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桥
- 来源:青春期健康•家庭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五里桥,泉州,高品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4 16:23
一、夜宿五里桥
泉州古桥的一端,连接着历史。五里桥的一端,是时光无法磨灭现实的坚固,是水头人,是南安人,是华夏子孙内心勤劳、善良、不屈、向上的品质。
五里桥坐落于南安水头镇与晋江安海镇之间,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水头镇,为中国石材城,汇聚世界各地几乎所有高品质,集实用建筑、艺术欣赏为载体的多样石材,从而名扬全球。
我在水头有一位战友,多年未曾谋面。于是,找了一个时间特意与他一聚。曾经熟悉的容颜让人勾起无数回忆,感慨于感情的悠远缠绵,我忍不住多喝了许多的酒。有生以来,我的第一位女友,在我认识她的时候,她于水头工作,如今她虽然早已远离,但我却止不住迈开那回忆的步伐,回味故事里点滴的知觉,映照曾经那青涩的印痕。
时光虽然无比均匀,却不断在变迁。带着醉意的我,已经找不到多少那些回忆中的场景,唯有一起散步在五里桥上的记忆在我的印象里还是那么清晰,早已烙刻在心上,轻易可以一次次抚摸,一次次相融。
从水头五里桥一端石质的拱门进入,两旁的水清亮透彻。长桥的两旁,站立形式古朴的石塔和石雕佛像,在漫长的岁月里,在风雨之中的他们带着苍桑与眷念,早已和那一片天地无比亲密的连接在一起。
走入五里桥的时候,我把自己的摩托车停在桥头。那时,离天亮只剩下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了。醉意加上困意的我,躺在一块五米多长的大型条石桥面之上,坦然入睡。梦中,我看到自己摩托车的遥控器掉进了水里。我连续按了好多次,试图把摩托车的警报解锁,因为只有解锁后才能发动得起来,不然警报器湿透之后,车子要发动就很麻烦了。
天微亮,我醒了过来。那时,空气清新,水面上雾气朦胧,树木与古色古香的建筑映在水面,风光秀丽,空气中充溢着灵性,我的心灵不自觉的有种脱俗之感,感知回到最原本的质朴。一切,是那样的天然、幽雅与亮丽。
天已亮,我找不到自己的摩托车锁匙,于是走回摩托车旁,发现它插在摩托车上面,只是偏偏少了摩托车的警报器。原本警报器和锁匙串是连在一起,因为我的警报器属于双重警报,而不是以往人们常接触的单一警报。所以我怀疑有盗车人不懂得使用,而盗车失败。在五里桥水头段的不远处正好有家摩托车维修店,于是,我过去对修车师傅说明了原因,那小师傅帮我拆除了警报器,我的摩托车才恢复了正常。
我走到五里桥中间的水心古地,虔诚的跪在佛像之下,体会着自身的渺小与卑微。水心古地面前,有两尊石将军,她们身着红色披风,女性形态的她们,给人火热地冲动,又轻易能感受到时间浓浓的韵味。那里有不少体育设施,不少老人正在健身煅炼。那里,还有一棵高大的白玉兰树,断断续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老人们往往默默煅炼着,它们与水景、古桥,形成了一派和谐景象。
我想去寻找曾经的爱情,但没有找到。然而,在熟悉的五里桥,在美妙的五里桥,在那曾经吃过、看过、坐过、触摸过的事物之中,我找到自己的心,那是多年以前遗失在五里桥上纯真的思想与心灵。
踏着近千年时光而来的石头之上,触摸与感受周边的淡黄色古老石头。我不禁想到:世人很少有如石之心,更少有一份自知之明。生活过程,如果能够向品质纯粹、坚硬不变的石头进行学习,世间大概就会多出许多美好。
我继续沿着五里桥面漫步到安海段桥头的水心禅寺,一路美景让我陶醉,回忆让我心灵颤动。回想我曾在其上睡过一觉,或许这是一种缘分使然,也是命中注定应有的痕迹。我愿自己能够宽心的接受生活,细心的感知生活,乐观的进行生活,经常学习石头的品质,学习面对风雨岁月古桥不变的安然,从而让自己对未来拥有幸福的自信!
二、宁静洛阳桥
2015年的春天,走在泉州洛阳桥上,我常常能够听到一股浑厚的嗓音,在唱着一曲曲闽南歌谣,专注、深情,演绎人世间悲欢离合。那是当地46岁的老吴在船上,就着一套音响、一支话筒在流露属于他的心声。他是当地渔民,打渔之外闲暇之时,唱歌即是他生活的美好。然而,在歌声之外,我却听到一份宁静。周边红树林一望无际,长长的洛阳桥静默无声。没有人争纷,歌唱者的内心很安静,他心无旁骛。聆听者的心很安静,他们不在舞台之上。大地与天空,同样很安静,时光与海风是那般纯粹,那般无言无语。
在我的印象中,洛阳桥一直都很宁静,没有多少商业的气氛。它不收门票,没有许多诱人的华丽的吃食与纪念品在出售。在那里,不会看到太多贫富的差距,也不会因为诱惑而让人心理起伏不停。无论是什么人,都可以在桥上停留、观望;在那里,人的心是自由的,没有高楼大厦与名利给人的压抑,平凡之人都可以感受到它四面的开阔,都可以站在桥上遥望到远远的地方!
生活,就像在摄影。可以拍出全局的美,但那样往往很辛苦,显得不易。生活,更可以专注于一个小小的地方,由小见大,由小见细,这样往往比较朴实,比较自在,也比较轻松。
在洛阳桥上,我们不用试图去拍摄、欣赏它整体的姿势与美感。我们只需要把眼光与心灵停留在一艘船、一只白鹭、一棵老榕、一座镇风塔、一座经幢、一尊石佛、一块厚重长长的条石、一只护桥的石狮、一小片红树林、一块块不远处立起的养蚝石,或者是一阵海风、一片蓝天……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人间的优美与生命的丰富。
同行的朋友问我,为何每一座长桥附近的房子风格都很美?为何它们附近总有一些特色宫庙的存在?我想,每一座长桥都是一种生命,无数的人们踏在其上,走向自己的理想。无数的人们避免了乘船、绕路的危险与不便,对长桥也就知或不知地注入了一股情深的寄托。长桥上的每一块石头在虔诚与希望的包围之中,在天地日月、风吹雨淋的沉淀之后,渐渐变得富有灵性。它们张开双眼,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看着一代代孩童由幼稚走向苍老,看着生命的各色表情,看着天地万物风云变化,它们已然有了太多的内涵。于是,人们就用庙宇之中的神灵为之作为象征。附近的人们在它身上也得到了许许多多心灵上的启示,于是他们所建造出的房屋更能融入我们的内心,更能震动我们的灵魂!
长桥静默无声,那里的岁月也是一样的安宁。来到洛阳桥,似乎所有游人的心里都已然多出了一份宁静。不再追逐,不再奔跑,也不会再耿耿于怀,斤斤计较。那里,没有出售做作浅薄纪念品的商贩,只有少数几位卖玉米和菠萝的憨厚农民,甚至连卖饮料的人都几乎不见踪影。没有故意被抬高的价格,没有凌乱的争吵声。一切,就如同离桥不远处的那一片片红树林,而今显得翠绿,显得朴实,也显得简洁。一切,也如同停留于那红树林之中的白鹭,显得悠然,也显得自在!
哪怕再有力气,你一个人也不可能撼动洛阳桥上的任何一块巨石!哪怕你再有智慧,你一个人也无法铺下那一块块船状的墩,无法独自建造起那834米漫长的桥!洛阳桥,是蔡襄善心的倾洒,是无数人们智慧的结晶,是许许多多汗水的凝聚。但我们,却可以做到,种下一棵树,让未来我们的子孙后辈得到一方绿荫与一片风景;也可以做到,保护好一片红树林,让生态变得越来越是美丽,让白鹭的身影永远能够为我们的心情增加美好,增添安宁与静溢!
三、石笋桥怀古
泉州的母亲河——晋江,它流至鲤城浮桥的一段,名为笋江。笋江上如今已断废的古桥名为笋江桥,别名石笋桥,因附近的石笋而得名。笋江桥下水中有一突出巨石,流水经过时总是形成大小两处漩涡,令一部分不熟当地水域的游者心惊胆战,也因此笋江边上的泉州冬泳协会出自善心成立了义务救生队,每年都从笋江里挽回了不少鲜活的生命。每年端午节,石笋古渡江面皆会举办“笋江捉鸭”民俗活动。
已断废的古石笋桥,又名浮桥,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1049—1085年),重建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笋江上的桥梁,又名浮桥。它隶属古时泉州府晋江乡兴贤里,元代里改都,当地为“三十四都”。古时石笋桥长80余丈(约266米)、宽1.7丈(5.7米),有桥墩15座,两翼配有扶栏。它原本有着16孔洞,桥上原有8塔、8护神、4将军、4石狮(双仰两伏)及中亭宫共25座附属文物,原为福建省13座宋代大桥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是我国交通科学历史的重要实物文物。但,1956年因泉州遭遇大水灾,有关部门决定桥梁改建修复,所以将桥上石刻、石建筑、塔幢等拆除,大部分推入江中。这一损失,令无数热爱文史的泉州人至今仍然扼腕痛心。
石笋桥,曾是刺桐古城通往西南方向的乡村、同安、厦门、南安、安溪等县市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旧时,石笋桥的一头为接官亭,所处位置为黄甲街,也为黄甲村。曾经,每年的端午节,笋江上大都有龙舟比赛。黄甲村与溪边村相邻,旧时两村曾以龙舟相互竞赛。黄甲街的名称由来,与皇帝披肩落于当地相关。目前,笋江旁的“浮桥古街”、“霞洲巷”、“后浦巷”、“泗州巷”、“后白巷”和“十八间巷“的部分,还在发挥着它们的作用,但繁华已然不再,功能也已轻微。
据从小生活在笋江边上的历史民俗专家许月才先生介绍:“他曾在浮桥古街上溜达,漫步于笋江石桥上时,周围景致旖旎,竹苞林茂,古榕掩映着层起的屋檐,三个街(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像是前世玉瓷上的三朵青花,古色古香,温润如酥。那些年,那里的浮桥街为古代泉州的第二扇门户(第一扇为安海街)。六朝时,印度僧人拘那罗陀,从浮桥经过,前往九日山翻译《金刚经》,类似印度教的宗教物石笋,则耸立在石笋桥桥边。五代时,泉州刺史王延彬于石笋边上开凿甘棠港,以泊商船,扩大了当时的中外贸易。宋时,泉州海丝之路的船队前往九日山祈风时,来回必经笋江,笋江为其通往大海的门户。”
甲,为古时码头的称谓。笋江边曾有一甲至七甲,共七处以上码头。据当年经常走过笋江古桥的洪姓老人介绍:旧时,笋江桥上常有瞎子在乞讨,桥亭中常有算命师在经营,桥上景象熙熙攘攘,十分热闹。它曾是泉州的水陆交通要道,历史上也曾为兵家争夺要地。在1559年、1561年、1564年,倭寇数次侵扰泉州,期间曾击断石笋桥并火烧民房;1677年—1678年,郑经部队反清复明时期,也曾两次断石笋桥;1938年—1939年日本侵华时,日机曾炸断石笋桥。每次毁后,多有修复。1950年,当地百姓在石笋桥原桥墩上架设钢梁,桥面平铺木板。1962年改建,采用钢筋混凝土桥面,桥加高3米,桥宽增至5.7米,全长235米。1998年,它被列为危桥。2000年,南桥头第一截断塌。2002年,洪水又冲掉其3个桥墩。从那时起,它的交通运输支撑功能不再,彻底沦为人们眼中的风景与记忆里的事物。
而今笋江桥岸的的文物并不多。在旧桥头,坐立着一尊护桥石将军与一只石狮子。石将军已有850年以上历史,当地人们称呼它为“石军公”。有趣的是,它们并非长年披星戴月、沐风浴雨。因为一些时候,当地虔诚的信众们会为它们配戴斗笠与披肩,并不时加以更新。
戴斗笠的石像,在国内外纯属罕见,这是当地的一种特色民俗,显现着人情的温暖!石将军与石狮子护佑着桥梁。而人们却用宽大的斗笠与披肩保护着它们。古桥虽已不再,但石军公的眼神却从末改变,眼里尽是岁月的沧桑。
笋江岸上还保留着两方清朝记事石碑与一方民国十六年的“霞州矶”(矶,为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石碑,重新修建的“石笋古渡”牌坊一座,古石将军一尊,古石狮一尊,古榕数棵等。而今,那江边往往清风习习,时有霞光与江水相映,时时流水淙淙,是一处休闲怀古之佳处。
千年古街余韵犹存,浮桥北部原有石塔山,位临笋江(也称浮桥溪)边,它曾是浮桥人的风水山,而今已是高楼林立。古老与现代交错,这是目前浮桥片区给人浓重的知觉。岸上原有两条千年古街,为:山川坛街与黄甲街,如今它们容颜早已变迁。岸上的接官亭、天后宫与观音寺,也皆已焕然一新,后者被重建得别具风情,内部石雕众多,置放营造的氛围充满宗教气息。
寺旁,古树众多,一部分被台风刮至地面,但仍富有极其茂盛的生命力。广场上常常有百人左右,大部分为中老年男女,他们或闲聊或跳着交际舞或打球。笋江面上,运载客货功能的船只早已不在,但时常能见渔船数艘,它们与江水与周边新颖楼房、多样树木相映衬,加上清澈江风的抚慰,风景如诗如画,常常令那儿的人们身心愉悦。
今时与古时,那里的热闹,并不相同,一种是市场经济的繁荣,一种是宗教的庄重与休闲的欢快。沉寂的是历史,不变的是世人向上的进取心与走向幸福之路的朝气蓬勃。
(编辑 朱晓婷)
文 洪少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