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恨歌》到《梧桐雨》《长生殿》的李杨爱情
- 来源:中文信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李隆基,白居易,文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1 12:33
摘要:纵观历史人物,李隆基是一位有能力的君主,走过历史的高潮,迎来的必定是历史的低谷,然而,在剧变的历史时代背景下,有一段爱情故事备受世人瞩目,从唐开始不断地在演变,人们对待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题材褒贬不一。不仅有正史,许多野史也曾有过记载。但对于这场悲剧究竟应该由谁负责任,后世一直争论不休。很多文人也以此为题写下了很多诗歌和文章,阐述了自己对待这段爱情悲剧的看法。其中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这三部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也从独特的视角看待了这段爱情悲剧。
关键词:时代背景 爱情悲剧 政治人生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397-02
在古代帝妃之间的感情一直是极为敏感的话题,因为这极有可能关乎江山社稷,然而说道带有这样政治色彩的爱情故事,我们不得不提到唐明皇与杨玉环,就是他们的特殊关系及不一样的身份,注定他们不会享有那种平淡的生活,从唐代一开始,他们的故事就成为热点题材之一,由白居易的《长恨歌》开启了历史的先河,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成就最高的当属《梧桐雨》和《长生殿》。而三种作品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种直接的继承关系。
唐代诗人白居易这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不仅仅对李杨的爱情悲剧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从文学的角度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新的定义,此诗也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是以诗人平民化的角度出发,避开了史书中所记载的两人不论淫乱之事,完全采用民间传说,比较主观的记叙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努力追求故事本身的优美动人,有意掩盖唐明皇夺取儿媳的行为。诗中主要突出在马嵬事变后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深挚的思念,情词悱恻,哀感动人。由于《长恨歌》的创作时代是距安史之乱不久的中唐元和时期,这时的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等现世的艰辛和苦难,让人不得不产生了对不久前玄宗当权时期那种稳定社会生活的向往与追忆。因此白居易并没有把唐明皇与杨贵妃作为一个真实的帝妃恋的形象来描写,而只是对作者对这一个题材加以利用,来怀念以前那个太平安宁的年代,与当前社会对比让人对李隆基产生了怀念与敬仰。当然,他对唐玄宗后期因贪图享乐而引发的内乱也没有回避。比如诗中也运用了“汉皇重色思倾国”,“不重生男重生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等委婉而又讽刺的诗句。在诗的结尾有句千古传唱的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其中就蕴含着对盛世王朝消失的惋惜,慨叹和讽喻之意。也通过这句来否定读者对圆满结局想象,以一段无法挽回传奇恋歌的逝去,婉转的表达了劝谏的主题。
元代的白朴以杂剧的形式对李唐的爱情进行了戏剧的加工。《梧桐雨》之名取于《长恨歌》中的诗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所以在《梧桐雨》中时时可以看见《长恨歌》的影子,只是二者的思想倾向却有所不同。《梧桐雨》中加入了写实,在一开始就交待了杨玉环是寿王妃,以至后来引入杨玉环与安禄山私情秽事之说也就不足为奇。安禄山起兵时曾说:“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然而白朴把李、杨两人的爱情故事放到“安史之乱”这个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从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景上来表现,这么写显然并不是为了赞扬两人的至真之爱,目的是为了表现人世沧桑之感。尤其是在杨玉环的辩词中,更能体现出白朴对汉族政权消逝的深深惋惜和爱而不能的怨愤。
帝妃感情的纠葛一直贯穿整部《梧桐雨》剧中,白朴对李杨爱情持肯定态度,对杨玉环更是同情,同意是历史的趋势把她推向了刀尖上的说法。还在剧中表现杨玉环苦苦求告与求生之愿,并且通过李隆基之口来谴责无能的百官,通过当人面对死亡时对内心的拷问体现当时动乱的社会。梧桐本身的意蕴即包含伤掉、孤寂的,因此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人的心境。剧中沉痛的语言,也使人荡气回肠。
《梧桐雨》着重写了《长恨歌》后半部分马嵬兵变,平息战乱后玄宗见触景伤情,睹物思人,作品的感伤色彩顿时扩大,尤其是第四折写得百转千回。李隆基独自面对杨玉环画像“秋夜听雨”的描写,更是体现了大唐王朝的繁华已去、盛景不再,而此时唐明皇的心中只剩下孤寂,怨恨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这种由盛至衰的人世沧桑的悲剧,通过李杨爱情故事演绎出来更能使人深思,成为一幕纯粹的悲剧。
清代的洪升汲取了《长生殿》、《梧桐雨》的题材,采取二者之长,更加善于加工。《长生殿》可以说是李杨爱情故事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长达50出,以双线条写故事使其情节清晰,文章中包含唐以来文人记述过的,诗人咏叹过的人事,内容十分丰满。文中主线为李·杨两人的爱情故事,副线为国家之事。《长生殿》在保留李杨二人的圣神地位,同时又把两人的感情发展写的更加现实化,生活化。把有损帝妃尊严的形象一概摒弃,开篇即把二人情感基础写的很纯洁,在感情发展过程中,虽然二人有着光环的笼罩,但仍有普通夫妻一样,生活中存在小吵闹,猜忌,用情不专等。但正是这些缺点,分分合合,更能体现彼此的依赖,体现了彼此内心深处对感情的执着和真诚。洪昇对二者赞同多于批判。在他笔下杨玉环存在巾帼英雄般的气势,比如勇敢的承担苦难,,对生者的眷顾不舍和对以兵权相逼逆臣的严正谴责,相信人间有真情,超出了对真爱的追求,显得更加神圣、悲壮、崇高,有着极强的情感张力。
马嵬兵变,杨贵妃自缢,人们以为洪昇像白朴一样以唐明皇怀着对死者的眷恋及无比沉痛的心情作结来结束这段帝妃恋,但他的写法让结局更加令人意外,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才是《长生殿》的主旨,在历经劫难大彻大悟后,唐明皇与杨贵妃在真与幻的两个世界里发生了情感的交流。认识到人间的情缘不过是虚幻的高度。比如说“冥追,觅魂,”等一系列小结中说明了唐明皇对感情的执着和真诚的忏悔,以此来警告世人“福祸”相依的道理,《长生殿》中另一隐晦的含义是通过此类事情来咒骂那些乱臣贼子并对唐明皇的不幸遭遇深表惋惜。洪昇曾说过“像这样钟情的男子,在帝王将相家少有”。这既说明了对李杨情缘的肯定及对生死不渝恋情的赞赏。故而借此来歌颂至真之爱,但这一主题并未贯穿始末,比如乐极哀来,祸败随之,的观点。就是对唐明皇沉湎于情欲而造成的山河涂败,提出责难,言辞中充满抨击,但在结尾处写出在饱尝人间悲欢离合后,来到月宫的杨玉环看破红尘,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那便无所谓永恒的遗憾了。然而作者的这种构思理念体现在对人间真情的美好祝愿,应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两心那论生与死”的说法。
通过这三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李·杨两人的爱情故事,从古至今不断的被演绎。这些都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人民对该题材的不用理解与接受,每个作者都是通过笔下的人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每部作品都蕴含不同时代的主题,并且不同时代的作家都用现实化的手段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及民风民俗来不断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所以从《长恨歌》到《长生殿》的发展过程也正是与盛唐到晚清的时代特点紧密相关的。在古代以李隆基,杨玉环爱情题材的故事作品还有很多,除了我们所了解的还有《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等都有所记载,但总的来说都是一曲曲回旋曲折、宛转动人、哀怨缠绵的恋歌。
参考文献
[1]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
[2]韩璐蔡晓微,浅析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和特色[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
[3]张桂芳,《梧桐雨》的主题辨析[J],辽宁师范学报(社会科学报)2007
[4]倪惠颖,悲剧母题的嬗变—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到白朴的《梧桐雨》[J],大连大学学报2003
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