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云:一场传统与当代的对话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行云,传统,当代艺术
  • 发布时间:2012-01-04 14:10
  “行云流水”,这个脍炙人口的合成词被分拆了。

  “行云”二字成为了一个“中国当代新艺术展”的主题,这两个字,让12月20日的四川博物馆分外热闹。在一个标榜传统的博物馆里,第一次聚集曾梵志、岳敏君、周春芽等诸多大家的当代展开幕了。

  四川省文化厅邓处长来了,且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开始从精神层面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行云’一词,在大多人的理解里,带有非常强烈的中国色彩,以最深厚的中国文化与当代艺术进行对话,并在对话中创造出新的艺术。”

  庞茂琨最新的尝试《沉溺之四》,以油画语言诠释着古典与现代,在太古石与人体的结合中,唤起的是人们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面对这幅新作,99艺术网总裁杨凯道出了当代艺术的包容性,他说,当代艺术是多元的,它需要更多的元素。可以预见,中国未来的当代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中国气质。

  面对着新作《八大山人》的岳敏君,被一轮又一轮的媒体包围着,众人几近一致的疑惑是,“岳老师,您转型了?”

  在他的作品里,没有了从前大光头似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漫步与蹒跚的熊猫。《八大山人》的主题与熊猫毫无关系,诠释的却是“文化和精神之间的尴尬状态”。

  岳说,我不太喜欢“转型”这个词,我一直觉得,东方和西方最大的差距就是逻辑和非逻辑性,我们可能需要摆脱一种思想的认识,对知识,对历史的认识,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随心所欲。”岳笑了笑,这种笑容与他面对镜头时相比,更加自然。

  他没有肯定在以后画作中会加入一些传统元素,也没有给自己下一个定式。他说,很多艺术家,从自身角度反观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想找到一些超越西方文化的东西。他们反观的传统不是纯粹的继承和复制,也带有探索和批判。

  环顾展厅,不论是岳敏君的熊猫,还是方力钧的鱼,再或是周春芽的桃花……诸多画面元素都与此前形成强烈反差。

  实际上,以周春芽、何多苓等为代表的川派画家,多年前已将传统元素融入当代绘画,如周的《石头》。策展人吕澎将周视作“把传统和当代糅合得最好的少数几个艺术家之一”,在他的评价里,周用油画去展示、体现中国传统的气质,语言又是当代的,这很难得。

  吕还提到了何多苓,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何凭借着《春风已经苏醒》和《青春》震动了中国油画界,人们看到了那些厚实的暖色调土地,后来变成比较复杂的灰色,现在变得明朗起来,转成冷色调了。

  一位杨姓藏家在何的新作《杂花》面前来回踱步,“艺术家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了,但这不一定是中国当代艺术转型的一个方向,方向有很多。”他说,等他们真正走下去的时候,也许会发现,自身对传统的理解,完全不一样。

  这应验了吕澎说的一句话,“其实不是一个方向的问题,而是艺术资源和艺术创作可能性的问题。”

  过去30年,中国当代艺术家不是不用传统资源,而是不了解,大部分人只知道文艺复兴,知道法国,知道当代,他们在这个领域里游刃有余,却忽视了自己家里的资源。吕澎说,“这不是一个简单重复和反观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自己视野的问题。”

  近几年,吕一直在探索中国当代艺术本土化的问题。跟踪其展览的邓处长已从“行云”中看到了喜变,他很欣慰,“中国当代艺术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简单模仿到现在逐渐走出自己的独立品格,这种尝试和努力,是很明显的。”

  早在“行云”之前,吕就在成都双年展中策划过以“溪山清远”为题的当代艺术展,此题出自宋代夏圭的《溪山清远》卷,彼时,传统元素已体现在诸多参展作品中,如张晓刚的《红梅》,周春芽的《江春水》等。

  吕说,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汲取并非仅仅是“民族主义”的身份确认,而是它在某些层面为我们提供另一种可能,传统文化从未离开过我们今天的当代艺术,它和当代艺术之间始终存在着关联。

  而在2011年4月,“溪山清远”当代艺术展就已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举行。同时出现在媒体上的,还有吕澎的那篇《传统才刚刚开始》。字里行间中,透着他的遗憾: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他们都没有时间和理性去顾及自己的传统。

  直到近几年,吕已感知当代艺术有了对传统资源的重新利用和对传统精神发自内心的反省,并在形成新的气候。

  于是,又有了一场中国当代与传统的对话——“行云”。

  《投资者报》记者 肖妤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