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机制重返改革轨道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汇率机制
  • 发布时间:2010-06-28 14:00
  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发表谈话,“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自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即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的3年(2005年7月21日~-2008年7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1美元兑人民币8.11元升值到了6.83元,升值幅度愈15%。

  但同一时期人民币兑欧元和日元的汇率,不仅没有升值,反而还有略微贬值。2008年7月至今的两年里,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就基本稳定在6.83,换言之人民币采取了盯住美元的汇率(Pegged Exchange Rate)。这两年,由于人民币采取了变相盯住美元汇率——与美元一起沉浮的策略,让中国的货币政策失去弹性,或丧失了部分自主权。

  如今年以来由于欧洲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大量避险资金流入美国市场,引发美元兑欧元急速升值,由此导致盯住美元的人民币被动升值。人民币在短短的半年内兑欧元急速升值愈15%,人民币兑欧元的被动升值阻碍了中国出口产品多元化的进程。

  另外,由于人民币变相盯住美元,也使得人民币在考虑利率时进退失据。在美国实行低利率的环境下,中国央行也不敢轻易加息,担心人民币加息会扩大中美息差,引发套利热钱的流入。无论是人民币兑欧元短期的大幅度升值,抑或维持低(负)利率都表明僵硬的汇率政策使中国的货币政策失去弹性空间。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以来,这个“一篮子”就一直是个谜。央行对外并没有公布“一篮子货币的币种和权重”,但是如果跟踪5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欧元和日元的汇率走势,任由采用什么模型可能都无法计算出篮子中各币种的权重。

  如果将人民币汇率走势归结于市场供求则更难有说服力,大量的贸易顺差和大量的外汇盈余都说明外汇供大于求。2005年7月当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初,中国外汇储备余额约7100亿美元,而5年后则增加了愈200%,达2.4万亿美元之巨。由于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促使央行不断加大基础货币投放,进而形成巨额的外汇占款,引发国内银行“水浸”。过去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确实令人颇生疑窦,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目标相悖。

  希望这一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可以增加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可预期性,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汇率机制的改革是一个开放和市场化的过程,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必然进程。这一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可以视为,因国际金融危机而暂时中断的,汇率形成机制重返改革轨道,并不能简单地视为人民币单向升值的重启。可以预期,短期内人民币不会兑单一币种大幅升值,而很可能是兑甲币升兑乙币跌。短期来说有升有跌,长期来说实际有效汇率缓步升值。

  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应该更加开放和务实,应该是战略性的,而不是策略性的权宜之策。汇率更多反映的是一国经济的基本面、财政实力和货币的购买力。中国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应该坚持以我为主,应该更加自信。

  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已刻不容缓,一个更具弹性的汇率机制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变和产业升级。

  在未来的3~5年内,人民币有效汇率保持年均3~5%的升值幅度是可以预期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