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因危机而停止创新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创新
  • 发布时间:2010-09-13 15:26
  曾经有个说法,认为美国经济之所以从高峰跌入深谷,完全是由于其金融创新过度。而中国之所以没有受到这么大的冲击,一个原因是金融发展程度低,这个缺点却帮了中国的大忙,犹如加了一道防火墙。除了中国金融机构购买的衍生品造成的损失,几乎没有发生类似欧美的其他金融资产损失。

  这种看法确有合理之处。但如果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金融落后反而是优点,那就错了。任何时候,创新都是正确的,创新的成果本身并没有对错。落后的金融形态无法适应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和扩大,对于已经高速发展了30多年的中国,后续的动力越来越需要求之于金融创新对产业经济的助力。

  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正是资产证券化产品,即“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危机”。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使其具有流动性。

  目前,中国资产证券化还处在初始阶段。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4.64,0.01,0.22%)分别试水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这是中国资产证券化试点范例。截至2008年年底,在银行间市场,有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发行的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51只,共计578亿元。此后,监管层在资产证券化方面表现得较为保守谨慎。有些银行其实已经具有完备的产品设计方案,但之后却无法出台,而券商企业资产证券化也陷入了停滞状态。

  其实,次贷衍生品的设计具有根本缺陷,并通过多次证券化将风险反复放大,最后导致了严重的无法控制的损失。在次级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基础上,美国的投资银行在金融创新中又以几何级数的规模和速度推衍出了大量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 debt obligation,CDO),CDO平方、CDO立方等产品,形成了一个数额巨大且错综复杂,难以评估风险的证券化产品交易网络。

  中国在尝试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规避这些错误,比如严格限制资产池的风险,在资产证券化的初期,不允许证券化产品的再次证券化,这样就可以完全控制好相关风险。其实,即便在美国金融危机后大部分金融创新产品受到重创之时,资产证券化的初级产品仍能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

  作为一种资产运营方式,资产证券化并非只有信贷资产可以这样做,实体资产也可以证券化。在这个问题上,重庆市曾有大胆设想,提出其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的一大战略方向就是综合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改革。重庆市所说的资产证券化,不仅包括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如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公司证券资产证券化,也包括国有企业上市融资、私募股权融资、利用收益权信托、收益权债券等创新形式实现存量资产证券化。这是对资产证券化的概念的再创新,这些资本运营方式,实现了从资源配置到风险配置的转化。

  国有企业实现资产证券化后,其治理结构也可以更优化,监管将从原来单一的国资委的行政监管变成监管机构、交易所、行业协会、保荐机构、会计师、律师等“六位一体”的市场化监管,对于改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水平也是有益的。

  金融危机不仅不是止步的理由,对于中国,还算是一件好事。在中国还没有开始启动金融创新之前,已经见证了错误的案例,通过总结其失败的教训,能够更好地选择成本最小、风险最低的路径,资产证券化,正可沿着更加清晰的路线加速前进。

  (作者系香港招银国际高级副总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