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还算合理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巨无霸汉堡,汇率,GDP,人民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8-08 08:45
追溯到1986年,伦敦《经济学人》(Economist)杂志发明了“巨无霸汉堡”货币指数(Big Mac index),并将之视为衡量一国货币水平的指标,汇率由此更加容易理解。
巨无霸指数选取了麦当劳连锁店中的巨无霸汉堡作为购买力平价参照物,并假设它在全球所有地区的售价一样,由此来决定各国货币比价。而今,该指数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标准,美国政策甚至一度引用该指标的数据迫使人民币升值。
用汉堡价格评价汇率
购买力评价理论是汉堡经济学的基础,其提出者相信,汇率的长期走势应该使两个国家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相等。
在美国,一个巨无霸汉堡的价格为4.07美元,而在中国,如果按照美元兑人民币的正常汇率计算,一个巨无霸汉堡的价格仅为2.27美元,低于美国44%。与此相反,瑞士和挪威的汉堡价格却要高出100%,同时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也高估了近21%,英镑略微低估,日元则恰好在正常水平。按照购买力评价理论,在以上的例子中,只有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购买力评价所要求的均衡状态。
然而,汉堡经济学并没有让所有人信服。尽管汉堡在世界各地可以保证同质同量,且可视作一种包含了多种原料和劳动的综合指数,但汉堡毕竟不是跨国交易的主要标的,其价格也很容易被诸如租房成本和工资等要素所扭曲。
原本,巨无霸指数只是作为衡量货币是否反映其真实价值的辅助性参考指标,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根据它预测汇率市场的走向。
细观巨无霸指数,不难发现,除了巴西、阿根廷之外,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明显低估。但是,劳动力成本低下,使得这些国家商品的平均价格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也正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产生的基础。
发达国家生产率较高,从而使得贸易部门的工资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同时,工厂对工人的争夺,也推高了非贸易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而非贸易品正好是发达国家的弱势,因而非发达国家商品的平均价格就显得更加便宜。
再看看中国,这里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如果按照经济理论中的说法,在此情况下,汇率应该低于长期的购买力平价(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购买力平价理论表明,随着中国富裕程度的上升,中国的汇率走势应该放在一个更长的时期来看待,而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汇率平衡。
与人均GDP建立联系
会让巨无霸指数更合理
只不过,商品价格和GDP的关系或许可以估量一种货币当前的合理价格。
通过左边2个图表,我们可以观测到多个国家的巨无霸汉堡价格和人均GDP之间的最佳组合曲线,计算出每个国家对商品的预期价格和实际价格的差额,来评估该国货币是否被低估似乎比购买力评价理论更有力度。
这显然是一种将人均GDP进行调整的处方,而且已经被巴西人用过了头,一度将其货币高估100%。
尽管指数经过改进,但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仍高估36%,将欧元区非竞争性经济体表露无疑。经过对欧元区成员国内汉堡价格的比较,经过调整的巨无霸指数显示,意大利、西班牙、希腊以及葡萄牙的汇率与德国相比都被严重高估。奇怪的是中国,以此种调整后的指数计算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水平,却处于合理水平,而这个合理水平的前提是人民币和美元都被低估。
如果按照贸易加权计算,人民币只被低估7%,尚未达到发动一场贸易战的水平,而且这个被低估的百分比远低于预期。此前,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减少,由此预计人民币将被低估20%至25%。一旦经常账户盈余缩减,基于盈余缩减水平计算出来的人民币被低估的水平也将逐渐降低。
经济学家们预计,今年中国的经常性账户盈余将从2007年GDP的11%降为GDP的4%。随着中国生产力的提高,不论是通过货币升值的还是通货膨胀的方式,都有必要提高人民币的实际汇率,而令经济学家值得推敲的是,利用素有“晴雨表”之称的巨无霸指数测算,而今的人民币并未严重低估。
看来,诞生了25年的“巨无霸指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是目前通过调整人均GDP可以让该指标更为合理,也能更清晰地告诉人们“钱该用在哪个刀刃上”。
《经济学人》专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