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史乙成:大气弄墨人 豪放中原风

  翻开河南书法家史乙成寄来的书法作品集,感觉一股厚重豪放的中原书风弥漫开来,同时,一种天真浪漫的气息也不经意流露在字里行间,二者相辅相成,成就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景象。谁也不会想到,这既饱满老辣又奔放灵动的书法佳作,竟出自一位年轻的女书法家之手。

  史乙成,笔名水木灡儿,成长于河南,她的艺术轨迹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脉传承的希望和活力。

  史乙成能够在书法上有所成就,一是因为从小培育了对书法的浓厚兴趣。书法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在当代社会也充满了鲜活的张力,史乙成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外婆是一位裹着小脚的大家闺秀,自幼读过私塾,会写字,懂文化,建国后,还当过“扫盲辅导员”。外婆对史乙成宠爱有加,在她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对她进行传统国学的教育,开始教她读《三字经》,背诵唐诗宋词。带着淡淡的墨香,外婆一笔一划地教史乙成学习书法,无论是在家里、在路上,还是在公园、在学校,她都按照外婆的要求写字、认字、看招牌、看匾额,受到大人表扬之后更加乐此不疲,文字使她有了成就感和自豪感,也培养了她对书法的浓厚兴趣。书法成为她的天性,也是她能在枯燥的艺术之路上坚持下去的动力源泉之一。二是因为史乙成的书法具有“童子功”,走的是正道,追慕的都是大师,所以深得中国书法艺术之精髓。从5岁开始,她每天清晨6点钟起床,拿着毛笔,提着一个小水桶,在地板上,马路上,公园里,从“永字八法”到“永和九年”,苦练20载;她以帖为师,从柳公权入手,后习“二王”“王铎”书法并广临碑帖,悉心师古,追寻中国书法之渊源,从篆、隶、草、行、楷中,体悟书法之博大精深。她说,“我用少女那美好的青春时光,耗尽一池池寂寞的墨水,锻炼着每一个中国汉字,在一撇一捺、一张一弛、一着一泼中,体味着方块字的美韵和律动……”三是因为她从书法中走出来,领悟到做人之道和民族精神之“道”。外婆教给史乙成的第一个字是“家”,这是体现儒家思想的最基本层面。外婆说:“你写出来的中国字,必须能站立起来,不能趴着!”原来,字代表着人的骨气与性格啊。她向一位老师请教学习书画的秘诀何在?老师告诉她:“国之书画,在于悟道。”而书法之道到底在哪里?史乙成认为,方块字,符合国人道德审美,具象到人格上,就是为人正直,举止端庄,大气磅礴。字如其人,就是指书法与国人的道德审美高度统一。她这样说:“方正中的正,不就是书法的中锋吗?中国书法艺术简言之就是中锋的艺术,也就是方正与正气浩然的审美之气。”于是,小家碧玉的楷书,放荡不羁的草书,俊朗飘逸的行书……史乙成的性格跃然纸上。

  在追求中正大气之美的背后,史乙成的书法艺术还表现出天真浪漫和稚拙古朴的另一面。她追求童心,其书画艺术都偏爱“八大山人”。她说:“八大山人作品的线条与造型并不精准,有时很像儿童画,随意洒脱,浪漫自然。这就是八大山人最为珍贵的部分,性情之中留有天真。”于是,她从“八大山人”孤傲、清冷的字体中,衍变出可爱天真的自我感受。那带有拙朴、童真的字体,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清新之气。她追求放松和自然的精神状态,感觉书画就是一种精神的瑜伽,要自然到像新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呈现出自然而然、不假思索的美妙感,跟随心声,从心出发,授于眼,传于手,再流淌于宣纸之上。她说:书法,其实也是“抒发”,心手合一,手随心动,心跟手走,自然就会出现让人百看不厌的书法意境之美。她还追求“无意为之”,说古代画家都不是为了画而画,只不过是寄情言志,甚至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倪瓒说“画画是自娱”,黄公望称“画画是游戏”,书法何尝不是这样?史乙成在一幅书法作品的一角,添上了一只“厚重的思想的乌鸦”,书画相得益彰,相映生辉,那种苍茫辽远的况味,体现了她很深的艺术功力。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史乙成也常常遇到困惑,感觉逾越不了过去的自己,这时候怎么办?就是去读书。现在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青年诗人的史乙成,是一个能安静下来去读书的人,她13岁发表诗歌,20岁考入电视台从事媒体主持人,生活在五光十色之中,但是却在读书中提高了品味。她说:凡是我书法中展现出来的清、雅、淡、静之文人气息和风貌,无不来自于读书。读书是增长习书者知识、丰富其学养的精神食粮;书艺中至高境界的神、妙、逸品及书卷气、金石气也都源自于读书。读书已经成为她的一种习惯。史乙成这样告诉记者:二十载的习书之路,使我领悟到,要将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博采众长,勇于创新,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书法,一旦与它结缘,你就会永远离不开它,深深地迷恋着它。因为书法中的魅力之法,是无穷尽,无穷动,无穷魅的。我愿做一个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惬意人。

  我想,假以时日,经过时间和阅历的锤炼,史乙成的书法一定会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编辑 唐欣欣)

  文 郝桂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