜欢在自己投资的公司里扮演上帝之手:亲手挑选CEO,向董事会建议战略,介绍各家公司的领导者认识,主导他们的兼并、收购和各种交易。他被视为一个伯乐,能识别技术和经营层面的各种人才,并把他们挖来。”
……
就是在这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环境下,杜尔先后点中了谷歌、SUN(太阳计算机系统)、康柏、亚马逊等等公司,用他自己的方式选择那些最为简单的商业模式。
而白发也在他一轮又一轮的投资之后,悄悄爬上了两鬓,掩盖了原本栗色头发的光彩。
他喜欢说话的时候将两手放在桌前,时而抬起,时而放下,时而两手合抱。从这位接近60岁的老人身上,似乎看不到丝毫的疲惫,相反风险投资的生活让他显得更加精神矍铄,这便是投资的力量,更是看到那些“毛孩”似的企业一步一步成长为“青壮年”企业之后的欣慰。
所以,杜尔从来没有想过停止投资的步伐,而是将这一步迈向了中国,渴望从中国这片新兴热土上发现更多未来的“谷歌”之星,那么他这位谷歌公司的董事也算是了了一桩心愿。
“金手指”点向中国
中国很幸运,2007年便成为了凯鹏华盈第一个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的地方,因为在杜尔的眼中,“中国目前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并将在中国设立长远规划。”
了解杜尔的人都应该知道,他这个金手指一般不会随便使用,而一旦点中,接下来便会出现不可思议的增长。
但不论是在硅谷还是在中国,杜尔始终都在创新的大概念之下进行挖掘,“仅仅有创新的概念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把这些创新的概念,发展打造成为伟大的企业、具有使命感的企业,而不仅仅是追逐利润的企业。”
此番说辞是在凯鹏华盈现北京办公室“乔迁之喜”的日子,而就在这前后,凯鹏华盈刚刚完成对国内高端齿科诊所领军企业瑞尔齿科2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并将对中国最大的P2P(个人对个人)信用贷款咨询与管理服务机构投资500万美元,更重要的是,还将参与敦煌网第三轮投资。
这轮追加的投资,更凸显出杜尔对于中国互联网市场前景的信心。实际上,阿里巴巴“速卖通”及近期高调推出的1688.com,均是复制敦煌网的模式,这不仅宣告原有信息服务的死亡,更代表着阿里巴巴已经快速从信息服务转为在线交易服务。
可见,互联网这个市场,总是好戏连台,当人们还享受一个模式带来喜悦的时候,另一个模式却在悄然生长。
7年后的今天,再回首互联网起步时爆发的那些公司,杜尔似乎察觉到经历过好几次互联网浪潮之后,又一轮新的互联网浪潮将要袭来,而引领这个浪潮的便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模式。
所以,杜尔在中国的手笔也是越来越大,他真的是在用心寻找下一个“谷歌”,而细细观察他所投资的公司不难发现,其中不乏基因技术(Genentech)公司和亚马逊公司的影子,因为他们都是在某个行业中的第一,这个第一,不仅仅是规模的第一,更是商业模式的第一呈现。
但是对于投资质量和能为投资伙伴带来的长远价值,似乎更令杜尔费心,所以在中国他未来将关注的也不仅仅是互联网行业,能源、医疗行业的投资机会也是他所看重的。
谷歌化身“救命稻草”
“约翰?杜尔善于放长线钓大鱼,大多数的投资都白白丢掉了,但一旦钓到了就是一条大鱼。”这便是硅谷的一位创业者杰瑞?卡普兰曾经对杜尔的评价。
谷歌,俨然就是杜尔钓到的一条大鱼,早在1999年,杜尔代表凯鹏华盈向谷歌注入资本金1250万美元,而当谷歌公开上市后,这笔投资至少增加到30亿美元,5年内猛增240倍,足以抵消其它投资项目所遭受的损失。
而那个时候,对于杜尔来说,投资谷歌也是一险招,他万万也没有想到,当时的搜索引擎会成长为如今的谷歌。
1999年,杜尔见到了谷歌的创始人佩奇和布林,尽管他们看上去还像是两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但是却说出了“100亿美元的惊天大交易”,每当杜尔回忆时,总会有种从椅子上突然摔倒的感觉。
100亿美元的年收入?搜索引擎?如果在这两者之间画上等号无异于给杜尔当头一棒。
更“雷人”的是,两个小小创始人的愿景,竟然是让全世界能分享所有信息,想到这一点,杜尔在这块大蛋糕面前难免踟蹰,这一刀下去,蛋糕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杜尔实在无法想象,但他能确定,这一定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一边是从未听过的愿景,一边是悬在空中的资金,如果这两者能够实现完美的对接,对于互联网来说,将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
想到这里,杜尔就感觉到无比震撼,于是决定插手这块蛋糕。
从1999年6月到2001年初,在长达18个月里,杜尔一直都在为谷歌寻找CEO候选人,但是找到一个既有技术背景又能管理好公司的人,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容易,直到Novell(诺勒)公司CEO的埃里克?施密特的出现。
但是,施密特对于两名创始人及他们制定的企业文化过于尊重,使得谷歌仍长期处于混乱但高速发展中,为此,杜尔又请出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熟识的比尔?坎贝尔前往谷歌担任顾问。在他每周几个小时的辅导之下,谷歌加快了正规化的进程。
2004年夏天,当谷歌登上纳斯达克的舞台上时,以每股85美元计算,凯鹏华盈所拥有的10%股份已经价值20.3亿美元。
幸好那个时候有了谷歌,因为谷歌的这笔投资正出自于1999年初的9号基金, 那只基金算得上是凯鹏华盈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只基金,杜尔没有花费理论上的3至4年时间,而是仅仅用10个月,将5.5亿美元全部花光。
其中,1250万美元投资于汽车网站Autotrader,到2004年方取得赢利;980万美元投资于健康保险网站eHealthInsurance(美国在线健康保险代理公司)一直“颗粒未收”;550万美元投资的在线医药购买网站Ethnicgrocer最终在2002年卖给了国际医疗交易公司;2200万美元投资的个人金融及财务管理网站myCFO,最终亏损出售。
毫无疑问,谷歌成了9号基金的救命稻草,而杜尔更是幸运地抓住了这根稻草。
而此前,杜尔也曾代表公司对亚马逊注资800万美元,而1997年亚马逊上市时这笔投资变成了6000万美元;而他对网景投入500万美元为Kleiner公司收获了4亿美元的回报;1995年凯鹏华盈主导创立的@Home为其带来了87倍回报。当然,相对于谷歌而言,这些回报只能算是冰山一角。
而杜尔更将这些成果归功于别人,“我只是一家由杰出合伙人组建的公司的一小部分,而且把目光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将产生误导。互联网热潮中发生的错误之一,就是人们对风险投资的追捧太多,而对创业者、发明家和科学家的关注却不足。这恰恰是我们要采取行动的地方。”
互联网中的“人联网”
而这一切,同杜尔的经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莱斯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后,杜尔前往哈佛就读MBA,而在此期间,他就已经开始物色风险投资方面的工作,冥冥之中,注定了他将会和VC这个行业结缘。
时值风险投资最差的1974年,杜尔最终决定暂时放下最初的梦想,加入了成立不久的英特尔。
这里可以说是他日后成为风险投资家的重要拐点,每当日后回忆,他总是很感激这段经历,“在一家管理优秀、高速增长的高科技公司拥有运营经验,是做风险投资之前最好的准备。”
在英特尔,他有幸同日后成为英特尔总裁的安迪?格鲁夫共事,他们一起培训英特尔在美国和欧洲的销售队伍,并为公司赢得了来自西门子和ICL等大公司的芯片定单。开学后,杜尔在读书的同时每周为英特尔兼职工作20小时,担任与DEC(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合作的现场工程师。
从1974年到1980年的6年间,杜尔在英特尔经历了从工程师到市场人员的转换,也正是市场方面的工作,让杜尔感觉到人脉力量的强大,这也为后来努力经营自己的人脉圈埋下了伏笔。
1980年,杜尔终于有机会同凯鹏华盈“亲密接触”,他被朋友推荐到凯鹏华盈做“兼勤杂工作的办事员”, 尽管只是检查新的商业计划书,但他对这个机会却无比珍惜,而在那个时候杀入风投领域,对于杜尔来说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那时,苹果电脑的上市一举颠覆了传统的模式,而硅谷也在苹果的推动下释放着无限的活力,各种创新层出不穷,杜尔也亲临其间,见证着那个科技造富的年代,甚至一个低价工作站的学生项目——“斯坦福大学网络”(StanfordUniversityNetwork)竟然也会变成日后的太阳计算机系统……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可思议。
搭上这班硅谷顺风车的杜尔,更发挥着曾经在英特尔的市场潜能,逐渐编织着一张“人脉网”,“thinkbig”成为自己笃信的哲学,用他的理解,便是“以其一人的力量,编织出一个集结天才头脑和企业家精神的庞大网络,并将这一网络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正是带着这个念头,他投资的多数公司,都会打上“凯鹏华盈”的标签,而且他将这些组合体视为“Keiretsu”,这是一个日语词语,用来描述一个拥有雄厚实力和广泛业务范围的关联公司集团。
对此,杜尔的解释是,“开创一项重要的新生意非常困难,所以我们得努力在各个方面帮助企业家们”。仅从这一点上来看,杜尔的智慧就远远超过了那些还抱着“投资组合”不放的VC们。
如果说,一家每年要看2500份商业计划,见数百个创业团队,最终做出10余次投资的合伙人公司,还不能在现有的层面上借力,那么杜尔的前进将会十分困难。也许,这便是他一直宣扬“网络”的初衷,这里的网络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而且是以凯鹏华盈为中心所集结成的企业网。
所以,互联网时代的活法可谓是林林总总,而杜尔总能先人一步。
当然,杜尔也不仅仅属于互联网,身为一手建立的许多高科技公司董事会成员之一,他对于自由市场的保护更是不遗余力。1996年时,他将电脑工业团结起来,一同抵抗加州的211提案。同时还创办了科技联网(Technology Network),亦称TechNet,这是一个专门向州及联邦政府表达高科技公司需求的政治活动团体,正因为此,许多专家大胆推测杜尔将成为2000年副总统高尔的竞选搭档。
由此,杜尔在人脉上的经营也许占据了工作中不小的比例,难怪他常常会带着两架相机,主动同每位会晤的人合影,只要与他有过合作的人,往往会变成常年的合作伙伴。比如他曾在斯坦福大学认识的吉姆?克拉克,其后20年间,先后创立的4家公司中的3家都由杜尔投资。
也就是这样平视的目光,使他能走在很多人的前面,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正如硅谷中人对杜尔的评价:“他喜欢在自己投资的公司里扮演上帝之手:亲手挑选CEO,向董事会建议战略,介绍各家公司的领导者认识,主导他们的兼并、收购和各种交易。他被视为一个伯乐,能识别技术和经营层面的各种人才,并把他们挖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