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迟疑中起步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人民币
  • 发布时间:2010-10-18 09:25
  中国在处理事情时喜欢大步迈进。近日,包括几家外国中央银行在内的外资银行获准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这样,人民币国际化又向前迈了一步。

  人民币的单位“元”来自于“洋元”,而后者又可以理解为“外国人的硬币”。当时,在经历过货币政策改革后,中国的货币流通形势实际上变得更糟,市场中流通的货物需要凭配给券才能购买。国际交易中的货币流通必须经过中央银行,否则就只能在黑市里静悄悄地进行。这一状况直到1994年政府建立统一的官方汇率体系才得到改变。

  在巩固了国内的货币流通市场后,按照逻辑接下来人民币就应该国际化了,但中国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得比较迟疑。对于跨境资本流动,中国仍然持严格管制的态度。有时,即使本国公司征服了国际市场,它们也不得不以别国货币定价。不过,这种货币兑换的局限性却让中国政府对本国经济拥有极强的控制力。有得必有失,一方面中国公司在操作国际业务时会面临潜在的外汇风险,另一方面中国也不能通过向国际发行人民币来收取“铸币税”。

  不过,中国已经开始慢慢地调整其政策。自去年改革伊始,中国的出口商被允许以人民币定价,并将所得收入存入离岸的公司账户(目前集中在香港)。

  银行由于不能使用离岸账户的资金,所以给予此类账户的利率也非常低。但随着离岸市场人民币资金的总量不断壮大,还是陆续有公司开始利用这部分资金。在过去两个月间,麦当劳就在香港发行了人民币债券,另一家地产商Hopewell也做了类似的融资安排。最后,两家公司发行的标的都得到超额认购。有意思的是,银行与中国政府也参与其中。

  上海中欧商学院的客座教授Ronald Schramm认为:“现在好消息是离岸人民币资产的规模正在变得越来越大,而坏消息则是由于各种资本管制,这些资产很难进入中国境内。”

  目前,政府已允许一些银行利用境外人民币来投资境内债券市场。这样,境内与境外人民币资金又多了一条联系的渠道,境外资金可以通过资本投资,而不是传统的货物交换的方式抵达境内。虽然此类交易仍受配额管制,但现在转换的途径正在不断扩大。境内债券市场的规模现在已经达到2.9万亿美元,几乎是境外同类型市场的725倍。

  如果以人民币定价的国际贸易进展顺利,跨国银行很有可能会开发出类似信用证的新型付费业务。但由于现在资金在转移过程中仍会遇到一些“防火墙”,所以在防火墙的两端催生出了更大的人民币存款。从另一角度来看,它们也会成为潜在的贷款来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