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仓真能规避风险吗

  从事后的角度看,2011年的上半年是典型的结构性熊市,这类市场的主要特征在于大盘整体波动不大,但行业与个股波动较为明显。大盘整体跌幅较小,但个股及相应的投资基金损失很大。沪深300指数是多数开放式基金的业绩基准,以它为例,上半年振幅为15.33%,跌幅为2.69%,差不多是上证综指与深圳成指的平均,比较有指导意义。而看基金们的表现,就相差很远。我用Wind统计了上半年股票基金及混合基金的净值涨跌幅,发现564只基金中,仅121只跑赢沪深300,比例为21.45%,完全符合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能适用于基金业绩,我觉得可能与基金经理的一种操作方法有关,即在面对市场的风险时,他们往往会倾向于用仓位的结构性调整来规避市场风险,做法就是卖出自己认为风险较大的股票,而买入风险较小的或者价值远高于风险的股票。可惜的是,验证后的效果并不如预期,而我们进一步讨论就会发现,这种资产结构的调整去规避市场风险的方法,只适用于特定状态下的市场,而非万能良药。

  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市场状态划分为四种,一是趋势性牛市,比如2006、2007、2009年,虽然途中略有波折,但趋势性非常明显,股票不分种类的上涨。二是趋势性熊市,如2008年,下跌的趋势同样非常明显,股票同样不分选择的下跌。三是结构性牛市,如2010年,特征就是整个大盘的涨幅并不明显,而板块、主题、个股行情极为活跃,大盘股微涨情况下多数股票大幅上涨,也使得精选个股类基金有机会表现突出,比如华商基金就极为活跃,有两只开放式基金排在前十。四是结构性熊市,今年上半年就是如此,大盘波动不大情况下,行业、个股表现很弱,大盘股微跌情况下的多数股票大幅回调,使得多数基金难有发挥空间。

  2010年表现良好的华商基金,在今年就损失惨重;而大盘股配置高的南方隆元则表现突出。

  从四种市场的类型来说,所谓的仓位的结构性调整规避市场风险的做法,只适用于结构性牛市及趋势性牛市。在结构性牛市中,市场处于活跃的状态,波动很频繁,波动则产生价值。而结构性牛市所寻找的正是高价值与低风险的股票,所以此时进行结构性调整,不仅是规避风险,还是获取收益的手段。而在趋势性牛市里,事实上不分品种,只要是股票就会有上涨的机会,而且涨幅上不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结构性调整能规避潜在的风险,而不会影响收益。但我不能理解并难以接受的,则是在另外两种市场形态中抱守这个做法。今年的市场已经证明,结构性调整并不能规避今年的市场风险。今年以来的基金表现差异上,不只是配置大盘股或配置小盘股的差异所导致,更大的问题可能在于所谓的仓位的结构性调整规避市场风险这种手段上。

  在结构性熊市中,大盘波动不大的情况下,多数股票下跌,这时利用结构性调整手段,去规避市场风险是徒劳的,因为在众多股票中,选出抗跌或不跌的股票的准确度,可能高不过猩猩扔飞镖的精确度,二八法则同样适用,谁能确定自己所选的股票就在二里,而不是八呢,至少从概率上看,选错的概率在80%。这时候,所有“人定胜天”的想法都是虚幻的。

  在趋势性熊市中,所有股票都下跌,此时还有此类作为,就不是幻想这么简单了。很明显,在结构性熊市与趋势性熊市中,要规避风险,仓位水平的迅速降低,比所谓仓位的结构性调整要有效得多,虽然公募基金有契约的限制,但能有效利用这个底限的有几个呢。所以,仓位的结构性调整对于防范市场系统性风险,只是个限定条件下的可用工具而已,而不是百试百灵的万能良药。规避系统性风险,首要的是对系统性风险的判断,看所处的是哪种市场形态之中,然后再选择规避市场的方式。

  其实有时候,我不免阴暗的想,或许相对收益的考核基准造成了仓位的结构性调整的滥用,使得投资者成为最后买单者。如果是这样,倒是解释得通,我们在进行基金投资时也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考量的手段,在自己择时及买卖时,也就不再有对基金公司的愧疚心态。但如果不是基准决定行为,那或许就要质疑专业能力了,不知道这么说是不是更阴暗一些。但至少对市场的风险判断不明,是专业能力问题,应对风险手段不适用,是管理能力问题。

  李文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