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基金公司人均支出:融通广发最高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基金公司,支出,融通,广发
  • 发布时间:2011-06-07 14:04
  管理费用高就一定不好吗?

  未必。其高低的好坏,需要和具体企业所做的事情结合在一起综合判断。比如,一家公司管理费用很高,但如果该公司业务不断扩大,经营业绩良好,其支出相对高就不完全是坏事,而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支出。

  但如果管理费用较高,业务却在萎缩,这种情况就需要警惕。《投资者报》认为,这类型的高管理费用并非企业管理高效所倡导。同样,管理费用少,业务亦在萎缩也不符合企业持续发展之道,反之,才是企业效率的优化表现。

  为了更好的研究此话题,同时避免读者将公司的“管理费用”与“管理费收入”混淆,本期《投资者报》基金专题特别将公司的“管理费用”用“营业支出”表示。

  根据上述逻辑,《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将人均营业支出和管理费增减变化率对应,将基金公司分为四类:

  开拓型,即高人均营业支出,高管理费收入增长,即多花了钱,也有了较好效果;第二类是节俭型,即相对低的人均营业支出,获得高管理费收入增长;第三类是消耗型,即高人均营业支出,低管理费收入增长;第四类是保守型,即低人均营业支出,低甚至是负管理费收入增长。保守型属于一种非良性循环状态——越不花钱越难发展业务,业务越不发展收取的管理费越少,赚得越少,又更加不敢花钱。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研究结果显示,开拓型公司的典型代表有华商、银华、华夏、嘉实、易方达等公司;节俭型的典型代表有国投瑞银、长盛、国泰、东吴、信诚等;消耗型的典型代表是融通、广发、建信、博时等;保守型典型代表有益民、金元比联、泰信、信达澳银等。

  需要提示的是,本文的“营业支出”并非直接从基金公司财务报表取得,而是测算值。由于基金公司未公开财务数据,上述数据主要是通过基金公司股东的年报计算获得。《投资者报》根据Wind资讯中上市公司年报提取净利润和营业收入指标,按会计中“利润 = 营业收入 – 营业支出”的等式,测算各公司的“营业支出”;对于没有股东年报的基金公司,主要根据行业的收入、支出与管理资产规模之间关系测算。(详细测算方法请见本专题D3版中的《基金公司成本费用研究体系》)

  开拓型:银华、华商等15家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不少基金公司在处理“营业支出”和“营业收入”的关系上似乎有点类似。

  在他们看来,加大“营业支出”力度就是未来更好地增加“营业收入”。60家(未包括新成立的2家公司)基金公司中,有15家在“营业支出”方面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他们获得的回报也明显高于行业均值。

  这15家公司分别是民生加银、华商、农银汇理、银华、中银、嘉实、兴业全球、易方达、海富通、万家、工银瑞信、汇添富、大成、华夏、富国。

  从人均营业支出统计看,15家公司均处上游,平均人均“营业支出”为210万元,最少的为民生加银,为205万元。

  这些公司大手笔“营业支出”在2010年带来了相对较好的效果,这从他们的管理费可以明显看到变化。

  虽然2010年股票市场波澜起伏,这15家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均保持正增长,最少增长率也到7%,最高的两家均超过100%。

  最典型的有银华、华商、嘉实、中银和农银汇理。

  嘉实共有421名员工(以今年5月3日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数据为标准,下同)。

  该公司虽人均总支出高于行业均值,但同时也获得了高额管理费收入的增长。2010年共增长2.9亿元管理费,与上一年同比增长了21%。

  比嘉实相比,更具开拓型的是银华,2010年人均营业支出为253万元,管理费增长2.19亿元,与上年同比增29%。

  也有不少中小型公司大胆开拓,如华商,2010年人均营业支出238万元,在同规模的基金公司中算较高者,如此支出为该公司带来了高额的管理费收入,2010年增加管理费1.49亿元,与上年同比增116%。

  节俭型:长盛、大摩华鑫等14家

  增加管理费收入目前依然是维持公募基金正常运营的主要渠。增加运营支出,从而增加管理资产,提高管理费收入——这是大多数基金公司管理者最常用的方法,如开拓型公司就是用这种路径使管理费在市场跌宕起伏中依然前行。

  但有一类公司与开拓性公司不同,他们营业支出不高,却同样换来了管理费的大幅增加,这类公司可能缩减了员工工资和奖金,也可能是减少了渠道支出。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将人均管理费支出居行业平均水平之下,管理费收入增长居行业平均水平之上的公司,称为“节俭型”公司,共有14家,为国泰、长盛、摩根士丹利华鑫、新华、国投瑞银、汇丰晋信、信诚、东吴、国联安、中欧、银河、华富、金鹰和天弘。

  这类公司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无规模大型公司,“老十家”公司里仅有国泰和长盛,其余均为中小型公司,规模最大的仅400多亿元。

  国泰共有216人,管理资产470亿元,共实现净利润约2.13亿元,人均营业支付约为177万元,处在中游水平,但2010年管理费收入突飞猛进,共增加1.09亿元,与上一年同比增加23%。

  长盛与国泰非常类似,2010年人均营业支出为187万元,在同规模公司中管理费支出算较低的,但在2010年管理费收入增加了7743万元,同比增15%。

  这两家老公司可以认为是没有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即便在管理费收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也保持着低调的运营支出。

  与他们不同的是,有些公司是手头较紧张,没太多钱可花。他们在2010年由于基金业绩表现良好,不用耗费太多的运营费用,也带来了管理费收入大幅增长。

  较典型的公司是摩根士丹利华鑫,2010年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管理费用都快速增长,但人均营业支出却较低。2010年该公司资产规模73亿元,同比增长 318%,管理费收入增加7644万元,同比增247%,但人均营业支出仅有140万元,处在所有60家基金公司中人均营业支出额的第40位。

  新华2010年人均营业支出也不高,仅为123万元,但管理费用同比增长率为120%。这家公司虽在2009年资产规模快速增长,但营业支出并没有随之增加,而是继续保持谨慎管理的风格。

  消耗型:融通、广发等14家

  前两类公司都属于幸运者,他们的管理费收入2010年均保持向上趋势,但还有相当多的公司没那么幸运,在市场行情不太好的情况下,他们的管理费收入在缩小。

  这些管理费收入减少的公司在营业支出方面也会随之削减吗?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研究结果显示,答案是否定的。不少公司依然保持高于行业均值的管理费支出,其管理费收入却在不断缩小或增幅处在同行业下游水平。

  这些公司共有14家,他们是融通、广发、招商、诺安、建信、博时、景顺长城、华宝兴业、长城、南方、上投摩根、华安、鹏华和中邮创业。

  他们之中没有小型公司,均为大中型,规模位居前10名的有博时和南方,此外资产规模超过400亿元的也不少,这些公司人均营业支出平均额为268万元。

  人均营业支出额最高的两家为融通和广发,他们也是60家公司中人均营业支出最高的两家,分别为369万元和366万元。

  融通共有员工121人,管理资产527亿元,实现净利润2.23亿元,人均营业支出为369万元,2010年资产总规模相对于上一年减少39亿元,管理费收入同比降低2%。

  比融通更能“消耗”的还有博时,该公司共有员工312人,管理资产1176亿元,实现净利润6.34亿元,人均营业支出为256万元,居行业上游水平,在同业中营业支出位居第15位,而资产规模在2010年减少65亿元,管理费用同比减少了17%,变化幅度在同业中位居第58名。

  人均营业支出处在上游水平而管理费收入却大幅下降的公司还有长城、华宝兴业和景顺长城,如长城同比下降5%,人均营业支出高达222万元。

  保守型:泰信、金元比联等17家

  还有这样一类基金公司,2010年管理费用的收入增长低于行业平均,但并不如消耗型公司那样营业支出高,而是低营业支出。《投资者报》认为,这类公司属于保守型,因经营业绩不好,不敢扩大营业开支,担心过多投入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这种情况导致的一种可能是,公司的人员效率和管理效率跟不上,易形成恶性循环。

  统计数据显示,共有17家公司处在此范畴内,他们是金元比联、宝盈、诺德、泰信、天治、交银施罗德、长信、申万菱信、光大保德信、益民、中海、浦银安盛、国海富兰克林、东方、泰达宏利、华泰柏瑞和信达澳银。

  他们基本上都是中小型公司,无一进入规模前10,最大的为交银施罗德,截至2010年末,管理总资产529亿元(其余均低于300万元)。这类公司2010年的人均营业支出为132万元,仅为消耗型的一半,但他们相对上一年的管理费收入,大部分也是下降的。

  最为典型的是金元比联、泰信、交银施罗德、天治和宝盈,管理费收入降低非常明显。

  金元比联管理了12亿元资产,员工53人,人均营业支出97万元,2010年管理费收入下降68%。经测算,2010年该公司净利润为亏损,约为2500万元。

  类似的亏损公司还有天治、诺德、浦银安盛,资产规模较小,人均营业支出费用也处在行业下游水平。年管理费的增长率也明显低于行业水平,2010年这三家公司相对上一年的管理费收入,分别减少615万元、814万元和91万元。

  光大保德信是这类公司中另一家规模较大者,管理总资产为295亿元,共有员工124人,全年营业支出为1.55亿元,人均营业支出处在行业下游水平,仅有125万元,2010年管理费的增长也处在行业下游,相对上一年减少了2556万元,降幅为5%。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