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海事博物馆:限制之中,意料之外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丹麦,海事博物馆,
  • 发布时间:2015-07-23 13:31

  在很多设计师还纠结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时,BIG和他们设计的丹麦海事博物馆也许会带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设计师不应成为现实世界中四处碰壁的空想者,必须努力在可操作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抱负。建筑最终就是在构建人类生活的框架,但它只是一种手段,而生活才是建筑的目的。

  作为一个国家级别的博物馆,如何在博物馆的标志性与场地严格的限制性中取得平衡呢?这就是丹麦海事博物馆(Maritime Museum of Denmark)在选址建造博物馆之初所面临的烦恼。位于丹麦赫尔辛格港口的卡隆堡宫曾经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王子的城堡原型,这里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为了彰显世界遗产的显赫地位,卡隆堡宫及其周边废弃的码头都将被重新整修,恢复成一个完美防御工事的理想化形式。而成为世界遗产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原本坐落于城堡围墙之内的丹麦海事博物馆将被逐出,不得不选择城堡周边的一座废弃的船坞作为未来博物馆的新址。于是前文所说的烦恼由此产生: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机构要求,博物馆应该绝对隐形于船坞地下,不允许在地面之上对城堡产生任何视觉遮挡;而博物馆方则希望建造一个标志性的博物馆建筑杰作,最大程度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这一进退两难的问题最终抛给了参与博物馆建筑竞赛的建筑师们。最终,通过机智的应对、精明的分析和巧妙的变通,丹麦青年建筑师比亚克·因格尔斯(Bjarke Ingels)和他的BIG建筑事务所利用建筑设计的创造性,协调了各方利益之间的矛盾,而博物馆也终于找到了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建筑解决方案。

  BIG建筑事务所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炙手可热的建筑设计集团之一,正迅速成为设计界的新一代建筑明星。事务所创始人比亚克·因格尔斯年仅39岁,事务所成立至今还不足十年,却已经完成了多个高质量的建筑项目,包括哥本哈根的8字社区、山之住宅、上海世博会丹麦馆等。近期随着一系列设计竞标的成功,BIG的实践范围进一步超出丹麦本土,中标大量国际项目并赢得广泛赞誉。新项目包括墨西哥新塔林市政厅、深圳能源大厦、阿塞拜疆巴库度假村、纽约世贸大楼等等。这一切的成功与BIG事务所秉持的独特设计理念密切相关。比亚克·因格尔斯将他的建筑哲学定义为“务实的理想主义”。其理念既不追求纯粹的理想主义——因为与现实脱节以致无法成功,也不是极度务实的方盒子建筑——虽然质量很高但却平庸乏味,而是寻找理想与现实重叠的部分,“创造社会、经济以及环境完美却又切实可行的乌托邦式建筑”。这种乐观的入世态度使得BIG能够在各种限制和建筑规范之间游刃有余,积极地考虑围绕项目各方的利益,并争取获得反对方的支持,最终使其设计作品获得广泛的认可。那么面对丹麦海事博物馆诸多的限制和需求,BIG事务所又是如何一一化解并创造惊喜的呢?通过回顾丹麦海事博物馆的设计过程,也许我们可以一窥BIG事务所建筑思想的端倪。

  BIG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开始于一份令所有设计师失望的任务书。该任务书要求在一个被水环绕的码头内部建造一个完全看不见海景的全地下博物馆。由于博物馆对面积的要求几乎是码头面积的两倍,迫使设计必须建造为两层,可以想象博物馆将成为一个看不见任何风景的幽静隐蔽的地下室。BIG建筑事务所详细地分析了码头的现状空间。这个码头十分宏大,长150米,宽25米,是一个船体的形状。把这个曾经的工业遗迹完全填满用作博物馆将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情。设计团队通过研究技术报告发现,目前码头正是依赖水的压力来防止决堤,如果船坞被掏空,周围土壤的侧压力会使船坞墙壁塌陷变形。因此从建造程序上来说,为了保持现状码头墙壁不倒,必须在码头里再建一个新的挡土墙承压,或者在码头周边放置桩子来做新的码头围墙。这样的建造程序引发了一个设想:空出旧的船坞作为博物馆的中心庭院,将博物馆建在旧船坞周边会怎么样?通过把博物馆转化成为赫尔辛格港口的一处城市空隙,新的博物馆清晰地表达出其所处区域的特征,以低调的姿态与卡隆堡宫和谐相处,既满足了场地的严格要求,也使得博物馆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建筑性格。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做法其实并不符合最初设计竞赛任务书的要求,因为设计竞赛的首要条件是要在旧码头内建造,而BIG的设计是在旧码头周边建造。正是由于对项目中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力并且敢于大胆地突破限制,将项目的被动因素转变为主动的建筑特征,才使得设计能够在违背竞赛要求的情况下,依旧脱颖而出获得客户的首肯,最终使设计想法一步步落实成为建筑作品。

  建筑师设计了强大而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即便在地面上看不见博物馆,也能吸引游客。主体建筑掩埋于地下,横跨在干船坞上呈“Z”字型的三座相连的桥梁构成博物馆外部最重要的视觉特征。一座桥防止水进入,使海滨长廊完整;另一座桥连接码头到卡隆堡宫,为地上参观的人流创造了一条走向世界遗产的捷径;最后一座桥一直下到船坞,从墙面上折叠过来,引领人们进入博物馆的室内空间。桥本身就是斜向透明的公共空间,包括一个研究型图书馆、一个展厅、一所礼堂和一个咖啡厅。桥空间在船坞中形成有趣的视线联系,共享着充足的阳光和优美的风景。

  BIG一直以来都特别重视人的行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擅于利用建筑界面拓展城市公共活动的领域。海事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存在着丰富多样的路径体验。主体的展览区混淆了楼板和楼梯的概念,用2%的缓慢斜坡将内部连接成为一个完整流畅的空间,参观博物馆就变成从船坞顶部到底部的一次连续向下行走的体验。2%的坡度介于水平与坡度之间,人们会感觉是在平坦的地面上行走,在不知不觉之间天花板渐渐升高,直到你站在了船坞的底部。层与层之间的转换空间则加强倾斜度,利用戏剧性的主题展区转移注意力,强化人的感受力,构建层次分明的空间体系。丹麦是全球领先的航运国家之一,博物馆的收藏品涵盖由帆船时代至现代海运、贸易和航运的航海史料,内容包罗万象,展现出了航海强国的骄傲。设计中多处借鉴了航海船的要素,让人们在浏览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发掘、破解海事无处不在的魅力。内部现代化多媒体的展览形式让人们展开对航海的想象,了解丹麦航海历史和航海与当今港口、海运、战争及贸易之间的关联。

  建筑实际上是一种转译过程,就是将项目背后不可见的因素,包括客户需求、经济利益、社会效应、人的行为体验等因素转译成为可见的物理结构的过程。每一个建筑背后都包含着一连串现实问题的限制,设计师的工作总是面对着客户的需求,需要帮助客户来完成目标。但有的时候设计师需要看得更远,看看自己的设计是否有任何隐藏的资源或潜在的能力有待挖掘。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能够艺术性地处理现实问题本身就很乌托邦。在很多设计师还纠结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时,BIG和他们设计的丹麦海事博物馆也许会带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设计师不应成为现实世界中四处碰壁的空想者,必须努力在可操作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抱负。建筑最终就是在构建人类生活的框架,但它只是一种手段,而生活才是建筑的目的。

  文 Article>韩文强 Han Wenqiang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