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船长在北京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帆船,北京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1-04 14:12
谈及帆船,你脑海中是否立刻浮现出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在电影《加勒比海盗》中扮演的杰克(jack)船长。
矗立船头,略带着招牌式的坏笑。夕阳的余晖尽洒海面。帆船顺着洋流方向静静行驶。手搭凉棚眺望,殊不知下一站会漂往何处。
刹那间,你是否也想象着扬帆出港,经历一段蓝色之旅。
如今,帆船运动在中国已经起航,那些耕耘者开始浮出水面。2011年10月开启的第五届中国杯国际帆船赛,崭露头角的是英国商人瑞可?帕因顿(rick pointon),他领头的北京航海中心帆船队,拿到了桂冠。
深圳圆梦
朝阳SOHO办公区,北京航海中心的办公室设立于此。几十平方米内,一件件逼真的帆船模型、航海地图,各式奖杯摆放其间。
瑞可是这里的掌门人,黑红的面庞,魁梧的身材,刚从温暖的泰国海滨返回冬日的北京,他不时暖暖手,显得有些不适应。
一杯热咖啡后,他的话匣子打开了,话题当然逃不开几个月之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2011年10月,北京航海中心队以四场小组赛第一、两场小组赛第二,总分积8分的成绩,首夺2011第五届中国杯帆船赛博纳多级总冠军。这也是中国杯博纳多同一级别组历史上迎来的首支中国冠军船队。
他们击掌欢呼,瑞可说,“我不会放过任何可以让我挑战的机会,因为航海不完全是生意,买一艘游艇玩乐和亲自去参赛是两码事,中国杯、泰王杯、环岛赛,我都会参加。”
他拿出iPad,向记者展示着那艘“京津”号冠军帆船。“我在北京,另一个船员在天津,我们的船就是这样命名的,”瑞可说,“这是主桅杆,这是我们的logo(标志),这是舵手的位置。”
迈克尔?方顿,来自澳大利亚的商人,舵手;乔丹,自由职业者,瞭望手;蒂姆,帆船教练,来自英国,住在香港,前帆手;中国人叶小明,主帆手,IT公司企业主……
说到这些船员,瑞可欣慰地笑了,“在船上我们有各自的分工,下船后我们都是朋友。”
比起胜利,瑞可更回味团队协作的过程,这一切得益于平日里的两地训练。
每到冬日,他们去三亚,每到夏日,再回到秦皇岛大本营。多年的磨合使得这支“多国混合部队”,击败了诸如以“奥迪”号冠名的全球游艇发现者队、辛普森游艇队等多支世界强队。
“5年前,甚至没有多少人知道这项活动,但现在航海中心有大大小小30只船。”尽管瑞可已经感知,中国帆船运动的发展比预想中快很多,但他也意识到,中国帆船运动如蹒跚学步的婴儿,还处于发展的最初阶段。
而这位英国人,正以参加中国杯的方式,普及着帆船文化。
初识帆船
“航海对我来说,从来没有风险(risk)这个概念,它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剂品,”说到航海,瑞可就像一个孩子,满脸写着可爱,“在海洋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英雄。”
他出生于英国南海岸的肯特郡,一个被称为“英格兰花园”的地方,隔着多佛尔海峡,它与法国相望,自古盛产水手。
瑞可的祖父,曾是英国著名画家,常以海或海洋中的生物写生;甚至当时祖父家中的陈列摆设都以海洋为主题。小时候,瑞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收到“海洋”的问候。
14岁那年,瑞可前往祖父家度假,在挪威半岛的湖光山色之间,他开始了与帆船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祖父将我放入船中,那是一种能载两人的小船,我很快爱上了随着水波摇摆的感觉。”他回忆道。
那时,他的脑海里就盘旋着一句话:我可能无法做到力挽狂澜,但至少我要征服每次风浪。
之后的日子里,一本青少年航海操作手册,开启了他的航海路。
人生最难忘的航海经历,是瑞可与同伴从南美福克斯群岛航行到南非开普敦,原本预计3至4周,却因为大风浪航行了7周。
当船只达到开普敦的时候,只剩下不到1天的水和食物。深夜的大海,伸手不见五指,风浪拍击着船体嘎吱作响。“在饥饿中,在恐惧中,在无助中,你才能体会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地球、海洋的神奇和奥妙。”瑞可给自己上了一课。
就这样,他自学而成了。
扎根中国
“帆船是注重细节的运动,你必须小心每一次升降帆,你必须很在意地看着绳具的走向和位置,每一次错误都可能无法弥补,偏离航道,或者是桅杆断裂,一切你无法预计的情况,这就像人生的每一次投资和选择。”瑞可这么形容着帆船,也如此经营着自己的人生。
他干过见习水手,大学毕业之后,成了一名电脑工程师,最后成为创业者,有了一家自己的IT企业。但是,他一直没有忘记的是——帆船。2006年,瑞可选择了退休,“作为执行官,我不得不关心那些业绩数字,但作为常人,我需要帆船。”
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开始周游世界。在中国,他去了西安、重庆、桂林等地,最后留在了北京。“这里的文化和氛围令人着迷,我开始留下来学习中文。”瑞可说。
在这里,瑞可有了新的朋友,在没有海滨的皇城根,他重新开始思考自己的帆船梦。
2007年,他第一次来到北戴河,度过了愉快的夏天之后,没有任何犹豫,只是同几位帆船爱好者的小聚便决定开办一所帆船训练学校,教人们如何航海。
“我就这么卖掉了自己的IT公司,就这么简单,我定居中国,我热爱帆船,热爱航海,爱好大于一切。”当瑞可看到北京航海中心成立的那一刻,组建教练团队,开拓市场……所有的困难,他都咽下了。
起初,他们仅以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为目标客户群,慢慢地,将目标转向了中国消费者。
“同滑雪、登山甚至冲浪相比,我并不认为帆船很危险,”瑞可解释道,“只需两天的专业训练,一个完全不懂、没有接触过帆船的人,就可以学会基础的航海技巧。”
幸福奇遇
就在北京航海中心成立的同一年,瑞可听说了中国杯。他询问了所有参赛细节,购置了人生中的第一艘20尺大船,而后开始招募船员、海上训练、后勤补给。
叶小明是“京津”号上招募的唯一一个中国船员。
他原本是IT行业的企业主,2009年,他和妻子去海滨度假,第一次接触到了帆船赛,“仅仅几个小时的观摩,却让我从内心深处想去参与,航海的吸引力对一个管理者来讲无比强烈。”叶说。
他联系到了北京航海中心,培训后,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操帆手。“我在海上负责操帆和掌舵,帆船依靠的就是团队的力量。”他说,这是一次幸福的奇遇。
一度找不到生活目标的叶小明被醍醐灌顶了。
航海让他的社交圈越来越广了,北京玩帆船的朋友每年都在递增,他们大多是企业主、创业者或者高管,他们定期聚会,在工作之余一起训练、出海。
令叶小明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2011年参加环岛赛,11人去三亚时遇到了9级风,而且是夜航,“船晃得很厉害,舱外只能留两人守着,其他人只敢呆在舱内,如果呆在舱外,很可能被掀到甲板上,掉到海里。”叶说。
有那么一瞬间,他也感觉到很恐惧,只能听见风声,浪与船的搅合声。“大自然是令人敬畏的,”叶感叹道,“不能说挑战大自然,只能说挑战自己。”
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帆船,偶尔也会组织公司员工参加比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接触帆船两年,叶已算资深人士。“中国杯已经5岁了,但前4届都是老外拿的冠军,实际上,是老外在中国玩帆船,而不是中国人在中国玩帆船。”叶略带遗憾地说道,“中国人真正开始玩帆船也就是这两年的事了。”
现在,玩帆船的中国人尚不过千,北京的帆船玩家尚不过百,拥有帆船的人更少。
而在西方,航海的水手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和职业:工程师、公司职员、学生、职业教练。“显然没有什么比亲近海洋更令人兴奋的了。”瑞可没有后悔扎根中国,他的帆船梦还在继续。
《投资者报》记者 谢昊翔 肖妤倩
……
矗立船头,略带着招牌式的坏笑。夕阳的余晖尽洒海面。帆船顺着洋流方向静静行驶。手搭凉棚眺望,殊不知下一站会漂往何处。
刹那间,你是否也想象着扬帆出港,经历一段蓝色之旅。
如今,帆船运动在中国已经起航,那些耕耘者开始浮出水面。2011年10月开启的第五届中国杯国际帆船赛,崭露头角的是英国商人瑞可?帕因顿(rick pointon),他领头的北京航海中心帆船队,拿到了桂冠。
深圳圆梦
朝阳SOHO办公区,北京航海中心的办公室设立于此。几十平方米内,一件件逼真的帆船模型、航海地图,各式奖杯摆放其间。
瑞可是这里的掌门人,黑红的面庞,魁梧的身材,刚从温暖的泰国海滨返回冬日的北京,他不时暖暖手,显得有些不适应。
一杯热咖啡后,他的话匣子打开了,话题当然逃不开几个月之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2011年10月,北京航海中心队以四场小组赛第一、两场小组赛第二,总分积8分的成绩,首夺2011第五届中国杯帆船赛博纳多级总冠军。这也是中国杯博纳多同一级别组历史上迎来的首支中国冠军船队。
他们击掌欢呼,瑞可说,“我不会放过任何可以让我挑战的机会,因为航海不完全是生意,买一艘游艇玩乐和亲自去参赛是两码事,中国杯、泰王杯、环岛赛,我都会参加。”
他拿出iPad,向记者展示着那艘“京津”号冠军帆船。“我在北京,另一个船员在天津,我们的船就是这样命名的,”瑞可说,“这是主桅杆,这是我们的logo(标志),这是舵手的位置。”
迈克尔?方顿,来自澳大利亚的商人,舵手;乔丹,自由职业者,瞭望手;蒂姆,帆船教练,来自英国,住在香港,前帆手;中国人叶小明,主帆手,IT公司企业主……
说到这些船员,瑞可欣慰地笑了,“在船上我们有各自的分工,下船后我们都是朋友。”
比起胜利,瑞可更回味团队协作的过程,这一切得益于平日里的两地训练。
每到冬日,他们去三亚,每到夏日,再回到秦皇岛大本营。多年的磨合使得这支“多国混合部队”,击败了诸如以“奥迪”号冠名的全球游艇发现者队、辛普森游艇队等多支世界强队。
“5年前,甚至没有多少人知道这项活动,但现在航海中心有大大小小30只船。”尽管瑞可已经感知,中国帆船运动的发展比预想中快很多,但他也意识到,中国帆船运动如蹒跚学步的婴儿,还处于发展的最初阶段。
而这位英国人,正以参加中国杯的方式,普及着帆船文化。
初识帆船
“航海对我来说,从来没有风险(risk)这个概念,它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剂品,”说到航海,瑞可就像一个孩子,满脸写着可爱,“在海洋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英雄。”
他出生于英国南海岸的肯特郡,一个被称为“英格兰花园”的地方,隔着多佛尔海峡,它与法国相望,自古盛产水手。
瑞可的祖父,曾是英国著名画家,常以海或海洋中的生物写生;甚至当时祖父家中的陈列摆设都以海洋为主题。小时候,瑞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收到“海洋”的问候。
14岁那年,瑞可前往祖父家度假,在挪威半岛的湖光山色之间,他开始了与帆船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祖父将我放入船中,那是一种能载两人的小船,我很快爱上了随着水波摇摆的感觉。”他回忆道。
那时,他的脑海里就盘旋着一句话:我可能无法做到力挽狂澜,但至少我要征服每次风浪。
之后的日子里,一本青少年航海操作手册,开启了他的航海路。
人生最难忘的航海经历,是瑞可与同伴从南美福克斯群岛航行到南非开普敦,原本预计3至4周,却因为大风浪航行了7周。
当船只达到开普敦的时候,只剩下不到1天的水和食物。深夜的大海,伸手不见五指,风浪拍击着船体嘎吱作响。“在饥饿中,在恐惧中,在无助中,你才能体会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地球、海洋的神奇和奥妙。”瑞可给自己上了一课。
就这样,他自学而成了。
扎根中国
“帆船是注重细节的运动,你必须小心每一次升降帆,你必须很在意地看着绳具的走向和位置,每一次错误都可能无法弥补,偏离航道,或者是桅杆断裂,一切你无法预计的情况,这就像人生的每一次投资和选择。”瑞可这么形容着帆船,也如此经营着自己的人生。
他干过见习水手,大学毕业之后,成了一名电脑工程师,最后成为创业者,有了一家自己的IT企业。但是,他一直没有忘记的是——帆船。2006年,瑞可选择了退休,“作为执行官,我不得不关心那些业绩数字,但作为常人,我需要帆船。”
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开始周游世界。在中国,他去了西安、重庆、桂林等地,最后留在了北京。“这里的文化和氛围令人着迷,我开始留下来学习中文。”瑞可说。
在这里,瑞可有了新的朋友,在没有海滨的皇城根,他重新开始思考自己的帆船梦。
2007年,他第一次来到北戴河,度过了愉快的夏天之后,没有任何犹豫,只是同几位帆船爱好者的小聚便决定开办一所帆船训练学校,教人们如何航海。
“我就这么卖掉了自己的IT公司,就这么简单,我定居中国,我热爱帆船,热爱航海,爱好大于一切。”当瑞可看到北京航海中心成立的那一刻,组建教练团队,开拓市场……所有的困难,他都咽下了。
起初,他们仅以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为目标客户群,慢慢地,将目标转向了中国消费者。
“同滑雪、登山甚至冲浪相比,我并不认为帆船很危险,”瑞可解释道,“只需两天的专业训练,一个完全不懂、没有接触过帆船的人,就可以学会基础的航海技巧。”
幸福奇遇
就在北京航海中心成立的同一年,瑞可听说了中国杯。他询问了所有参赛细节,购置了人生中的第一艘20尺大船,而后开始招募船员、海上训练、后勤补给。
叶小明是“京津”号上招募的唯一一个中国船员。
他原本是IT行业的企业主,2009年,他和妻子去海滨度假,第一次接触到了帆船赛,“仅仅几个小时的观摩,却让我从内心深处想去参与,航海的吸引力对一个管理者来讲无比强烈。”叶说。
他联系到了北京航海中心,培训后,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操帆手。“我在海上负责操帆和掌舵,帆船依靠的就是团队的力量。”他说,这是一次幸福的奇遇。
一度找不到生活目标的叶小明被醍醐灌顶了。
航海让他的社交圈越来越广了,北京玩帆船的朋友每年都在递增,他们大多是企业主、创业者或者高管,他们定期聚会,在工作之余一起训练、出海。
令叶小明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2011年参加环岛赛,11人去三亚时遇到了9级风,而且是夜航,“船晃得很厉害,舱外只能留两人守着,其他人只敢呆在舱内,如果呆在舱外,很可能被掀到甲板上,掉到海里。”叶说。
有那么一瞬间,他也感觉到很恐惧,只能听见风声,浪与船的搅合声。“大自然是令人敬畏的,”叶感叹道,“不能说挑战大自然,只能说挑战自己。”
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帆船,偶尔也会组织公司员工参加比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接触帆船两年,叶已算资深人士。“中国杯已经5岁了,但前4届都是老外拿的冠军,实际上,是老外在中国玩帆船,而不是中国人在中国玩帆船。”叶略带遗憾地说道,“中国人真正开始玩帆船也就是这两年的事了。”
现在,玩帆船的中国人尚不过千,北京的帆船玩家尚不过百,拥有帆船的人更少。
而在西方,航海的水手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和职业:工程师、公司职员、学生、职业教练。“显然没有什么比亲近海洋更令人兴奋的了。”瑞可没有后悔扎根中国,他的帆船梦还在继续。
《投资者报》记者 谢昊翔 肖妤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