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换个角度改造教育
- 来源:经理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未来是湿的,社会效应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26 14:40
“在行”糅合了社交、教育、共享经济等元素,定位于私人智库,以O2O+C2C模式切入,让各领域的行家为用户提供一对一个性化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在教育领域做出了一个共享经济商业化范本。
《未来是湿的》作者克莱·舍基给过认知盈余一个定义: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拥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和强烈的分享欲望,他们的时间汇聚在一起,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而共享经济是公平、有偿的共享社会资源。
可以说,“在行”是共享经济下的产物。共享经济是对认知盈余的升华,以往的认知盈余是无目的地挥洒时间和知识,如果在此基础上用经济杠杆调节便能增强其持续性,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表示。2015年3月,“在行”上线,一个糅合了社交、教育、共享经济的项目出现在用户眼前。在众人共享车子、房子的时候,一群人开始贩卖知识。
作为由果壳网孵化的项目,“在行”打出私人智库的定位,以O2O+C2C模式切入,让各领域的行家来为用户提供一对一个性化问题的解决方案。用户在平台上需经过约见、敲定并付费、评价,交易才算最终完成,同时用户和行家的身份可转换。目前“在行”已覆盖北、上、广、深、杭五城。
还在初期阶段的“在行”暂时主打互联网人群,在未来三个月依旧会围绕此领域。2015年下半年,在行品类会逐渐扩张,服务开放至二线城市。
在人们眼中,“在行”的生意看起来有些虚幻,但是它抓住了吸引点:行家能获取的是金钱收益以及为人师所带来的成就感;用户则能够减少自身的试错时间,通过与人交谈,来开阔视野。
共享经济带来机遇
这是果壳网在商业化道路上的又一次尝试,之前他们推出小蛋空气净化器,备孕APP“研究生”,两性交流APP“知性”、一个美容的APP,另外还有引发很大争议的“十五言”。
姬十三在微博中也提到过,“在行”的想法来源于他们做 MOOC 学院时所得到的反馈,因为除了学习之外,学习者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答,例如为什么要学,学了以后还会有哪些出路等等。这些的问题基于每个人,答案也很个性化,显然课程在这里是行不通。希望改变低下的认知和学习效率,使得姬十三发现了一个新的价值点:为他人进行指导甚至为其量身打造发展路径。
但两年前共享经济和O2O在国内并不流行,不能用纯互联网模式解决,于是姬十三将想法搁置。
直到2014年共享经济和O2O在国内盛行,姬十三再次拾起了“让闲置经验流动起来”的想法。
“在行”将MOOC学院的模式—汇总课程再约课评价,复制到人身上,以人作为学习资源,将他们的知识传播出去。从2014年9月到12月,在三个月不断地推演后,“在行”得以落实。
畅想未来教育,姬十三认为可以是在线教育+“在行”的模式。在线课程提供基础知识,瓦解年纪制,而“在行”能使个性化辅导落地。
未来,人们将更倾向与为知识和服务买单,各种项目的出现也迎合了这一趋势。在共享知识的层面上,国外相似产品还有美国的Skillshare、Clarity。Skillshare以C2C的形式帮助用户完成技能交换,形成众包教育的圈子。Clarity通过一支包含500 Startups创始人Dave McClure在内的导师团队,来为用户提供电话和在线问题答疑的服务,随后从专家咨询费中抽成。
国内,除了“在行”,相类似的项目还有阿里系C2C电商咨询平台“靠我”、在线求职辅导及职业经验分享平台“8点后”等。当消费升级,人们不再止步于物质消费,而会选择为知识交易。自由交互让信息得以释放,谁能将信息有效匹配,谁就能为冗余的社会带来更多价值。
难题:非标准化产品
那么,是什么因素,支撑这些“行家”保持长久而体贴的热情?
姬十三给出了三个层面的答案。其一,是人性,“所有人都有好为人师的一面,在行搭台,‘行家’唱戏,满足的首先就是心理虚荣。”这个逻辑,其实与慈善捐赠行为有着共通之处,过程即回报。第二个层面,是社交的性质,“‘行家’与用户之间,除了买卖关系之外,其实还有机会形成更深层次的人脉。”无心插柳,“在行”已经促成不少良师益友的结成,当然,难以避免的是最后还是向微信义务输送关系。最后,售价本身虽然微薄,但也聊胜于无,它使劳动脱离了免费范畴,姑且可以为“行家”提供保底心态,姬十三自己也是“行家”里的一员,每周抽两个下班前的一个小时见人,一个月增收万余,他笑称“感觉也不错”。
目前,“在行”的开通城市均为商业发达的一线或准一线城市,其中七成话题都与互联网及职场有关,剩下的三成则与兴趣或是技能有关。
教育市场的时期过后,后面类型的需求和服务的占比逐渐上来,品类亦会更加丰富。姬十三甚至从果壳那边找到考古专业的科学家,说服他开通帐号,提供陪看恐龙化石的服务。“‘在行’上面,其实已经有一些垂直的话题很受欢迎,比如用户约见眼科医生请教怎样合理保护孩子视力等。”
超过六成的访客是从移动端的独立APP访问“在行”,且多以iPhone 6等中高端手机用户为主,在这其中蕴藏的经济潜力让姬十三看好。接下来“在行”将深入二三线城市,磨合出新玩法。
姬十三认为,现在依赖线下的场景,但从长远来看,远程模式不可或缺,它会使私人智库成为一种规模化的应用。他希望今年年底能够将“在行”的月流水拉到2000万元,这是对于体量的一次测试,也是在行团队必须验证的前景。
向前辈询问,获取经验和建议,少走弯路,是一种大众已经熟知的“泛知识”获取方式。对于互联网创业来说,这却是一个难点。因为这种一对一、基于经验的知识传递并不是标准化产品。
对于非标准化产品的思考,姬十三说是O2O模式让他获得新的出路。定位差异化上,可以填补市场空白,和咨询公司、教育培训机构、分类信息网站、问答型网站等成熟市场都有明显的区别。
但是产品和服务使用流畅度,体验中的定位迷失,知识服务领域的市场细分等问题,需要“在行”认真探索。这种非标准化的知识服务能否复制形成商业模式,O2O+C2C的咨询产品能走多远,值得关注。
文/刘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