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四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系统
-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四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15 11:31
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力系统,它包括国家、省市、高校和社会四个大的方面。在国家层面,应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完善组织管理机构、保证活动的多元化;在省市层面,应加大活动的组织力度、加大资源投入、下放管理权力;在高校层面,应加强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活动建设;在社会层面,应大力发展经济、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系统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动力源,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本文试图通过从国家、省市、高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去构建一个“四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系统。
国家层面
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抓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制度建设是保障。作为国家层面,首要的是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系统的相关制度,特别是要出台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门制度,建立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一是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门制度。二是要求高校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作为实践类必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经费建设,以制度化的形式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经费投入。
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系统要想搞好,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组织机构的完善及其管理水平,国家应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门管理机构的建设,具体负责制度的制定、执行、活动组织和仪器管理等工作。同时,还应该成立一些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协会,为全国大学生进行科技学术交流提供平台。如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组织实施机构和专业技术指导机构,使之成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支撑,从而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系统规范化、规模化。
开展多元化活动。作为国家层面的管理机构,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时,要确保活动的多样化和多元化,确保各种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类型的专业都能充分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来,体现高等教育的公正与公平。如考虑到全国大学生的专业需求,在保证综合类、理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也要组织一些有关文科类、师范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国家在重视“985”、“211”高校的同时,也要给地方高校、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机会和条件。除组织专业性比较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外,还应该组织一些综合类的创新创业活动,使得各种类型高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参加,这样可以促进不同类型思维的交流,促进优势互补,使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全面发展。
省级层面
加大活动组织力度。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系统虽说更多的在于自身的发展,但外部条件也是也重要的,如果外部条件好还可以促进其发展。作为省级政府部门,不仅应该在政策的高度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还应该积极组织一些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动和赛事,加强组织力度,丰富活动内涵,提高活动质量,真正发挥这些活动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国家真正输送创新型人才。同时,对待不同类型的高校也要采取不同的组织方法,争取做到各种类型高校都能参与。
加强资源投入和项目监管。省级政府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支撑体系,统筹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部门,加强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投入和对具体工作的指导。[1]在省级层面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和项目的研究上,应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以提高大学生参与项目申报和研究的积极性。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监管上,应成立专业的监管和指导队伍,省校两级联动,分工协作,克服以前的粗放式管理,实行项目研究过程中的精细化监管和指导。
下放管理权力。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是一个老新常谈的话题,沿海省份也在进行改革的尝试,如何把握办学自主权的度是难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上,作为省级主管部门,应该给高校充分的自主权,进行宏观的管理,不应限定太多的条条框框。如在经费的管理上,可每年度把大学生创新创业上的经费按高校的类型、学生的人数等整体划拨给高校,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安排,做到专款专用,行政管理部门年终进行审计检查和成果验收,而不是按具体的项目进行划拨和管理。
高校层面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建设
建立创新创业长效机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建设上,高校应努力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首先,高校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创新创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其次,高校要成立学生科技活动专门领导小组及学生科技活动评审专家委员会等组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再次,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政策和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等规章制度,使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步入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第四,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管理体制,对项目指导教师的相关工作进行量化和评估,并纳入其教学考核范围,与评优评模晋升职称挂钩,从而引导专业教师更多地关注和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重视队伍建设,构建创新创业平台。高校应重视创新创业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创新创业精品团队。一是在精品团队的建设上,要突出高校特色,把创新创业上的优秀大学生吸收进来,充分发挥精品团队的引领作用,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二是高校应鼓励各院系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筹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实验室”,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里打造创新创业项目。三是建立“创新创业人才档案”,树立创新创业典型,通过表彰创新创业的典型来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建立健全学生科研导师制。专业指导教师是推动创新创业的关键点,能有效规避风险,减少资金的浪费,提升创新创业质量。高校要加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要在本校专业指导教师的基础上,积极聘请专家学者、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及企业高管等作为兼职指导教师,从而建立一支专兼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2]调查资料显示,在学生获得奖励(包括校级、省级、国家级)的项目中,有近90%的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相关指导教师的指导。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组织建设
健全相关组织机构。为了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进行,就必须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各大高校应在教务处、科研处等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非常设管理机构,增设常设管理机构,明确各机构间的职权分工,使各机构间团结协作,共同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学生社团组织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作用不可替代,必须充分挖掘高校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方面的潜力。一方面要增加科技实践部委员和部长人数,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对外交流、开办讲座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实践部人员的培训力度。另外,高校还应加大对创新创业协会等组织的管理力度,积极引导它们开展对外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建设
各院校各地区依据自身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应当依据各地区、各高校的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而不是一味的跟风参赛。每个高校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都有差别,高校应当量身打造属于自己的创新创业品牌,让本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呈现百花齐放之势。
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形成真正的“知行合一”。创新创业工作要想走得更高更远,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进而形成创新。高校要合理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系列课程,[3]并把那些重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并不断完善授课机制,创新考核方式,将知识的传授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发挥高校集聚效应。通常一个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会带动周围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时,不能只将高校单一的独立出来进行发展,而应加强地区高校间的联运与合作,通过一些好的院校积极示范效应,带动周围高校的创新创业发展。
社会层面
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水平的好坏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经济下行的国情下,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巨大,只有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才能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一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优秀与否,与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地区经济发展好,才能有效带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大力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要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把自己也纳入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中来。一方面,社会组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供资金、技术、实训场地等方面的支持,真正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运用于社会组织的革新与发展,从而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最终实现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尹小石 刘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