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质疑东方园林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我们为什么质疑东方园林
  • 发布时间:2010-09-13 13:15
  上期的《投资者报》刊登了一篇名为“东方园林16亿鞍山大单真相”的报道,我们认为,在公司股价奇迹般的表现背后,存在一系列值得质疑的常识性问题,如果投资者对这些问题不加以甄别,盲目追高股价,无异于自欺欺人;如果该公司只是一味发布“好消息”,而面对媒体的常识性追问却表现出紧张和躲闪,其背后或有故意误导投资者之嫌。

  最早对公司产生怀疑,是我们在分析公司财务报表时,发现一个反映其经营质量的指标“收入回款比”在逐年恶化。2007年,东方园林销售收入与现金回款的比例是89%,其后的两年,这一指标分别为76%和52%,到了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回款只占到销售收入的39%。而同期另一家园林企业“棕榈园林”的该指标却从82%上升到90%。

  还有一个让我们产生质疑的问题,是鞍山市政府能否在两三年内完成16亿元的园林绿化投资。查找鞍山市政府的财政数据,我们发现,该市整个十五期间用于城市绿化的财政支出仅3亿多,占城市基础建设投资的7.5%。由此推算,鞍山市近些年的年均绿化支出不会超过1亿元。而且,鞍山市政府网站上,数百万元的市政项目都有完善的招投标信息披露,东方园林的16亿大单却在其招标公告中无法查到,这更让我们对天价合同背后的真相充满好奇。

  此外,即使16亿大单真的存在,东方园林和鞍山市城投公司履约的财力也值得怀疑。鞍山市城投在今年5月刚募集完20亿公司债,这笔资金并无计划用于市政园林项目,在地方融资紧缩的宏观背景下,公司短期内为16亿绿化项目继续发债支付也很困难。而东方园林的回款情况本来就不乐观,如果按市政项目常规的付款进度,公司的资金链恐难支撑包括鞍山项目在内的数十亿大单。

  抱着这些常识性的怀疑,《投资者报》记者赶赴鞍山市,对东方园林公告的鞍山16亿项目开展调查,调查结果和我们此前的判断基本一致。鞍山市城建局、规划局、城投公司和当地园林公司的工作人员,对16亿大单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连项目中“四个体育公园”的位置都不知道。而且,当地财政和城投公司对绿化工程的支付能力捉襟见肘,过去5年,鞍山市每年的园林项目工程总额从未超过1亿元,对当地园林公司工程款的拖欠更是司空见惯。

  9月7日,东方园林针对本报的报道发布澄清公告,公告称鞍山项目是“与鞍山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署的框架协议”,但并未对其是否符合招投标程序予以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曾明确规定,涉及“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必须进行招标。16亿的市政大单,是否能以“签署框架协议”方式规避招投标的法律规定?这,还需监管部门来判断。

  体以捍卫“常识”为己任,但并不因此就否定“奇迹”。我们对东方园林的质疑,并不是认定它没有产生奇迹的可能,相反,我们对一切上市公司产生奇迹都抱以期待。

  但奇迹总是以常识为基础,把常识做好并超越常识,才可能创造奇迹。美国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创造了股票投资的奇迹,他的年均投资回报率只有22%,这是常识性的成绩,但连续50年保持这一成绩,不就是奇迹吗?

  有时候,所谓奇迹只是自欺欺人。作为投资者,如果无视常识,一味地幻想奇迹,最终吃亏的是自己。东方园林连续发布的大单公告,很容易让人们头脑发热,对公司的奇迹抱以太大的期望,这种冲动往往会蒙蔽人们对常识的判断,甚至连以理性著称的机构投资者也不例外。从公司的半年报材料中可以看到,6个月内先后有40余家基金公司和机构投资前往公司调研,但他们只在“公司会议室”了解情况。

  更多时候,“奇迹”源自欺骗和误导。前段时间媒体爆出道士李一的“成仙奇迹”,不正是如此吗?判断奇迹真伪的一个窍门,就是看制造奇迹的人是谁?如果一家公司以含糊其词的方式,暗示或者明示它就是奇迹,则需特别小心。对这种奇迹的追捧,其结局只能是造就误导者的奇迹,酿成自己的悲剧。

  我们相信,最好的投资策略,就是保持对常识的基本判断。也许你会因为相信常识而错过6个月股价从100元涨到400元的奇迹,但更可能是规避了风险,获得一份稳定的投资回报。而一直这样做,你可能真的会创造奇迹。

  我们之所以质疑东方园林,正是因为它的股价奇迹背后,充满着经不起推敲的常识。16亿大单的落实存疑、签约方的支付能力存疑、合同转化为真实业绩的时间存疑,甚至连“回款率”这种基本的业绩指标都每况愈下,如果还认为它是奇迹,到底是自欺欺人还是受人愚弄呢?

  真正的奇迹,需要用时间来兑现,用“做好常识”来积累,这样的奇迹出现了,我们会为它鼓掌喝彩。而我们当下的责任,就是捍卫常识,想想看,如果只有奇迹、没有常识,这个世界将会多么疯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