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360(第二冊)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李世民,孔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2 13:11
唐朝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令諫官魏徵及虞世南等,自上始五帝,下迄晉代,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採摭群書,剪截淫放」,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於貞觀五年(六三一年)編輯成書,計六十五部約五十餘萬言,取名為《群書治要》。「治要」,即治國必須遵循的剛要、理論與方法。該書不僅是魏徵向唐太宗進諫的重要理論依據,也是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參考。
《群書治要360》將《群書治要》中的嘉言按君道、臣術、貴德、為政、敬慎、明辨六大綱目整理成書。每個大綱中,又歸納了若干條目,對現代人的德行、修養、工作、學習、生活等都有著寶貴的指導和借鑒。
壹、君道
三、反身
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卷七 禮記)
【白話】堯王、舜王以「仁」領導天下,百姓就跟著他行仁;夏桀、商紂以暴戾橫行天下,百姓就跟著他做壞事。
夫上之所為,民之歸也。上所不為,而民或為之,是以加刑罰焉,而莫敢不懲。若上之所為,而民亦為之,乃其所也,又可禁乎?(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白話】上位者的所作所為,百姓會趨向效法。上位者所不做的事,而百姓有人做了,因此加以懲罰處分,就沒有誰敢不加以警戒。若上位者所做的,百姓也有人做了,這乃是勢所必然的,又怎能禁止得了呢?
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亂也。」故民亂反之政,政亂反之身。身正而天下定。是以君子嘉善而矜不能,恩及刑人,德潤窮夫。施惠悅爾,行刑不樂也。(卷四十二 監鐵論)
【白話】孔子說:「對待不仁的人,憎惡得太過分,那就必然立即作亂了。」因此,下民亂了,要從朝政上反省原因:朝政亂了,要從執政者自身反省原因。自身思想觀念、行動舉措都正確了,天下自然安定。所以,君子能夠讚美善良的人,又能夠同情那些不能為善的人,對受刑的人給予恩惠,對鄙賤之人也施與恩德。在施與恩惠時內心滿懷喜悅,而在不得已需要執行刑罰時就會感到難過。
是以天萬物之覆①,君萬物之燾②也。懷生③之類,有不浸潤於澤者,天以為負;員首④之民,有不霑濡⑤於惠者,君以為恥。(卷四十七 政要論)
【白話】因此,上天是萬物的庇護者,君主是萬物的保護者。凡是生靈,只要有一個沒有得到滋潤,上天就會覺得有所虧欠;百姓之中,只要有一人沒有得到君王的恩惠,君主就會覺得這是恥辱。
【註釋】① 覆: 保護; 庇護。② 燾: 音dao。覆蓋,引申為庇蔭。③懷生:指有生命之物。④員首:指百姓。⑤霑濡:浸濕。指蒙受恩澤。
《象》曰:山上有水,蹇①。君子以反身②修德。(除難莫若反身修德也。)
《彖》曰: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智矣哉!(卷一 周易)
【白話】《象傳》說:山上流水跌宕曲折而下,行動艱難,這是蹇卦的象徵。君子看到此卦,就想到在困難之時應該反省自身,休養自身德行。《彖傳》說:蹇卦,象徵著艱難,就是前面有危險的意思。看到險情能夠停止,這是明智之舉啊!
【註釋】①蹇:音jian。跋行艱難。②反身:反求自身。
修己而不責人,則免於難。(卷四 春秋左氏傳上)
【白話】休養自己的德行,而不去責難別人,就會免於遭受禍難。
四、尊賢
仁人也者,國之寶也;智士也者,國之器也;博通之士也者,國之尊也。故國有仁人,則群臣不爭;國有智士,則無四鄰諸侯之患;國有博通之士,則人主尊。(卷四十二 新序)
【白話】有仁德的人是國家的珍寶;有才智的人是國家的重器;博通的人是國家所尊貴的。因此,國中有仁者,那麼群臣就不會爭權奪利;國家有智士,那麼國家就沒有四鄰諸侯侵擾的擔憂;國家有博通的人,那麼國君就會受到尊崇。
尊聖者王; 貴賢者霸; 敬賢者存; 嫚賢者亡。古今一也。( 卷三十八 孫卿子)
【白話】尊重聖賢的君主會稱王於天下;重視賢人的君主會稱霸於諸侯;恭敬賢人的君主,國家會存在;怠慢賢人的君主,國家就會滅亡。從古到今都是一樣。
夫善人在上, 則國無幸民。諺曰:「民之多幸,國之不幸。」是無善人之謂也!(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白話】有德行的人處於上位,國中就沒有心存僥倖的人。俗話說:「如果百姓多存僥倖心理,那將是國家之不幸。」說的就是沒有有德之人在上位執政啊!
無善人則國從之。(從亡也。)《詩》曰:「人之云①亡,邦國殄瘁② 。」無善人之謂也。故《夏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③ 。」懼失善也。( 逸書也。不經,不用常法。)(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白話】沒有賢人,國家就會隨之衰敗。《詩經》說:「賢人不在了,國家就遭禍殃。」這是由於失去賢人的緣故。所以《夏書》說:「與其錯殺無辜,寧可失之於不用常法。」就是害怕失去賢人。
【註釋】①云:句中助詞,無義。②殄瘁:同義詞連用,指困窮,困苦。③經:常法。
故王者勞於求賢,逸於得人。舜舉眾賢在位,垂衣裳,恭己無為,而天下治。(卷四十二 新序)
【白話】當君主的人尋求賢才是辛勞的,得到了賢才就輕鬆了。大舜舉用了很多賢能的人,使他們各得其位,自己垂衣正身,恭謹律己,凡事不用親為,就使得天下太平。
古者明王之求賢也,不避遠近,不論貴賤,卑爵以下賢,輕身以先士。(卷三十六 尸子)
【白話】古代明智的君王為國家尋求賢良人才,不論關係親疏,不管地位尊卑,都會放下自己的爵位來迎接賢良人才,降低自己的身分來善待有德士人。
今君之位尊矣,待天下之賢士,勿臣而友之, 則君以得天下矣。(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如今君主的地位尊崇,若對待天下的賢士,不把他們當作臣下,而以朋友相待,那麼君主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周公攝①天子位七年,布衣②之士,執贄③而所師見者十人,所友見者十二人,窮巷白屋④所先見者四十九人,進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⑤朝⑥者萬人。當此之時,誠使⑦周公驕而且吝,則天下賢士至者寡矣。(卷四十三 說苑)
【白話】周公代理天子執政七年,(非常禮賢下士,同時不吝分享智慧經驗及培養人才),未做官的讀書人中,他帶著禮物以尊師之禮拜見的有十人,以朋友之禮會見的有十二人,優先接見的窮巷陋室屋中的貧寒之士有四十九人,隨時向自己提供善言的有上百人,受到他教導的讀書人有上千人,被選拔在官府朝廷服務的有上萬人。在那時,假使周公對人驕傲而且吝嗇,那麼天下的賢士來見他的就很少了。
【註釋】①攝:代理。②布衣: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故稱。③贄:初次見人時所執的禮物。古代禮制,謁見人時攜禮物相贈。④窮巷白屋:窮巷,冷僻簡陋的小巷。白屋,指平民或寒士的住所。⑤官:授給某人官職;使為官。⑥朝:拜訪。⑦誠使:假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