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絲綢古道走來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油畫,西北,韋博文
  • 发布时间:2015-06-02 12:47

  ——韋博文油畫之我見

  對於韋博文來說,畫胡楊就是一種生命的體驗,一種對生命的禮贊。不過在他的畫中,對生命禮贊又不僅僅體現在胡楊林上,還在那廣袤的戈壁、冰雪覆蓋的草地。如果在冰河解凍的時節到西北,聽那冰河開裂的聲音,看那白雪覆蓋下的新綠,那震撼,那欣喜,應該是刻骨銘心的。

  第一次見到來自大西北的油畫家韋博文先生,他的謙誠與淳樸,一如塞北風光,單純而寬厚。再看他的油畫作品,胡楊、雪塬、羊群,一股濃鬱又清新的西域風情撲面而來,特別是那金光燦燦,輝煌無比的胡楊林,在《胡楊林蔭》、《胡楊灑金》等作品中得到了絕妙的表現。我雖然多次到過西北的陝西、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總是與胡楊林失之交臂,甚為遺憾,這次可以說從博文的畫中得到了補償。胡楊那「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倔強精神,骨子裡就是西北漢子的堅韌性格。

  對於韋博文來說,畫胡楊就是一種生命的體驗,一種對生命的禮贊。不過在他的畫中,對生命禮贊又不僅僅體現在胡楊林上,還在那廣袤的戈壁、冰雪覆蓋的草地。如果在冰河解凍的時節到西北,聽那冰河開裂的聲音,看那白雪覆蓋下的新綠,那震撼,那欣喜,應該是刻骨銘心的。在韋博文的畫中,我同時又感受到一種溫情,這種特殊的感受是來自於他的畫風,而在這畫風背後,則是他深邃的思想。

  韋博文早年在蘭州市的一個文化館裡工作,在這個接地氣的文藝工作崗上使他對於人民大眾的審美愛好感同身受;他又曾在西安美術學院版系進修,對於圖像的認知和肌理的表現,與從事油畫創作的畫家有著不一樣的理解;他調入蘭州畫院以後,開始把油畫作為他藝術創作的主業。他的從藝經歷和內秀的性格,無形中已經注定他在油畫創作上將走出一條不同於別人的藝術道路來。

  從韋博文作於一九九一年的《芨芨草》這幅油畫作品來看,人物、駱駝、草編品等形象明確清晰,層次分明,加以對同類色的運用,畫面有一種猶如套色版畫的藝術效果,令人耳目一新。《芨芨草》不僅入選「慶祝建黨七十周年全國美展」,而且在甘肅省美展中獲得一等獎。如果說,博文的這件油畫作品因其獨特而清新的藝術面貌嶄露頭角,並得到眾多油畫專業人士認可的話,那麼他創作於一九九九年的《舞獅圖》則表明了他並沒有沉湎於過去獲得的成就,而是繼續加大了前進的步伐,開始了一種新的繪畫風格的探索,即是對裝飾性美感的追求。博文在作品中聚集了數十個舞獅者,以帶有散點透視的構圖營造出一種歡騰熱烈的節慶氣氛。

  他在這幅畫中強調表現了線條的流動感和旋律感,又以點、填的手法把舞獅道具本身的各種色彩表現得鮮豔悅目,還在背景上繪以蓮花圖案鋪地。裝飾性的繪畫手法在畫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取得了相當好的觀賞效果。

  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裝飾性的繪畫與裝飾繪畫是屬於完全不同的兩種繪畫。魯道夫·阿恩海姆在他的《藝術與視知覺》一書中說:「一種真正的藝術品在於它能表現或解釋一個內容,而一件裝飾藝術品卻不能表現或解釋一個內容,它的作用就是使物體看上去更加豐富多彩。」韋博文紮實的寫實功底和造型能力,使得他的具有裝飾風格的油畫作品不僅有內容,有情節,而且還有思想深度。他的《舞獅圖》在當年就獲得「99中國藝術大展」銅獎,後於二〇〇四年又獲得第四屆敦煌文藝獎一等獎就是一個例證。

  應該說,韋博文在他的油畫創作中始終未間斷過對於油畫本體語言和西北地域特色的探究。自二〇〇〇年以來,他曾多方面地在油畫的藝術風格上進行各種嘗試,從寫實風格的《帕米爾之春》到詩化的《厚土》、《夏牧》、《屹立》、《河之洲》等作品,既有理性的處理,又抒寫意境情韻,同時不失裝飾性的藝術趣味。

  在二〇一四年,韋博文完成了兩件重要的作品:《天地同和》與《雪域聖典》,每一件都是長達三米,寬一米有餘的巨作。《天地同和》表現了西北人民打跳著太平鼓舞的歡慶場面,引來飛天也與他們一起擊鼓同樂,作品表達了畫家身處中華盛世的歡快心情。《雪域聖典》則描繪了藏族地區舉行曬佛節的盛大場面,眾僧侶肩扛巨幅佛像蜿蜒行走在雪山上,藏民們恭敬迎送。兩件大作均運用了裝飾性的表現手法,前者采用的是跳躍的紅點、白點與黃色的線條之間的共鳴;後者則是表現那緩緩移動的紫紅色的粗線對於整個畫面的控制力,兩者都是對裝飾性表現手法獨具匠心的運用,一動一靜,形成鮮明的對比,使黃土文化、民族風情、敦煌藝術交融生輝,超越了自然和照片,營造出深遠的藝術時空,表明了他的這種藝術手法是能夠適應於表現任何題材內容和各種場面氣氛的。

  韋博文的裝飾性繪畫風格一是出自絲綢之路的文化的長期熏陶。曾幾何時,他任蘭州畫院院長期間,提出面向自然,融入生活,從蘭州出發,東進黃土山塬,走過萬里黃河;西行河西走廊,入祁連,闖大漠,朝聖敦煌,西出陽關,遍訪天山南北,上帕米爾高原,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探秘青海古道,行程數萬公里,采風考察絲綢之路南北線路。可以說是古代西域藝術滋養了他的藝術細胞;二是來自西北濃烈的生活底蘊,是一種回歸原初的本真體驗轉化為發自內心的濃筆重彩。所以說,韋博文的藝術風格與絲綢之路是有著緊密聯繫的。

  他從絲路走來,裹挾著「大漠長風」,來到浸潤著吳儂軟語的江南名城蘇州,讓江南人民來欣賞他的作品,品味他那蘊藏於作品之中的內秀,亦是今年春天裡的一樁快事。首站展出後,持續在上海,杭州等地巡展,在絲綢的故里展現絲綢之路的絢麗畫卷,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交流,海陸絲綢之路相接,意義非凡。

  文/朱國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