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探底”警报解除 增长放缓趋势难改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二次探底
  • 发布时间:2010-09-13 13:27
  对国内经济增长可能出现“二次探底”的担忧,现在可以放到一边了。

  从年初起,政府开始大力实施地产调控、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及过剩产能政策,同时外围经济环境日渐走弱。作为能够准确反映经济运行的重要领先指标,PMI指数于今年4月见顶,其后一路下滑,伴随而来的便是对国内经济“硬着陆”的诸多忧虑。

  9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公布的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连续第18个月维持在50%上方。同日公布的汇丰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从此前的49.4%升至51.9%,提高了2.7个百分点,创出3个月来新高,重返50%上方。两大PMI指数的探底回升一扫一段时期来的阴霾。

  支持经济开始企稳的数据还不止这些。此前一个月,由于公布的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为13.4%,比6 月份回落0.3 个百分点,于是引发不少人认为这不仅意味着企业盈利能力的趋弱,还意味着GDP持续走低,加大了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但8月份生产量指数扭转了持续下跌的态势,转而增加了0.4 个百分点,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工业产量的增加,也意味着经济下滑的势头被遏制。同时需要看到的是,新订单指数比上月提升2.2个百分点,高于历史平均值1.12,预示未来生产可能将向好。

  “这说明中国经济只是增速放缓并非萎缩,富有弹性的内需将支持今年下半年和明年9%左右的增长。”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屈宏斌表示。

  而汇丰紧随PMI制造业指数之后发布的8 月份PMI服务业指数更是从上月的56.3 升至57.6,出现了明显扩张,成为4 月份以来的最大增速。汇丰分析,8月份,中国服务业接获的新业务量继续上升,这种趋势目前已持续21 个月。与经营活动的趋势相似,新业务也有大幅增长,且增速升至4 月份以来最高。报告新业务增长的受访企业普遍认为原因与市场需求趋旺有关。

  “强劲的国内需求带动活跃的服务业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持续改善。这将相应地提升商业信心并且促进私人消费,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屈宏斌这样预期。

  “此前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主要是考虑到房地产也可能会急剧下滑、出口复苏会昙花一现,而如今看来中国的出口和房地产建设这两大经济增长引擎的表现要好于人们的预期。”瑞银经济学家汪涛这样认为。

  “工业已达谷底,中国经济开始清晰回升。”兴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先安则更为乐观。

  虽然因季节性因素使得人们对这种反弹的持续性仍半信半疑,虽然目前的种种迹象也均表明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还难言改变,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就是对于国内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之声已经戛然而止。

  内生经济下滑趋缓

  PMI指数的反弹只是显示了经济运行中的一点乐观迹象,对中国经济出现“二次探底”警报的解除更多的其实是来自人们对内生经济下滑趋缓的判断。

  莫尼塔投资有限公司研究显示,无论是从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生产,还是从目前政府财政能力来看,导致经济下滑的主要因素都有企稳的态势。

  首先,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的趋势将较为温和。截至7月份,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相比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仍维持在高位,从绝对量上来看新开工面积也处于相对高位。商品房施工面积同比增速也在近期快速上升,并会在高位保持较长时间。

  这意味着,房地产投资全年或只是缓慢下行,而不会出现明显的回落。同时,下半年基建投资显著回落的空间也很有限。另外,中央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扶持会给制造业投资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

  考虑到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分别为20.1%、16.4%和 31.7%,而此三项(占比总计为68%)出现显著下滑的概率不大。因此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概率不大。

  其次观察工业生产会发现,目前工业生产正在进入平稳期,库存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趋弱。因为节能减排以及淘汰落后产能的行动已经接近尾声,工业增加值产出缺口继续下滑的空间有限。

  据莫尼塔最新的调研显示:8月份工业类行业完成情况出现明显转暖,其中房地产、公路货运以及汽车出现大幅改善。因此其认为,政策调控的影响正在逐步弱化,工业生产将从前期的大幅下滑进入平稳阶段,这一点也大大降低了未来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概率。

  第三,从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能力来看,目前政府的财政可谓宽裕,因此便有能力平滑一些因外围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从中央财政来看:到7月份,中国的财政存款已经达到3.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财政盈余与历史同期相比也接近历史高位。有所不同的是,自2005年至2008年,中国实施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而今年实施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意味着,今年四季度财政支出的力度会大于往年,说明中央有能力刺激投资或消费。

  近期,发改委重提落实四万亿投资项目,敦促加快项目建设。从直接的原因来看,在经济增长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适当加快基建类项目的投资是确保经济不出现二次探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而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尽管未来外需可能出现的长期低迷使得国内企业具有自发调结构的动力,但政府也需要一定的后手以确保调结构过程中不会出现明显的经济放缓,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未来基建类项目将是政府为经济“托底”的主要手段之一。而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意味着西部地区将承接东部地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配套设施的跟进刻不容缓。因此,对于西部地区相关的基建类项目仍将保持较快的投资增速。

  综合以上的情况,莫尼塔认为中国经济下行空间已经不大,后期更多的将受到基数因素的影响,而环比增速进一步下滑的空间将较为有限。

  外围经济筑顶 未来出口堪忧

  但不少观察者认为其间仍存隐忧,这些警示信号即便是从比较乐观的最新PMI数据中也不难发现。

  “未来几个月外围风险加大的负面影响还没有在8月PMI中反映出来,我们认为把PMI的反弹作为经济放缓已经结束的证据还为时过早。”中金公司的分析师张智威这样认为。

  他分析,8月PMI回升0.5个百分点,主要是源于季节性因素,因为正常年份,8月PMI往往高于7月,过去5年中,平均上升值为0.7个百分点,这说明PMI的回升并没有达到正常水平。他认为,目前国内经济仍处于寻底阶段,但不大可能出现“二次探底”,并预期8 月其他经济指标也将呈现这一特征。

  中信建投的分析团队也认同季节因素导致PMI上升的判断,但同时认为宏观经济下跌的趋势正在减缓,并逐步企稳。相对这些向好信息,他们更关注PMI的分项数据中透露出的诸多值得警惕之处:“从细项来看,我们发现轻工业的订单并没有出现想象之中的那般反弹。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及皮毛羽绒制品业、食品加工及制造业的跌幅却非常明显。这意味着圣诞节订单潮并未如期到来,接下来出口增速的下滑已经是不可避免的。” 中信建投首席宏观分析师魏凤春如是判断。

  平安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李虹蓉考察历史数据发现,虽然8月出口订单指数为52.2,相比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但在2008年之前,出口订单指数平均值达到56.7,甚至一度达到63.9的峰值水平。考察今年以来出口订单指数的新状况,她发现出口订单指数始终未能突破2008年之前的平均水平。“据此我们认为相对较低水平的出口新格局可能正在形成。” 李虹蓉表示。

  莫尼塔投资有限公司也根据其编制的经济周期时钟进行分析后发现,欧美经济刚刚出现筑顶迹象。“这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随着海外需求进一步走弱,经济放缓对中国的压力仍有待进一步释放,而海外经济放缓的程度与速度也成为中国所面临的最大的无法自己把握的不确定性。”莫尼塔投资有限公司经济学家王涵表示。

  王涵介绍,现在中国出口的领先指标 (韩国的出口与中国加工贸易进口)已经呈现出疲弱迹象,他们追踪的上海航交所的高频数据也指向出口旺季或已接近尾声。因此其预期海外经济放缓在四季度对中国的压力会明显释放。

  管通胀是重点

  伴随未来低出口的还有通胀,中信建投魏凤春表示,8月购进价格指数为60.5%,在连续3 个月降低后再度攀升10.1 个百分点,预示着目前通胀依然存在高压。事实上,8 月份从迪拜进口的原油平均价格,较7 月份上升了2%,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通胀的压力尤其是输入型通胀压力的阴霾依然挥之不去。再考虑国内流动性泛滥推起的农产品涨价现象,那么对CPI继续走高的预期将会加重。

  而中金公司认为,今年下半年通胀风险可控,真正的通胀风险将出现在明年。中金公司分析团队从货币、供给、需求等可能影响通胀的各个主要因素逐一分析后,认为当前情况下,下半年通胀风险可控,并维持下半年CPI在9~10月份食品价格环比季节性上涨的影响下,于10月份见顶回落,年底放缓至3%的判断。

  他们认为,明年粮食以及猪肉等食品价格可能会致使CPI出现较大上涨风险。他们通过构建一个综合考虑流动性、产出缺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农产品价格、猪肉价格的CPI通胀实证分析模型对通胀风险进行情景分析后发现,在不同假设条件下,明年CPI通胀将攀升至3.1~5.4左右。同时,他们认为,从长期来看,贸易品行业的工资上涨最终将传导至非贸易品行业,而后者的国内定价能力较强,因此长期通胀压力较大。

  瑞银经济学家汪涛也预计未来两个月CPI还将保持在3.5%以上,同时汪涛预计到年底CPI通胀率将有所放缓,并维持3%的2010年平均通胀率预测。“好消息是食品价格往往不会长时间环比快速增长,而全球需求相对疲软、银行贷款增速放缓、经济活动减速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企稳也会使核心的制造业商品价格受到抑制。坏消息则是前一阶段的信贷扩张、房价上涨和工资上调所带来的通胀压力尚未完全消化,主要表现为服务品价格上涨。此外,通胀预期也很可能升高。中期来看,我们认为通胀率将高于以往的水平,平均在3%~5%。”汪涛这样表示。而对于造成通胀压力的主要成因,汪涛认为主要源于相对要素价格的调整以及结构性工资上涨的压力。

  对此,莫尼塔投资有限公司的宏观研究者们对于造成通胀的逻辑则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主要是国内经济增长与海外游资炒作中国需求的双重作用。在此背景下,中国可能会面临来自国内与国际因素的双重通胀压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