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力研究现状

  本调研面向共青城西湖小区儿童展开了关于儿童社会适应力的相关调研,旨在了解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力的差异和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力的发展情况。接下来,本调研从学习适应力、家庭适应 、自我适应力和人际关系适应力四维度剖析上述问题。根据研究显示,学习适应力方面,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学习兴趣上没有明显差异,而解决学习问题上两者存在明显差异,P值=0.027(<0.05 ).,在家庭适应力方面,当家庭存在矛盾时约51.9% 的留守儿童选择默默承受。在人际关系适应力和自我适应力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异不明显。据此,研究表明共青城西湖小区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力发展稍弱,但与非留守儿童差异不大。

  ——以共青城西湖小区40名儿童研究为例

  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状况:国外对社会适应力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其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由定性转化为定量的研究模式,由此国外研究者探索出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测量量表,如AAMD-ABS量表、儿童适应行为测查表、社会适应自评量表。比如JosephP. Allen等人通过对185名青春期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自我发展、安全依靠和交互适应与同伴影响有很大的关联性,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关系是影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促成的重要因素之一。Elizabeti JAustin等人讨论了人格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是正相关效应。

  国内研究状况:国内学术界对社会适应力的研究起步的比较晚,逐渐也开始从定性转为定量研究模式,有一部分学者在引用国外量表的基础上做了个性化的修改和调整,引用的量表包括适应行为量表、孤独量表等。除引用国外量表外,也有部分学者采用自编的社会适应问卷进行研究,如李娜釆用自编问卷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现状进行了测量。

  共青城研究状况:在家庭适应方面,留守儿童的家庭责任感和生活自理能力都较强,能帮助家庭处理一些家务;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干农活方面的表现差异显著而其他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和照顾者的关系呈现两极分化。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和父母的关系不如非留守儿童和父母的关系紧密。在学业适应方面,留守儿童的表现呈现两极化趋势,而并非一味的都是差生、问题学生。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上学迟到是有影响的,父母外出后他们的迟到现象更加严重;留守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成绩滑坡明显。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到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相关信息和资料,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揭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试图提出可以改善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解决途径。因此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研究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提供指导。研究者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力,剖析他们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发现他们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不足,给予留守家庭科学性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为教育者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理论依据。根据研究结论得出的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特征和影响因素,教育者可以更有效地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率。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还可以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农村贸守儿章作为一个仍将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得到了行政职能部门、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本研究釆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着重突出分析阐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别、农村贸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结构特点,从而为当地教育部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有关行政职能部门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参考。

  研究创新点: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视角的创新。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把农村留守儿童等同于一般的单亲儿童、隔代抚养儿童,更不能简单地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都是问题儿童,只有通过全面的研究我们才有可能客观全面地认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已有研究大部分多将农村留守儿童视为问题儿童,关注其社会化过程和程度,却很少从社会适应能力这一视角进行关注,忽视了留守儿童群体中的异质性。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将有效填补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在这方面的不足。

  概念阐述

  留守儿童。是在农村地区因父母外出长期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学术界对于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主要是根据各自不同研究内容进行定义,其界定标准不外乎包括三个因素:外出父母的数量、父母外出的时间、儿童的年龄范围。但为便于研究,我们将留守儿童定义严格化、具体化拟定为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方且外出时间在半年以上的,被留在户籍地并交由他人抚养教育的儿童,其年龄在16周岁以下。

  社会适应能力。指个体为了满足社会环境的要求而逐渐学会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自我控制与调节,从而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该定义包括两个内涵:一是技能,是为了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系列复杂的技能;二是能力,是主动调节自身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能力。

  周安 杜毓菁 高日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