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谈小小说

  • 来源:精短小说
  • 关键字:雷达,小小说
  • 发布时间:2018-07-26 10:53

  小小说在今天拥有蓬勃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源自我们千变万化的时代生活,近些年来小小说发展之迅猛,呈现出许多新的可能性。一些作者不再借助强烈的情节或细节推动故事,而是走向生活化、散文化、心灵化的路线,以表现情绪和意味为主。如何在平易中见深刻,在平淡中引深思,打开封闭型的结构模式,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小说文体真是“物微意不浅”,令人敬畏。不管叫小小说也好,叫微型小说也好,叫微小说也好,业内人士能数出种种微妙区别,我个人觉得其实并无太大不同。这里暂以“小小说”统称之。试想,要在1000多字的篇幅里,讲一个奇异新颖的故事,甚至勾画出独特的人物,赋予深刻的意蕴,在尺幅之间兴风作浪,何其困难!所以阿·托尔斯泰说,“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技能的最好的学校”。它的这种短小精悍的特点早为世人所认识、所称道。

  尽管如此,人们一般还是只注意到它的轻和小,说它篇幅短小、人物单纯、故事简单、意义单一,不可能展开广阔的生活画面等等。这样说应该没错,但主要还是着眼于它的外部特征;而对于一些精深的小小说而言,它的内在本质是选材精严、开掘深刻、结构巧妙、以一当十。我一直在强调,不要以长短论英雄,在审美价值的精深这个问题上,大和小、长与短是平等的。

  小小说的容量到底能有多大,它有无可能开掘出远胜于其体量的大容量?虽然我们也说可以达到,但实际上,我们仍然以篇幅为衡量容量的首要条件。如何扩大容量、加深深度,确实需要思考。

  依我看,首先要懂得留白,这是很重要的。记得契诃夫有一篇《宝贝儿》,虽不一定叫小小说,但极短,却写了一个女人整整一生,奥秘就在抓精神、“画眼睛”。对小小说而言,跳跃、省略、留空、简化是必不可少的。有许多作者把小小说写得满满当当、面面俱到,惟恐遗漏了什么,密不透风,让人呼吸困难,结果读起来什么都是“已知”的,便味同嚼蜡。

  如何以简驭繁,化繁为简,是小小说成功的关键。能否化开许多生硬的、必须交代的东西,以极俭省的笔墨,把疑问全都暗示开来,是需要技巧的。这里,结构极其重要,一方面,应该力求时间、场景、人物都尽可能地压缩、集中、精致,但同时,也要避免戏剧化,避免人为痕迹过重,过于巧合,要像生活一样的浑然一体最好。

  小小说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塑造人物。全篇是否立得起来,就得看人物的真实和深刻程度。不能要求小小说的人物多么丰满、多义、复杂,经历多么曲折漫长,却可以要求它“借一斑以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有的小小说以故事和猎奇见长,缺点是看时热闹,不易记住。老舍先生早就说过:“小小说是小说,不是随感和报道。它短小,可是还有人物,这可不简单了。写这种小说,作者要极其深刻地了解问题与人物,并能够极其概括地叙述事实,用三言两语便刻画出人物。”

  写小小说有几个问题是需要点透的。首先是它的“象征性”、“隐喻性”、“片段性”,这是任何好的小小说必备的品质,否则何谈“以小见大”?另一个隐蔽的却又是本质的问题,是它特有的话语系统。高明的小说家未必就一定是优秀的小小说家。秘诀在于,语言之别。我认为小小说的语言必须浓缩、简化,学会长话短说,它语言的内在逻辑与大型小说是完全不同的。像写长篇那样的语言是根本行不通的。至于小小说的结尾多么重要,什么铺垫法、卖关子、抖包袱、戏剧化、突转法,说的人多了,我就不一一举谈了。

  小小说在今天拥有蓬勃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源自我们千变万化的时代生活,伴随着高科技和新媒体进入生活,新的题材、人物、手法不断涌现,近些年来小小说发展之迅猛,呈现出许多新的可能性。小小说向来以传奇化、戏剧化,曲终奏雅、出奇制胜见长。现在要看到,一些作者不再借助强烈的情节或细节推动故事,而是走向生活化、散文化、心灵化的路线,以表现情绪和意味为主。我不反对以“动作化”为主的写法,它与散文化的写法可以并行不悖。如何在平易中见深刻,在平淡中引深思,打开封闭型的结构模式,是值得探索的问题。世相百态,人性纠缠,风俗变化,幽微意识,不光是现实主义,还有荒诞、变形、超现实主义,也都具有存在的理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