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人容易不疑难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疑人
  • 发布时间:2010-09-13 15:27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已经成为中国数千年公认的铁律。不过,往往是“疑人不用”容易,“用人不疑”难。

  事实上,无论是“疑人不用”,还是“用人不疑”,都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历史上,过于迷信用人不疑,失去对于人性中野心与贪欲的戒心,往往会丢掉基业。

  瓦岗军的开山之主翟让连位子都让给了李密,可谓“不疑”的至高境界,可惜,李密最后竟然因为担心翟让旧部不听自己的,而谋杀了翟让。而作为周世宗柴荣的把兄弟,当初受托孤之重任的赵匡胤,则最后谋夺了义兄的江山,更令人不敢相信兄弟。

  虽然“用人不疑”是柄利剑,容易伤人,但是成大事者,却往往是善于“不疑”。而失败者,则恰恰是因为疑心过重。

  将“不疑”演绎到极致的,是被称为皇帝中气度最恢弘的刘邦。

  对于亲信的人“不疑”,并不是太难。刘邦带着老家的一帮兄弟打江山,对他们也是信任有加。项羽分封诸王之后,当时刘邦因为分封到苦寒的巴蜀之地,手下很多将领逃跑,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时候,手下人见萧何骑马跑了,于是向刘邦报告,刘邦大怒,说萧何与我情同手足,怎么会跑?后来,萧何果然回来了,而且还给他带回了后来的统军帅才韩信。

  但是用人之难,最难在于对于不太信任,甚至是存在危险的人的“不疑”。刘邦之成功,某种意义上,更是因为经受了对于不信任之人“不疑”的考验。

  刘邦与韩信,一开始并不合拍,生性豪迈的刘邦,对于“胯夫”韩信挺不屑,韩信初投到刘邦门下的时候,刘邦只给了个小官做,搞得韩信要跑路,最后被萧何劝告才留下来,而欲争天下的刘邦,也从萧何与张良等顶级智囊对韩信的极力推崇中,认识到韩信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之后,马上就从对其蔑视,转变为对其本事的“不疑”了,韩信还寸功未立,刘邦就筑坛拜将,可谓信任到了极点。

  而其后,在韩信逐步发飙,显示出其不世之才之后,刘邦明知道韩信已经成为双刃剑,随时可能伤害到自己,但是仍然对韩信保持信任态度。

  而正是因为刘邦的“不疑”,才使桀骜不驯的韩信,在关键时刻没有背叛刘邦。当楚汉相争最激烈的时候,项羽曾经想拉拢韩信,许以天下三分。但韩信没有这样做。他的理由是,只有刘邦给予自己最大的舞台,并且“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如此对我,还去背叛,天下之大,还可以找到可以再好的主公吗?

  对于刘邦来说,正由于对于桀骜不驯的韩信保持“不疑”,才赢得了他的心。至于后来诛杀功臣,则另当别论。

  而疑心太重,则往往将本来值得信任的人,推向对立面,或者是自毁长城,做出亲者痛而仇者快的蠢事。

  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就是典型的疑心过重。崇祯刚开始对袁崇焕还是挺信任,但是后来,清军施行反间计之后,崇祯皇帝就犯嘀咕了,最后干脆将其下狱,砍头了事。自此之后,再无人肯为崇祯出力抵御外寇了,后来的洪承畴投降清兵,何尝不是有袁崇焕的先例在前?

  而对内,崇祯皇帝在位17年,竟然换了40多个内阁。在李自成起事之后,他对于兵败的地方统兵将领非常苛刻,凡战败者,都难逃被抓回京师去杀头,弄得李自成进军北京时,没有人敢出头勤王,最后,杀人成性的崇祯,无大臣可杀了,只好杀自己的老婆孩子,然后自杀。

  “疑人”只需要多几个心眼,不难。而“不疑”则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胸怀。

  (作者系前长江商学院高级研究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