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常委会委员贺铿2009年两会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自己是副部级官员,靠工资买不起房子,3年后记者再采访他,回答是:靠工资依然买不起房。
贺铿委员说“买不起”的房子标准是什么呢?北京五环以内150平方米左右,价值400万~500万的房子,对北京而言,这个标准是很高的,北京的人均收入中位线2010年是5万元左右,如果达到中位线收入的人士在北京买五环内的住房,需要付出80~100年的收入,而收入在中位数以下的群体,占了北京人口的70%以上,所以就收入而言,150平方米是个小众的住房标准。
贺铿委员还例举了“买得起”的标准,40~60平方米,按五环内2万~3万/平方米的标准,则需支付80万~180万之间,如果按2010年的北京市人均收入中位线,需要支付16年~60年之间的全部收入,所以即便以这个标准,北京五环内的房价依然是个不低的水平。
客观而言,承担得起北京五环内150平方米住房价格的群体,在中国人口绝对值达千万之众,把这个群体的支付能力拿到北京住房市场,北京住房市场就供不应求了。
对于在北京就业,工资收入在中位线以上但并非大富大贵之群体而言,住房是他们的心头之痛,这批人的需求很刚强也很庞大,这批人把目光放在远离市中心的五环外甚至郊县、邻近省区等。
可见北京的房价有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支持着。
至于数量更为庞大的低收入者,干脆就不能奢望在北京拥有自主产权的房子了。推而广之,各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住房状况又何尝不是如此。
反观住房市场本身,各方都在饱受目前这种僵持局面的煎熬。政府方面首当其冲,前一段时间靠卖地收入带来的巨额财政收入被僵持局面拖住,手中无钱的地方政府有点沉不住气,出现了佛山、芜湖等地政府所谓的“微调”,虽然这些“微调”一露头就被严辞堵了回去,但问题是越来越严重的,并非堵可以解决问题的。
开发商方面在严厉调控之初是有信心坚守其利益阵地的,大的开发商被认为资金链较为坚固,可以扛到底,中小开发商的资金底气不足,但也看到市场以外购买力的聚集。城市化吸引越来越多的乡镇、农村人口到高一级城市居住,城市的住房资源相对金贵,这一点大家都明白,业界更明白。
购房者中的投资客被认为是房价调控的核心目标,但投资客也有自身的合理逻辑,既然住房号称已经“商品化”,按市场法则商品就有交易属性,交易价格当属需求供应决定。投资客当下是喜忧参半,房价未降,则利润还在,市场不松动,则只是纸上富贵,房价一降,这收益减少。
对刚需购房者而言,房价不涨,则“不赔不赚”,房价一降,则资产“缩水”,房价再涨,则心情稍安。对想入场又看不准市场价格走势的其他人,则进退无措,既怕继续涨、也盼赶紧降。
僵持是一种煎熬,调控的执行者受煎熬、开发商受煎熬、炒房客受煎熬、刚需者受煎熬。
如果说房价的疯涨不健康,这种僵持的局面同样不健康。打破僵持有硬破泡沫和软破泡沫的模式,中国人的内敛守成则大都希望轻拿轻放。然外界的样式,比如日本、中国香港的房市泡沫破灭都很剧烈。不同的是日本楼市如今尚未翻身,而中国香港楼市又炒得一片火红。
前车之鉴,房地产调控之就难在尽可能减少对原有业主资产的冲击,又要保证经济大局的平稳,还要满足大多数人的刚性要求。
文/老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