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语言”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 关键字:语言,技术,计算机,沟通
  • 发布时间:2011-06-16 13:14
  语言解决了人类沟通的障碍,而技术正在填平人类与计算机沟通的鸿沟。

  有人说,人类和动物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这并不尽然——人们已经观察到了猩猩和乌鸦也会掰下树枝挖蚂蚁吃。不过,的确只有人类会制造出如计算机这么复杂的机器,并且把它们连接起来,变成甚至穷尽个人的智力也无法完全搞懂的东西。

  幸好在使用工具之前并不一定需要非得了解它。我们已经使用键盘与鼠标和这些难懂的机器沟通了几十年,看起来这种方式并没有什么问题,除了要背下键盘的字母表之外;不过无尽的欲望却一直裹挟着我们向前狂奔,寻找和开发更好的对话方式,一直持续了计算机发展的整个历史。计算机对我们的反馈从黑色屏幕上闪动的绿色字符变成了绚烂图案和动听声音,而我们对计算机做出的指令,从难记的成百上千个命令简化成鼠标的数次点击。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能让我们更好地和机器对话,让我们能够在浪头越来越大的数字浪潮中,赶上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

  答案是毫无疑问的——我们需要寻找新的“语言”。

  指尖的舞蹈

  在近期的几部科幻大片中,触摸屏似乎已经成了标准配置,仿佛一切——窗户、墙壁,以及任何可以放在手里的设备——都可以变成触摸屏。这看起来不错。

  本质上,触摸屏和鼠标一样,都是定位设备。触摸屏用电信号或者超声波、红外线信号的变化来侦测用户手指的位置,与鼠标使用滚轮计算距离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是其最终实现的效果类似。不过,鼠标有两个常用键,而触摸屏只有一个。触摸屏不会在意用户使用的是中指还是食指,只会把它们等同看待。这虽然限制了用触摸屏实现的功能,但是它的确让使用触摸屏变得更简单。

  刚好是一直生产单键鼠标的苹果公司,最先开始尝试改变这种状况。乔布斯在2005年宣布推出iPhone的时候,就不厌其烦地解释多点触摸和手势功能,例如使用两只手指就可以放大缩小图片,只需要向左轻轻一划,就可以让电子书翻页。这是人们第一次开始在触摸屏上用上了手势和多点触摸,几年后,这种功能也被借鉴到了苹果的笔记本产品上。苹果公司甚至还推出了一款名为MagicTrackpad的独立触控装备,足以取代台式机上搭配的鼠标——当然,也仅限苹果的台式机。

  现在我们已经在太多的电影和电视中看到人们在iPhone或者iPad上手指轻扫的镜头,也同样听过太多对于这类设备屏幕键盘的抱怨。的确,目前触摸屏还无法取代键盘。这并不是说无法模拟键盘的功能——iPad这类平板电脑的屏幕足够大,足以模仿出一个与实物大小相似的键盘;而是人们使用屏幕键盘时的感觉不大对劲。没有熟悉的声音,感觉不到按键的按下和弹起,总像是少了点什么,甚至会担心是否真的按下了键。

  这些问题并非不可解决。早在2008年,苹果公司就申请了一项专利,描述了一种带有力反馈功能的触摸屏,当人们按下它时,感觉大概像是按到了柔软的鼠标垫。诺基亚也在这个领域投入了不少资源,甚至开发出了能够模拟物理材质的触摸屏原型——如果屏幕上显示一块石头,那么摸起来就会像是一块石头。虽然这些设计和原型还没有变成产品,但是至少已经看见了曙光:在触摸屏上模拟一部物理键盘,并非遥不可及。

  之所以要模拟物理键盘,可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更高效、更准确的输入方式。语音识别准确率太低,手写输入太慢,键盘是迄今为止发明的人们与计算机最好的对话设备。我们使用键盘上100多个独立开关来分别控制独立的功能,有些时候还能把它们组合起来使用,其灵活性和速度都是其他设备无法比拟的。虽然每位计算机用户都有过一段痛苦的学习经历,但是一旦掌握,就几乎可以以100%的准确度快速发出指令。

  我们把和计算机交流的方式叫做“人机界面”。键盘和显示器的人机界面已经如此成熟,以至于人们几乎无法做出真正革命性的改变,甚至可以认为,在真正高准确率的语音识别技术实现之前,键盘的地位都不会被动摇。就连触摸屏,也不过只是将鼠标和显示器合二为一而已,不能从根本上动摇键盘和显示器的黄金组合。触摸屏虽然比鼠标早发明了十几年,但是却一直不如鼠标般普遍,很可能与这种“替补”的性质有关。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触摸屏一直应用于不怎么广阔的领域,例如计算机绘图,例如公共信息查询。触摸屏黄金时代的信号,应该算是1999年12月摩托罗拉公司发布的6188全触屏手机,而将触摸屏变成大众玩具的,则是2005年上市的iPhone。手机这类手持式设备更欢迎触摸屏:人们都希望手持设备的体积尽可能小,显示屏尽可能大;而不使用触摸屏的话,输入设备就往往会占去一半的手机空间。这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办法,牺牲手感换来更大的显示面积。

  随着几年后iPad的上市,触摸屏平板电脑一炮而红,各式各样的触摸屏技术更是纷纷出笼。纽约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了用特殊油墨制造低成本大面积柔性触摸屏的技术;葡萄牙的一家公司制造出了能用在50英寸显示器上的超薄触摸屏,能够检测16点同时触摸。就在前几天,德克萨斯A&M大学开发出了没有屏幕的触摸屏,能够利用红外激光检测多点触摸,而微软和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布的技术能够让任何墙面都变成触摸屏。

  看起来,科幻电影里的那个遍布着触摸屏的幻想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

  更好更自然

  不过,演员在电影中只不过会对着触摸屏比画几秒钟罢了。虽然看起来很有未来气息,但是我们只需要模拟一下,很快就会觉得肩膀酸疼。我们的胳膊并不适合长期高举,正如我们的眼睛并不习惯一直盯着自己的膝盖。显然,那些科幻电影的导演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计算机分离的键盘和显示器颠覆了我们写字的方式,让输入和输出分别处于水平和垂直的平面上。这反倒是最符合我们身体结构的方式:眼睛正适合望向前方,而手臂更适合自然下垂。触摸屏那种让输入和输出处于同一平面的方式,将会给我们带来额外的负担——不是手臂更累,就是脖子更酸。至于汤姆.克鲁斯在《少数派报告》中使用的那一套控制系统,更像是一个噩梦的华丽集合版:它需要复杂的手势和动作,需要特殊的手套,自然也需要学习。它虽然看起来很炫,但却并不比键盘和鼠标简单多少。在真实世界中,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华丽的动作,而是最小的消耗。

  “人性设计”的倡导者、被尊称为世界上“第一位商业程序员”的艾伦.库伯(AlanCooper)认为,最好的人机界面应该是那些熟悉到几乎已经遗忘了的界面。人们应该能够凭借自身的经验和本能来使用机器,借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任何需要长期艰苦学习才能掌握的机器都不能算是好工具。人类一直将智慧用于掩盖过多的复杂性,开发出简单而可靠的硬件软件,以方便将精力用于改变世界,而非用于学习如何去使用工具本身。毕竟,当我们要买一个钻头的时候,实际上需要的只是一个洞而已。

  好消息是,一些研究团队已经开始尝试这样做了。微软公司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去年开发出一种叫做“Skinput”的设备,让人们打个响指就能换歌,如果配合一个小型投影仪的话,还可以把手掌当成电话拨号键盘。Skinput的主要部分是缠在上臂上的十个震动感应器,它们能够根据通过皮肤、肌肉和骨骼传递来的振动,判断手掌上受到点击的具体部位,再通过软件执行相应的功能。即使和触摸屏相比,这种设备的准确性也不差。

  这种设想并非没有先例。200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普拉纳夫.米斯特利(PranavMistry)开发了一套由手机、摄像头和微型投影仪集合而成的装置,叫做“第六感”。它可以把任何地方变成显示设备和输入设备,也可以以符合自然习惯的方式操作,例如,当用双手比出一个取景框姿势的时候,它会自动拍照;而当用手划过一页书页,它就会自动把这页书转成电子版,再用投影仪播放出来;更进一步地,当我们拿起一本书的时候,它甚至会投影出这本书在亚马逊网络书店上的得分;当拿起一盒麦片时,它会显示这盒麦片的热量和营养成分,甚至还有附近商店里这种麦片的价格。

  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让人惊奇的事,是因为“第六感”设备的逻辑和其他计算机设备有所不同。传统的计算机设备相当被动,它们只会接受在指定地方的指定输入,而对其他发生的一切完全无知;而“第六感”则会主动探寻用户的想法,并且预先做好准备使其实现。触摸屏和“第六感”设备比起来,就像是纸笔和计算机的区别一样。

  如果机器能够以主动的方式和用户互动,我们和计算机的对话就会轻松很多。现在微软公司的一项产品就有这样的潜质。2010年的E3大展上,微软公司发布了Kinect,这款和XBox360搭配使用的游戏控制器不需要传统的按钮式手柄,甚至连WiiRemote这样的东西也不需要。只要安装好Kinect,进入游戏,玩家自己就是游戏控制器。Kinect会关注玩家的一举一动,同时把玩家的动作转换为游戏里主角的表现。

  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微软为这种新型游戏设备安装了一个黑白摄像头、一个彩色摄像头、一套红外线感应装置、一个麦克风,当然还有相应的软件。使用这些工具,Kinect能够获得玩家的立体图像,判断出玩家的距离,接受玩家的声音指令,再把它们转换为计算机的相应输出。和《少数派报告》相比,Kinect要更先进一些——至少不需要戴上特制的手套。

  在这款迷人的游戏控制器发售不久之后,乐于钻研的黑客们就把它改成了能够用于电脑的设备。我们也可以尝试那些过去只在电影中看过的场景,在电脑前动动手,让计算机完成我们想要的工作。而微软公司也乐见其成,有消息称,在计划于2013年发行的下一版的操作系统Windows8中,将会组合Kinect功能,让过去十年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变成现实。也许在几年后,配合成熟的空气投影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我们就可以如同电影《钢铁侠》一般,直接把电脑显示器上的桌面转移到自己的书桌上,把虚拟世界中的物体当作现实世界中的物体一样操作。长期以来我们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适用的两套规则将会合而为一,我们也将不再需要按照计算机的规则行事。也许这会让第一次见到的人大吃一惊,但是它依然很有可能实现。正如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所说:“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但是它依然是技术,而非魔法。

  但是,这也只是也许而已。现在我们并无法确信,这种时刻关注用户动作的设备会不会把我们从与计算机乏味的对话中解脱出来,或者会不会有更好的技术取代它。实际上,我们只是需要更好的人机界面,但是它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也许直到有人拿出了更自然的交互技术之后,我们才会惊觉:啊,我为什么没想到!

  猛犸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