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窗外朔风大雪,沐浴室内温暖如春,或三两知己倾心小酌,或阖家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上一道白肉血肠,定会令君满口生香,回味无穷,别有一番滋味,不枉此北国江城之行。
生活在东北的满族先民很早就把野猪驯化成家畜饲养,并有喜食猪肉的习俗。在祭祀天神时,挑选纯黑无杂毛的一整只猪供奉,仪式在日出时分进行,仪式结束后主人家要请来客在日落前把祭肉全部吃掉,讲究要使客人吃到猪身上所有部位的肉、内脏、包括猪血。为了使猪血吃起来方便,就把猪血兑好材料后灌入猪肠内,煮好捞出切段同肉片、酸菜一起放入炭火锅内,火旺水开,满室香气便弥漫开来,同族的男女老幼围坐共食,其乐融融。
白肉血肠做为满族的传统美食,初具雏形是在三百多年前。传说清康熙年间,位于松花江畔的吉林市小白山附近,有一个满族人开了一家小饭馆,特色主打菜就是白肉血肠,吸引了许多贩夫走卒、放排船工和水师营的官兵,久而久之这道菜就在吉林市流传开来。由于此道菜具有白肉肥而轻软不腻,血肠入口滑嫩鲜香的特点,因此深受老年人的喜爱;满族人家祭祖、续家谱、逢年过节都会聚在一起品尝这道美食。
白肉血肠见诸史料记载可上溯至一百多年前的光绪年间,当时有一位叫白树令的人,在吉林市碳市胡同经营白肉血肠饭馆,由于生意十分红火,几经搬迁扩大规模后,白肉血肠的制作工艺日臻成熟。
民国初期这门绝艺传给了葛青山。解放后,白肉血肠的传人葛青山在吉林市水门洞开起了“老白肉馆”,后迁至河南街将绝艺传给徒弟张春田,由于师徒二人技艺超群,经营有道,加之白肉血肠味美而价廉,一时间顾客盈门,生意火爆。文革时期,红卫兵破四旧砸了白肉血肠的招牌,老字号的白肉血肠从此淡出了吉林市民的视野。
改革开放初期,吉林市河南街又恢复了经营白肉血肠的“太盛园白肉馆”,张春田被人从工厂请回,这一时期张师傅把绝艺传授给了徒弟张洪斌,后经不断扩大规模,海内外诸多美食家、食客络绎不绝纷至沓来,慕名而来品尝这道极具北国风情的美味佳肴。
白肉血肠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白肉要经过选、烤、煮、片四道工序,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烤得恰到好处,肉煮至八分熟后用刀削成薄如纸的肉片;血肠要经过选、兑、灌、煮、片五道工序,选好猪肠用盐碱反复搓洗干净,猪血内加适量的凉水,放入花椒面、酱油等材料灌入肠衣内,将扎制好的血肠放入锅内,文火煮熟,捞出切段。白肉讲究白而有光泽,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入口嫩滑,薄软适口;血肠兑制后分为清、混两种,清血肠白嫩绵软,混血肠香脆可口,白肉血肠片好后,食客佐以配好的蒜泥、韭花、腐乳、辣椒油等,味道更佳。
冬季畅游吉林市,远山原驰蜡象与天比高,近水滔滔不封野鸭嬉戏;感叹雾凇那玉树琼花银世界之余,不妨觅得一家小店。遥望窗外朔风大雪,沐浴室内温暖如春,或三两知己倾心小酌,或阖家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上一道白肉血肠,定会令君满口生香,回味无穷,别有一番滋味,不枉此北国江城之行。
(编辑 李秀芳)
文 林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