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中国”的旅程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展览,平面设计,GDC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1-04 14:03
一个行将结束的展览,却可能是一场方兴未艾的中国新平面设计运动源头。
展览面积不大,占据了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OCT LOFT北区A3+空间数百平方米的两层展厅。两岸四地二十一名设计师或跨界创作人,携其思考路径、文本、视频、草稿、照片、规划图纸、成品及其他相关素材,在2011年12月4日~2012年1月4日,来到GDC11展系列活动中的这个叫做“回到中国”的主题邀请展,呈现不同媒质的作品,表现对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和改变。
GDC的前身是创始于1992年的深圳“平面设计在中国”展,从“在中国”到“回到中国”,几乎过去了整整二十年。设计,不再只是单一价值观下的审美或视觉符号,它与人的情感、文脉、生活质感乃至所在地息息相关。
提出问题的展览
“GDC11的作品都非常好,代表了中国最好的平面设计,是圈内两年一次的交流和成果体现,但它与日本、美国的设计赛事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平面设计研究成果的一个展示平台,”“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策展人之一的高鸣介绍说,“换言之是我们能想象到的一种东西,没有意外、没有惊喜。而‘回到中国’展完全不同,它是一个提问式的展览。”
“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的想法就是在2011深港邀请展上,深圳平面设计协会(SGDA)主席孔森与常务副主席冯志锋在聊天中产生的,这时距离GDC11展不过三个月。策展的重任交到了前任SGDA主席毕学锋和设计师高鸣身上。
“‘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不是为展而展,而是针对中国平面设计界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心态的浮躁、眼光的狭隘、面貌的同质化等等,试图通过比较两岸四地设计师在当下不同的生存状态、思考方式和价值取向,探索平面设计师在现实环境中的内涵与各种可能性,寻找‘中国设计’新的出路”,毕学锋字斟句酌,与GDC展那样的“纯学术的、只能影响设计师的展览相比,‘回到中国’更强调设计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去年在台北同行工作室的见闻让高鸣记忆犹新,“那里设计师生态的多样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社会型、艺术家型、商业型……每一个都不一样。尤其是‘都市酵母’计划对我影响很大,这些充满责任感和理想主义情怀的设计师,默默地从事着改变城市面貌却没有商业回报的设计工作,让整个社会生态变得多元。”
层出不穷的案例
“回到中国,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反思目前的设计现状,重新总结自我、认识中国独特的美学体系,思考并架构新时代的设计价值观与审美标准”,老毕介绍说,此次邀请展采用的是推荐人制,最初推荐上来的案例多达四十多个,包括香港设计师杨志超的G.O.D.住好口的;蒋琼耳的“上下”;“汉声”出版物;杭州法云安缦的和茶馆甚至永久新款自行车……
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有些案例互动性不够,有些作品本身分量不足,最后选择了二十一个案例,分为始发(正在启动并带有启发性的项目或思考)/移动(正在进行的项目)/换乘(换一种思考方式进行的工作)/减速(改变常规工作方式或探索传统文化新的设计方向)/落地(已经发生的事件、观点或未来思考)五个部分。
“其实展览刚开幕,又发现了很多新的案例,”老毕无奈地笑道,比如曾军推荐的清华美院视觉传达系副主任赵健的新作《范式革命》,就是一本从文化视角梳理1862~1937年中国书籍设计历史脉络,试图接续文脉的难得佳作;此外,袁由敏的研究项目“中国的直排、竖排与西方的横排”也非常好玩。
看来,“回到中国”的旅程仍长,路上风景才开始冒头。诚如策展人所言,“希望借助‘回到中国’展,展示当下全球华人设计师的典型案例、独特思考与探索,并以此为起点去影响中国未来的设计。”
在这里,回到中国
安徽黟县碧山村 碧山计划
碧山计划,是有着平面设计师背景的跨界创作人欧宁一手策划的知识分子回归乡村、重新激活农村公共生活的乌托邦式艺术计划,试图拓展出一种全新的乡村重建“徽州模式”。
余杭 品物流形
张雷的作品《传统的未来》恰好反映了品物流形-INNOVO的特点,他们不是追求传统的延续性设计,而是更希望传统的东西被打散、肢解,成为设计的营养。正如张雷所言,也许到产品做成以后,我们已经很难意识到这究竟来源于哪一类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感觉到一种明显的中国气质。我们想从精髓上去做,比如我们的纸椅子。
北京 造字工房
创立于2009年初的造字工房是首个以商业机构形态进行新汉字字库研发、销售的“个体户”,致力于创造具备时代美感特征的汉字字体。
杭州 TouchFeeling触觉空间
陈飞波家具产品呈现出工业与岁月对峙的独特美学,不轻易改变材料特性,木料只做自然核桃油的表面处理,允许金属氧化,让原木随着时间和温湿度逐渐改变自身状态……这种与时间对话、提倡身心自然回归的态度,正是当下中国设计所需的心态:“内敛与坚持”。
广州 现代传播集团
澳门 5GOs行动!
以洪骏业和周小良为首的一群澳门年轻设计师,热爱所居住的城市,在澳门特区政府新城填海区规划展开公众咨询时,主动表达需求和建议,希望在新城规划中争取更多的艺文设施及政策,用设计的方式和力量影响城市规划,争取自身权益。
成都 《虹》
平面设计师何明,三年前偶然接触到一群盲人孩子,由此产生了《虹》计划,他希望通过GDC展,发动设计师为盲人孩子设计日常生活用品、书籍、玩具、文具等等,然后用一年的时间收集设计师的作品,最后为盲人孩子办一个展览。
香港 区区肥皂SO…SOAP
“区区肥皂”源自香港新一代平面设计师、装置艺术家林伟雄所策划的一项社会性事件,林伟雄利用回收材料为某洗浴产品品牌设计了一系列产品,并向低收入社区居民教授生产技术,实现在家就业,成品最终进入品牌的销售市场,从而使产品设计同时为社会民生问题与市场销售需求提供了解决之道。
上海 《末法时代》
“末法时代“源于佛学偈语,LEO BURNETT创意群总监杨烨炘2011年11月在证大艺术超市创作的行为装置《末法时代》,把装置艺术运用于公益活动中。杨烨炘说:我们不能因为世界是黑暗的,而不去点燃光明。
上海 证大艺术超市
熊超在为中国最大的平价艺术品仓储式卖场——证大艺术超市所做的推广中,肆无忌惮地突破了传统的创作模式,将插图、拼贴、装置、二维码、互动、海报、户外等不同创作媒介结合在一起,拉近了大众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上海 《NOT》杂志
《NOT》杂志是设计创作人孙浚良于2011年6月始创的一本不是杂志的杂志。
浙江民间书刻体
上海设计师应永会以平静、精专的态度进行着最为基础的对中国古籍刻本字形的修正与再发现工作。浙江民间书刻体是复刻古籍书刻体的计算机活字字体,选用浙江地方刻本,应永会利用业余时间做,已做5000多字。应永会和他的“浙江民间书刻体”带来的不仅仅是良好的视觉经验,更是一种近乎“抗争”的行为,一种值得尊敬的“小”建设……
宁波奉化 棠云纸
设计师潘沁与潜心于四明山中以传统的手工苦心研造着苦竹纸(亦名棠云纸)的袁恒通老人共同将一份素朴之美呈现于前,期望唤醒深埋于民众内心的记忆,唤起突飞猛进中的社会回眸一望。
北京 康熙字典体
厉向晨,一个专注的字体设计师,致力于古籍数字化及字体复刻。制有源自《康熙字典》的“康熙字典体”、《隶辨》的“隶辨隶书体”、未制作完成的“广韵宋朝体”;高质量的复刻字体如“聚珍仿宋”以及自主设计的古风字体“茶盐宋朝体”。以个人之力整理修复了大量失落的字体,相当程度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文化传承作用。
深圳 GDC(平面设计在中国)
GDC源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现代设计启蒙运动,以1992年“平面设计在中国”展(GDC前身)为落地标志,揭开了中国当代设计史上以平面设计为先锋的时代开端。
今天的GDC,仍凭着自己的独立思想、品行置身于设计改变生活,设计把握未来的探索之中。并以不断修缮GDC的形制、赛制来证明这是中国最好的美术指导全分类比赛,也是华人地区影响最大、水平最高、最具权威和公正性的设计盛典。
北京等五城 “社会能量” 巡回展
“社会能量——当代荷兰交流设计” 巡回展,以对当代荷兰交流设计的研究为源点,陆续在北京等五地展开,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全景式的荷兰交流设计事件。该展为当下过于强调商业利益的中国设计师,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展出的200多个设计项目拷问着中国从业者:设计如何才能发出更大的社会能量?
深圳 深圳湾艺穗节
由当地平面设计师发起,将个人兴趣演变为城市公共文化事件的成功案例。
深圳 T街创意市集
每月第一个周末定期举办,历经三年多,数以万计市民与学生参与,T街创意市集为生活带来更为丰富的内容,为社区营造更为丰盈的文化形式。
特约撰稿 金敏华/文 梁荣/图
……
展览面积不大,占据了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OCT LOFT北区A3+空间数百平方米的两层展厅。两岸四地二十一名设计师或跨界创作人,携其思考路径、文本、视频、草稿、照片、规划图纸、成品及其他相关素材,在2011年12月4日~2012年1月4日,来到GDC11展系列活动中的这个叫做“回到中国”的主题邀请展,呈现不同媒质的作品,表现对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和改变。
GDC的前身是创始于1992年的深圳“平面设计在中国”展,从“在中国”到“回到中国”,几乎过去了整整二十年。设计,不再只是单一价值观下的审美或视觉符号,它与人的情感、文脉、生活质感乃至所在地息息相关。
提出问题的展览
“GDC11的作品都非常好,代表了中国最好的平面设计,是圈内两年一次的交流和成果体现,但它与日本、美国的设计赛事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平面设计研究成果的一个展示平台,”“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策展人之一的高鸣介绍说,“换言之是我们能想象到的一种东西,没有意外、没有惊喜。而‘回到中国’展完全不同,它是一个提问式的展览。”
“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的想法就是在2011深港邀请展上,深圳平面设计协会(SGDA)主席孔森与常务副主席冯志锋在聊天中产生的,这时距离GDC11展不过三个月。策展的重任交到了前任SGDA主席毕学锋和设计师高鸣身上。
“‘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不是为展而展,而是针对中国平面设计界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心态的浮躁、眼光的狭隘、面貌的同质化等等,试图通过比较两岸四地设计师在当下不同的生存状态、思考方式和价值取向,探索平面设计师在现实环境中的内涵与各种可能性,寻找‘中国设计’新的出路”,毕学锋字斟句酌,与GDC展那样的“纯学术的、只能影响设计师的展览相比,‘回到中国’更强调设计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去年在台北同行工作室的见闻让高鸣记忆犹新,“那里设计师生态的多样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社会型、艺术家型、商业型……每一个都不一样。尤其是‘都市酵母’计划对我影响很大,这些充满责任感和理想主义情怀的设计师,默默地从事着改变城市面貌却没有商业回报的设计工作,让整个社会生态变得多元。”
层出不穷的案例
“回到中国,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反思目前的设计现状,重新总结自我、认识中国独特的美学体系,思考并架构新时代的设计价值观与审美标准”,老毕介绍说,此次邀请展采用的是推荐人制,最初推荐上来的案例多达四十多个,包括香港设计师杨志超的G.O.D.住好口的;蒋琼耳的“上下”;“汉声”出版物;杭州法云安缦的和茶馆甚至永久新款自行车……
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有些案例互动性不够,有些作品本身分量不足,最后选择了二十一个案例,分为始发(正在启动并带有启发性的项目或思考)/移动(正在进行的项目)/换乘(换一种思考方式进行的工作)/减速(改变常规工作方式或探索传统文化新的设计方向)/落地(已经发生的事件、观点或未来思考)五个部分。
“其实展览刚开幕,又发现了很多新的案例,”老毕无奈地笑道,比如曾军推荐的清华美院视觉传达系副主任赵健的新作《范式革命》,就是一本从文化视角梳理1862~1937年中国书籍设计历史脉络,试图接续文脉的难得佳作;此外,袁由敏的研究项目“中国的直排、竖排与西方的横排”也非常好玩。
看来,“回到中国”的旅程仍长,路上风景才开始冒头。诚如策展人所言,“希望借助‘回到中国’展,展示当下全球华人设计师的典型案例、独特思考与探索,并以此为起点去影响中国未来的设计。”
在这里,回到中国
安徽黟县碧山村 碧山计划
碧山计划,是有着平面设计师背景的跨界创作人欧宁一手策划的知识分子回归乡村、重新激活农村公共生活的乌托邦式艺术计划,试图拓展出一种全新的乡村重建“徽州模式”。
余杭 品物流形
张雷的作品《传统的未来》恰好反映了品物流形-INNOVO的特点,他们不是追求传统的延续性设计,而是更希望传统的东西被打散、肢解,成为设计的营养。正如张雷所言,也许到产品做成以后,我们已经很难意识到这究竟来源于哪一类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感觉到一种明显的中国气质。我们想从精髓上去做,比如我们的纸椅子。
北京 造字工房
创立于2009年初的造字工房是首个以商业机构形态进行新汉字字库研发、销售的“个体户”,致力于创造具备时代美感特征的汉字字体。
杭州 TouchFeeling触觉空间
陈飞波家具产品呈现出工业与岁月对峙的独特美学,不轻易改变材料特性,木料只做自然核桃油的表面处理,允许金属氧化,让原木随着时间和温湿度逐渐改变自身状态……这种与时间对话、提倡身心自然回归的态度,正是当下中国设计所需的心态:“内敛与坚持”。
广州 现代传播集团
澳门 5GOs行动!
以洪骏业和周小良为首的一群澳门年轻设计师,热爱所居住的城市,在澳门特区政府新城填海区规划展开公众咨询时,主动表达需求和建议,希望在新城规划中争取更多的艺文设施及政策,用设计的方式和力量影响城市规划,争取自身权益。
成都 《虹》
平面设计师何明,三年前偶然接触到一群盲人孩子,由此产生了《虹》计划,他希望通过GDC展,发动设计师为盲人孩子设计日常生活用品、书籍、玩具、文具等等,然后用一年的时间收集设计师的作品,最后为盲人孩子办一个展览。
香港 区区肥皂SO…SOAP
“区区肥皂”源自香港新一代平面设计师、装置艺术家林伟雄所策划的一项社会性事件,林伟雄利用回收材料为某洗浴产品品牌设计了一系列产品,并向低收入社区居民教授生产技术,实现在家就业,成品最终进入品牌的销售市场,从而使产品设计同时为社会民生问题与市场销售需求提供了解决之道。
上海 《末法时代》
“末法时代“源于佛学偈语,LEO BURNETT创意群总监杨烨炘2011年11月在证大艺术超市创作的行为装置《末法时代》,把装置艺术运用于公益活动中。杨烨炘说:我们不能因为世界是黑暗的,而不去点燃光明。
上海 证大艺术超市
熊超在为中国最大的平价艺术品仓储式卖场——证大艺术超市所做的推广中,肆无忌惮地突破了传统的创作模式,将插图、拼贴、装置、二维码、互动、海报、户外等不同创作媒介结合在一起,拉近了大众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上海 《NOT》杂志
《NOT》杂志是设计创作人孙浚良于2011年6月始创的一本不是杂志的杂志。
浙江民间书刻体
上海设计师应永会以平静、精专的态度进行着最为基础的对中国古籍刻本字形的修正与再发现工作。浙江民间书刻体是复刻古籍书刻体的计算机活字字体,选用浙江地方刻本,应永会利用业余时间做,已做5000多字。应永会和他的“浙江民间书刻体”带来的不仅仅是良好的视觉经验,更是一种近乎“抗争”的行为,一种值得尊敬的“小”建设……
宁波奉化 棠云纸
设计师潘沁与潜心于四明山中以传统的手工苦心研造着苦竹纸(亦名棠云纸)的袁恒通老人共同将一份素朴之美呈现于前,期望唤醒深埋于民众内心的记忆,唤起突飞猛进中的社会回眸一望。
北京 康熙字典体
厉向晨,一个专注的字体设计师,致力于古籍数字化及字体复刻。制有源自《康熙字典》的“康熙字典体”、《隶辨》的“隶辨隶书体”、未制作完成的“广韵宋朝体”;高质量的复刻字体如“聚珍仿宋”以及自主设计的古风字体“茶盐宋朝体”。以个人之力整理修复了大量失落的字体,相当程度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文化传承作用。
深圳 GDC(平面设计在中国)
GDC源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现代设计启蒙运动,以1992年“平面设计在中国”展(GDC前身)为落地标志,揭开了中国当代设计史上以平面设计为先锋的时代开端。
今天的GDC,仍凭着自己的独立思想、品行置身于设计改变生活,设计把握未来的探索之中。并以不断修缮GDC的形制、赛制来证明这是中国最好的美术指导全分类比赛,也是华人地区影响最大、水平最高、最具权威和公正性的设计盛典。
北京等五城 “社会能量” 巡回展
“社会能量——当代荷兰交流设计” 巡回展,以对当代荷兰交流设计的研究为源点,陆续在北京等五地展开,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全景式的荷兰交流设计事件。该展为当下过于强调商业利益的中国设计师,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展出的200多个设计项目拷问着中国从业者:设计如何才能发出更大的社会能量?
深圳 深圳湾艺穗节
由当地平面设计师发起,将个人兴趣演变为城市公共文化事件的成功案例。
深圳 T街创意市集
每月第一个周末定期举办,历经三年多,数以万计市民与学生参与,T街创意市集为生活带来更为丰富的内容,为社区营造更为丰盈的文化形式。
特约撰稿 金敏华/文 梁荣/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