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千山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道士,千山,道教
  • 发布时间:2015-06-02 12:27

  漫談中華道教宮觀文化(十四)

  道釋自同源 宗法由龍門

  千山,位於遼東半島,在遼寧鞍山市東二十公里,是長白山支脈,為東北地區三大名山之一,自古為遼東名勝。早在隋唐時期,佛道兩家就開始在千山修身養性,是國中道教、佛教相互友愛,集中舉行宗教活動的典型之處。在世人的眼中這座道佛共存的名山,峰峭石奇,猶如神仙幻境。

  「釋道同源」的歷史還得從頭說起。當人們沿無量觀溝口順石台街向上走,路經有八仙塔、聚仙台、葛公塔、祖師塔,祖師塔內安葬著無量觀的開山祖師劉太琳真人,千山道教界尊奉為劉祖。劉太琳最初進入千山是在佛教祖越寺掛單,住在後山高於寺廟幾十米遠的天然古洞之內。因洞中供奉有十八羅漢像,故又稱羅漢洞。劉祖每天以羅漢為伴,在洞內一住就是九年,十分艱辛。後在俗家師弟洪將軍的資助下劉祖依山勢建起了廟宇,命名無量觀;並親自在羅漢洞洞口的石壁上,刻下「釋道同源」四個大字,並把洞內所供奉的觀音菩薩像移到西閣正殿,至今無量觀西閣仍然保持過去的原貌,供奉觀音菩薩及十八羅漢。在千山的所有道教廟宇中,大多數都供奉了觀音菩薩,這是千山佛道緊緊相連的象徵。

  無量觀亦稱老觀,建於清代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年),是道教進入千山建築最早的一座宮觀。這裡形勢巍峨,群山環抱,重巒迭嶂,峰峭石奇,蒼松翠柏環繞四周。在無量觀西閣院內向四周眺望猶如身處蓮花之中。順西閣向後走即是十八羅漢洞,洞口左上方的石壁上刻有「釋道同源」及「羅漢洞」幾個醒目大字。在羅漢洞與慈雲殿之間路旁的石頭上刻有「木魚石」三字,此石即是「木魚石傳說」中,清代王爾烈與康熙皇帝所尋找的木魚石。當人們來無量觀遊玩,看不到西閣釋道同源的羅漢洞及木魚石這一古跡是要引為憾事的。

  劉太琳系本溪九頂鐵刹山八寶雲光洞之法眷,龍門派第九代傳人。龍門派始于邱長春真人,真人在元太祖時有功于世,被封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主教真君,尊為國師。長春真人傳道法給宋道安,是為龍門派道字第一代始祖。長春真人升仙後,宋道安即隱於太華山,後雲遊至山東青州府之西山創修白雲觀。宋傳法郭德真,郭傳周通乾,周傳司玄樂,司傳李靜一,李傳宋真空,宋傳李常明。

  李常明系山東省武定府陽信縣李字村人,大明萬曆年間進士出身,出家後先在山東省即墨縣創修聚仙宮,後到本溪鐵刹山八寶雲光洞修煉,人稱長眉李大仙。李祖傳道于郭守真,道號弘陽子,即瀋陽太清宮開山祖師,無量觀開山祖劉太琳之師。劉祖進入千山,為創建道教,歷盡艱辛,終使道教在千山廣為流傳。至清末民初,在短短二三百年間,千山的主要道教廟字即發展到九宮八觀十二庵,另外還有七十二茅庵,使道教廟宇遍佈整個千山。從劉太琳祖師在千山開創道業,至本世紀四十年代末,道教龍門派在千山歷經十八代傳人。

  宮觀呈巍峨 高道由宏門

  千山總面積為四十四平方公里,分為北溝、中溝、南溝。其廟宇眾多,佈局巧妙,建築宏偉,現仍保存良好的有:五龍宮、太和宮、無量觀、普安觀、圓通觀、青雲觀、慈祥觀、武聖觀、南泉庵、鎏金庵、伴雲庵、木魚庵、遁頤庵等十多座觀廟。這些建築坐落在千峰萬壑之中,有的高聳于險峰之上,有的隱居于群山環抱之中。這些古老而宏偉的廟宇與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優美的圖畫。

  這其間最為著名者,自然是無量觀。它坐落在千山北溝,依山勢分為六個建築群。計殿、堂、樓、閣等房舍二十二幢。主要建築有三官殿、老君殿、玉皇閣、慈雲殿、大仙堂、鐘樓。

  老君殿是無量觀最早的建築,始建於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年),在殿內供奉有三清尊神像,無量觀西閣的觀音殿,建於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年),後經重修又增加了鐘樓。遭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年),增建了客堂,擴建了觀音殿,殿內由只供奉觀音菩薩而又增加了眼光娘娘、子孫娘娘。西閣院內所鋪的石條系當年的「東北少帥」張學良將軍捐資所築。

  三官殿為無量觀正殿,建于道光十六年(一八三七年),由該觀住持道士鍾至秀募金建成。殿內正位供奉上元賜福天官、中元赦罪地官、下元解厄水官;左首中八仙祖師、右首為瑤池金母;神台下左右站像是王靈官及護壇土地。

  無量觀神像以泥塑為主,其中鐵制一尊、石雕五尊、銅像六尊、鉛質像三尊。其中最有歷史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是玉石雕刻的瑤池金母全組神像。觀瞻這組神像,能使人們浮想聯翩,仿佛看到瑤池仙境眾仙女等都在興高采烈地去瑤池赴會。石雕像姿態各異,線條均勻,身著輕紗,栩栩如生。該組作品系千山石雕藝術中之傑作。

  無量觀的廟宇建築,一律為單簷硬山式。其間,除玉皇閣是磚石結構外,其餘均為磚木結構。各廟的梁枋都有彩繪裝飾,下有透雕燕尾墩卡;殿基較高,房脊雕有二龍或六龍呈盤旋狀;邊脊簷頭有泥塑跑獸,梁上貼金,門外明柱皆石製並塗朱紅漆,門窗為木雕,建築充分顯示了清代建築的風格和特點。整個廟宇建築雖多,但佈局協調得體,它們依山借勢,或突兀于向陽之坡,或獨立於高山之巔,或落於山腰之上,或靜臥于山峰環抱的盆地之中。殿堂洞府與古塔、古碑、古木怪石相間,與自然風景交相輝映。

  千山各道教廟宇多建於清朝時期,其建築技術高超,佈局緊湊合理,造形壯美,集中體現了東北地區民風民俗的社會特色。塔不僅是風景名勝地區的點綴,也是宗教文化的象徵之一。但凡歷史古老的宮觀寺廟,都有各種各樣的塔,如閣樓式塔、密簷式塔、金剛寶座塔、墓塔等等。千山的塔多為墓塔,是道士羽化藏蛻之所。

  無量觀有「祖師塔、八仙塔、葛公塔和玲瓏塔」四座古塔。前三座塔都建在聚仙台周圍,其位置在無量觀建築群的南端,從溝口至無量觀中途的聚仙台東。玲瓏塔是千山最古老的建築之一,相傳建于唐代,塔址在無量觀南的山頭上,高十二點三米,六角十三級,塔身是用花崗岩砌成的。八仙塔建於康熙年間,高十三米,為六角十一級,密簷磚結構塔,塔四周有磚刻八仙浮雕像,後有「萬古長春」四字,前門上刻有南極仙翁站像。該塔系劉太琳的一俗家弟子為其靜坐修真所建,據說劉祖不敢自居中央而拒用之。祖師塔在八仙塔葛公塔之上方,為六棱形石塔,用本山所產粗粒花崗岩砌成。古樸雅致。塔高約三米,系劉太琳墓塔。

  葛公塔系「太清堂」上二十代律師葛月潭的墓塔。該塔位於聚仙台旁,高六米多,為六角七級實心密簷石塔,由張學良將軍等於本世紀二十年代捐款所建。建塔的石料是從丹東草河口遠道運來,石質堅硬細白,經精工巧匠鐫鑿雕刻而成,塔身四周鑲有漢白玉石板,上刻葛月潭生前所繪蘭竹花卉圖案,及「海為龍世界,雲是鶴家鄉」十字草書。

  遼東有名山 仙曲人神往

  千山群峰挺秀,層林疊翠,煙霞升騰,雲霧繚繞。山中「水石交映,禽鳴魚沫」,「珠光噴湧,穿澗而溢」,可與關內名山相媲美。清嘉慶時,安徽桐城進士姚元之曾悠遊其間詠之於詩曰:「明霞為飾玉為容,山到遼陽巒嶂重。欲問青天花數朵?九百九十九芙蓉。」詩中既讚美了千山雄奇明豔的風光,也告知了千山之名稱來歷的美麗動人故事。

  據說在古代這裡曾是碧波蕩漾的湖泊,由於五條惡龍作祟,使湖泊周圍的老百姓民不聊生。這情形驚動了一位名曰積翠的仙子,她立志為民除害。但積翠仙子的法力還不能勝任此舉,於是她去求女媧娘娘幫助。女媧娘娘教她以陽光為金線,月光為銀線,以九天彩霞為布,織成千朵蓮花,即可鎮住惡龍。當積翠仙子千辛萬苦繡成九百九十九朵蓮花之時,天機洩漏,為惡龍所知:他們帶著蝦兵蟹將找仙子挑戰。惡龍所到之處,洪水氾濫,百姓遭殃,仙姑只得將已織成的九百九十九朵蓮花拋向惡龍。朵朵蓮花立即化作座座高山,向惡龍鎮壓下去,但由於有一朵蓮花沒有繡成,尚有一片湖水仍被惡龍佔據,為徹底消除妖孽,積翠仙子見勢,便化作一朵蓮花,將惡龍最終鎮住。人們為了讚頌和感謝積翠仙子的壯舉,遂將之稱作「積翠山」,民間則形象地稱其為「幹朵蓮花山」,千山即「千朵蓮花山」的簡稱。位於千山東南處的仙人台,海拔七百零八米,系千山最高峰。該峰絕頂處有峭石,狀如鵝頭伸向北方,高約二十米,三面臨澗,氣勢壯觀。石下有一平台,長三十餘米,寬約四米,登台可南眺渤海,北望鞍山。五佛頂為千山第二高峰。該峰南之絕壁下的普安觀,為千山之中最高處的寺觀。登臨峰頂,頭上青天,腳下白雲,東西景色一覽無餘。此外,山中還有駐蹕山、五龍峰、羅漢洞、葛公塔、夾扁石、增和橋、龍泉來鶴亭等遊覽處和「唐王碾」、「煙筒砬子」等歷史遺跡。

  千山的道教經韻屬東北韻與十方韻、陝西韻、嶗山韻完全不同。十方韻曲調幽雅平和,樂器配合以絲竹彈拉為主。而東北韻曲調行腔及節奏旋律都和京劇明顯關聯,一板三眼,高昂低沉,寬厚嘹亮,嗓音甜潤。不僅拉腔運嗓旋律都與京劇有關,猶以「高功」開頭起韻和念白文等均似京劇老生念白,並且以笙、管、笛、簫等樂器配合,使曲調既高昂又婉轉,使之別具一格。

  東北韻大概創立于清道光年間。東北道教音樂泛指笙、管、笛、簫吹奏樂器及鐘、鼓、磬、鈸、引磬、帝鐘(手鈴)、大鐃鈸等打擊樂器作屬伴奏的樂曲。這些樂器敲擊起來,有輕重緩急的技巧手法,它的歷史雖無文字記載,但追本溯源,比經韻要早一百多年。東北三省的廟觀以遼寧省為最。這些大廟小廟,多数是在明清時期創建的。當時的各种形式的齋醮(包括社會上度亡誦經)都吹奏笙管音樂,樂曲中還引入了社會上流行的樂曲。明清兩代,道教音乐由山東嶗山陸續傳人遼東半島地區,以至瀋陽以南各市縣鄉,各廟觀的全真道士都只會念嶗山韻。當地擅長以笙管笛音樂演奏者都吹奏大平調,聲調寬厚添潤嘹亮,高低優美十分動聽感人。特別吹奏起悲哀音調時,往往令人悲哀伤感而哭泣落淚。

  盛世道花新 名山頌士聚

  千山道教幾經興衰。現在千山道教正常的宗教活動廟宇有五座,道教徒已有五六十人。無量觀與五龍宮不但恢復了原貌,且增修擴建得煥然一新。來到五龍宮的正門,有漢白玉石獅和滿院鮮花笑迎賓朋,大門兩側楹聯寫著:「鳥語花香何處更求閬苑,山明水秀此間便是蓬萊。」四合院內石瓦雜花鋪地,院中央安放一口刻有五龍戲珠的墨玉大香爐,院的四周房檐下長滿了各種顏色的鮮花。

  前大殿內供奉著用漢白玉雕刻的觀音及龍女、善財童子以及墨玉雕的王靈官像。後殿供奉真武大帝、邱祖和藥王孫思邈。穿過門前的寬闊廣場,人造湖和通往仙人台的月亮圓門出現在面前。仙人台是千山第一高峰,海拔七百多米,在千山諸峰中它第一個迎來曙光,最後一個送走晚霞。登上仙人台可遠望渤海,近瞻鋼城鞍山,八百里雲煙盡收眼底,千座蓮峰歷歷在目。五龍宮與仙人台相距約五公里,從中北溝去仙人台,五龍宮是必經之路。

  一提起東北道觀,知情者當然首先要提千山無量觀。自劉祖開山以來,無量觀歷經十八代傳人,始終保持著全真龍門道派的宗教風貌。道院分宗、律兩門,宗門為子孫院,可以收徒繼承道統;律門為叢林領袖,凡事悉由公舉,任職惟賢,不肖者去之。叢林院是全國各地道友皆可長住,最高神權由方丈執掌,可以設壇傳戒、講經說法。而子孫院是師傅收徒弟,世代相傳。

  千山無量觀雖是子孫院,卻與十方叢林不相差別,可謂子孫叢林了。十方道友來無量觀居住從不催單,並與本觀道眾同等待遇。有一年無量觀來了幾位掛單道友,廟內正因人眾而糧缺,監院為了不讓掛單道友知道,偷偷把自己的衣服賣掉來供養道友。十方道友有冬天做不上棉衣者,都到無量觀來過冬。清末民初,戰火連綿,民不聊生,千山腳下的老百姓困苦難言,有吃不上飯穿不上衣者都到廟內求助。只要廟內有,無量觀道眾即與十方道友及山下百姓同甘共苦,因此山下百姓、十方道友親切地稱無量觀為「大慈大悲的無量觀」。

  天上神仙府,地上道人家,文人雅士有幾個不喜歡遊山玩水?所謂「仁者樂山」也。千山作為關外的神仙洞府,當然早就吸引了眾多悠遊者。他們面對千山的奇峰異景、青松古觀,振衣抒懷,吟詩作賦。在明清及民國時期,詩人墨客留下大量讚頌無量觀勝境的詩篇,不僅把無量觀的奇峰、異石、老觀、古洞、幽谷、松濤、鳥啼、梨花、紅葉、白雪描寫得美豔奇特,使人閱讀這些詩詞時猶如身臨其境,還真實地反映道教的思想。

  清咸豐年間,在千山眾多道士中,湧現了一些有名的道教學者。如無量觀智光道人郭永慧,為描繪和讚美無量觀二十四景及千山各廟宇景觀,留下了不少詩篇。《贊觀音洞》一詩云:「此地從無紫竹林,白雲窟裡塑觀音,煙鬟霧鬢逢台淨,不受塵埃半點侵。」表明了詩人超凡出俗的追求。

  慈祥觀的慈祥道人吳教滋創作的千山詩集《醫俗清涼散》,體現了詩人看破紅塵、隱遁修道的心理。如七律《歸千山》云:「四十餘年不自由,脫身從此罷營求。利名似網誰先覺,日月如梭我獨愁。願與青山常對面,免教白髮早盈頭。僚然遁入慈祥觀,一戴黃冠萬慮休。」

  千山道教歷史雖然不長,但它是開放在塞外遼東的一枝奇葩。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來,千山已成為重點旅遊開放區,以它特有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應毅軍 現為著名經濟學家論壇(北京)投融資專家、易學專家,曾任上海海外華人經濟研究會副會長、上海五緣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上海易經學會副會長,出過多部經濟類和易學類專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