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抗药”:不当用药是祸首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药物,微生物,抗药性
  • 发布时间:2015-08-31 13:05

  抗感染药物(磺胺类、抗菌素类、喹诺酮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开始应用时治愈率很高。可是不久,致病微生物就会对其产生“耐药性(抗药性)”,药效逐渐递减甚至成为无效药;换另一种药物治疗不久,又产生耐药性……如此循环往复,导致有的致病微生物最后成为无药可治的菌种,令人闻之心颤。

  致病微生物产生抗药性的根本原因,是用药方法不当,未能将致病微生物都置于“死地”,停药后,未死亡的病原体复苏产生耐药性,并繁殖具有抗药性的新菌种。

  具体是哪些不当的用药行为会引起耐药呢?搞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用药,避免那些抗感染药再次走上耐药-减效-失效的不归路。

  一、用量不足

  所有抗感染药物(口服和注射用药),都无直接杀菌作用,只有抑制其繁殖、使之逐渐减少……直至患者体内致病微生物都死亡,疾病才能治愈。因此,每次用药量和每天用药量不足,进入体内药物量达不到有效抑菌浓度,致病微生物继续繁殖并产生抗药性,轻者演变为很难治愈的慢性病变和并发症,长期危害健康,重则发生死亡。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1.经治医生过于谨小慎微,担心治疗药物可能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和家属有意见,给自已“添麻烦”(这是一种缺乏医疗责任感的表现)。绝大多数抗感染药物,只要不超量使用都很安全。即使是过敏体质的患者,用药前认真进行药物过敏试验,准备好抗过敏治疗的药物,就可预防和减轻不良反应,防止发生意外。对某种药物发生过不良反应的患者,可选用不过敏或发生过敏率很低的药物进行足量治疗。

  2.不掌握施药方法,重症患者使用轻度感染治疗量,进入体内药物不能有效遏制大量致病微生物,产生抗药性。

  3.经治医生缺乏临床经验,所用药物对感染微生物作用力很弱,又不加用其他有协同作用的药物,所用药物无力抑制致病菌,反而使其产生抗药性。

  多种致病微生物混合感染,所用药物只对某一种病原体较敏感,不能全覆盖,漏治病原体产生耐药性,久治无效,造成多种并发症。

  还有一种情况是少数医疗机构或不良医生贪图暴利,使用低劣质药和已过保质期的药物,不仅造成致病微生物抗药性,也极易发生药物毒性反应,这是极不道德的,也是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查处。

  二、用药方法不当

  使用的药物对致病微生物缺乏针对性,抑制作用很差致其产生耐药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应根据致病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病情的轻重、患者过去患同种疾病所用药物治疗效果等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敏感药物、适当的治疗量和给药方法,才能迅速达到抑菌疗效。否则,致病微生物必然产生耐药性,丧失有利治愈时机,演变为慢性炎症病变和多种并发症。

  1.重度感染及全身状况较差(免疫功能也差)的患者,要选用敏感药物进行静脉注射,或将治疗药物加在液体内静脉滴入,药物经血液循环迅速进入病变部位,疗效快,又可避免口服药物治疗量过大引起不良反应。但静脉用药维持时间短,可根据病情适量加用肌肉注射用药或口服药(疗效较静脉用药慢,但持续时间长),取长补短,就能预防致病微物产生耐药性,缩短治愈时间。

  2.对常用抗感染药物都已产生耐药性的患者,可用下述给药方法提高疗效:(1)换用长期不用的抗感染药,这是因为致病微生物对某种药物的抗药性,会随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失;(2)选用多种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即使这些药物的抑菌作用都不强,它们协同作用仍能提高疗效,减少每一种药物的用量,还可避免、减轻不良反应,降低病原体抗药性。

  3.不要急于换药。更换治疗药物太快,是致病微生物产生抗药性又一常见原因。研究资料证明,即使是对某种致病微生物很敏感的抗感染药物,都需持续进行足量治疗3~7天才有明显疗效。有些医生脱离实际,或患者治病心切,用药治疗1~2天无明显效果就换药,结果病没治好,反而是致病微生物很快就适应这些药物,产生广泛的耐药性。解决这种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医生们要努力学习,研究每一次治疗效果不好的原因。

  三、持续治疗时间不够

  抗感染药物的治病机制是抑制致病微生物繁殖力,缩短其存活时间,使患者体内致病生微生物逐渐减少直至都死亡,才能治愈疾病。因此,持续治疗时间不够,残留致病微生物就会产生抗药性,并繁殖出具有抗药性的新菌种,疗效迅速递减,最后成为无效药,产生并发症。

  1.有些医生喜欢用大剂量抗感染药与强退热药合用,进行所谓的“一次性冲击疗法”,认为这样见效快(退热快)。殊不知,这种“高效疗法”维持时间太短,患者于大汗淋漓体温骤降几小时内,体温又会迅速上升,比原来还高,并会造成失水性虚脱和休克,加重病情,这种做法必须纠正。

  重度感染患者,将治疗药物加在液体内静脉输入,就能迅速达到抑菌浓度,使其感染力和繁殖力骤降,疗效快,补充液体增加尿量又可退热。一次静脉用药有效抑菌时间约为12小时,适当加用肌肉注射药或口服治疗药,就可维持24时高效治疗浓度,防止产生抗药性。

  发高热需要降温的患者,可用安全有效的头部和腹股沟部冰袋冷敷、酒精擦澡等物理降温方法;体弱又发热太高、物理降温效果欠佳的患者,用发汗较轻的退热药为宜,并且增加补液(口服、或静脉滴注)量,预防重度失水引起休克(退热药排汗、发高烧都会消耗大量体液)。

  2.错误停药造成抗药性。一是不少患者和缺乏经验的医生,误认为症状消失就是“治愈”,立即停药。实际上,此时患者体内仍有较多未死亡的致病微生物,停药后就会复苏产生耐药性,并繁殖具有抗药性的后代,加重病情。经验证明,急性感染经治疗症状消失、各种有关检查结果都正常后,仍需继续治疗3天再停药,以防未死致病微生物产生耐药性。二是慢性感染急性发作患者体内致病微生物早已产生耐药性,有些医生仍用原药常规治疗量,又不适当延长治疗时间,造成致病微生物产生更顽固的抗药性。对此,需换用从未用过的敏感药物,或用2种以上抗感染药物联合治疗,适当延长治疗时间(原则上用药不少于7~14天),同时治疗慢性炎症并发症,才能永久治愈。

  四、不治疗并发症

  尿路结石,外伤遗留组织内的异物,外伤造成的血肿和脓肿、管腔狭窄等,既可能是感染的原因,也可能是慢性炎症的并发症,必须与感染症状明显的病变同步治疗,才可治愈。在转诊患者中,常会遇到“顾此失彼”的情况,即只治疗可见炎症不涉及其他并发症的失误,致使病原体的抗药性越来越顽固,久治无效。

  漏诊漏治的主要原因,是诊治医生检查不全面、不准确。凡遇抗感染治疗3~5天无效患者,要想到其他致病因素和并发症的问题,补充有关检查和有效治疗就可重新获得治愈。

  反复发作的感染是慢性炎症,致病微生物早已产生抗药性,应重作药物敏感试验,换用敏感药物进行足量治疗,或采用2种以上抗感染药物联合治疗,并查清并发症(如慢性尿路感染并发尿路结石,管腔狭窄等),进行同步治疗,才可治愈不复发。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沈海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