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低沉或迫自主思变

  • 来源:汽车观察
  • 关键字:中汽协,东风,海马
  • 发布时间:2012-03-30 13:47

  2011年12月初,根据中汽协公布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1月汽车产销均超过165万辆,同比下降2.42%。2011年的前11月国产汽车产销分别为1672.83万辆和1681.56万辆,同比增长2.00%和2.65%。11月份延续了10月份的下滑趋势,且下降程度有所增加。

  中汽协认为,11月份的产销量处于年内(2011年)较高水平,但由于上年同期基数较高,11月产销同比仍为小幅下降。此外,2011年还有最后一个月,全年汽车产销量距上年1826万辆和1806万辆分别还有154万辆和125万辆差距。考虑到12月的翘尾因素,2011年全年达到上年水平并有一定的增长,应该没有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汽车观察》此前就已经有一个预判。(详见《汽车观察》2011.11月刊《前三季度车市大PK》)

  目前看来,2011年全年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保持在2%左右几成定局。此外,为完成或尽可能地接近全年销量目标,汽车厂商与经销商(尤其是对于上市的经销集团)无疑会上演新一轮的“营销大战”。而且,目前普遍的舆论环境均认为,2011年年底是购车的最佳时机,这对于整体车市无疑是利好消息。但这些依然不能保证2011年12月份肯定为正增长,不过增长情况或下降幅度无疑会优于11月份。

  市场篇

  2011年可谓是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大考年,2011年年初小排量购置税优惠政策、汽车下乡政策退市,同年10月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补贴门槛提高等等,给主攻1.6L以下乘用车市场的自主品牌造成了多重打击。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开始萎缩,部分企业的增长情况也开始恶化。

  1月~11月,乘用车自主品牌销售552.35万辆,同比下降2.34%,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15%,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28个百分点。从11月份分国别的市场份额看,除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同比下降外,法系车亦有小幅下滑,其他车系:德系车、日系车、美系车以及韩系车,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据中汽协统计,11月汽车企业出口环比有所回升,同比增长超过50%。前11月汽车出口比上年同期增加27.49万辆,对同期国产汽车增长贡献度达65.43%,比前10个月增长11个百分点。

  此外,根据海关统计口径,2011年前10月中国累计进口汽车82万辆,同比增长27%。尽管,在主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背景下,2011年前三季度GDP增长率分别达到9.7%、9.5%、9.1%,GDP走势逐季下降,所以市场存在四季度GDP增速破9%的预期。而经济回落,直接影响着进口车市场。但进口车2011年破百万辆的目标不难实现。

  企业篇

  截止至2011年11月份,销量排名前十的自主品牌狭义乘用车企业,销量目标的完成情况大部分都不理想。在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四家企业同比下降,里面就包括排在一、二名的奇瑞与比亚迪。除此之外,仅有两家企业(长城、东风)保持较高增长,余下企业则增长平平。(在自主品牌狭义乘用车企业销量排名中的部分)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在2011年上海车展期间,关于“放弃追求市场规模和销量排名,希望品牌得到升华”的表态,似乎为其在乘用车方面2011年前11个月的销量同比下滑找到了理由。由于自主品牌狭义乘用车整体增长羸弱,奇瑞仍占据自主乘用车的销量榜首。但在全部乘用车企业的销量排名中,排位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从具体销量上看,占奇瑞1/3左右份额的小型车出现了一定下降,但其SUV车型瑞虎较2010年同期却有大幅上升,这也是奇瑞销量未出现大幅下降的一个因素。此外,其欲提升品牌形象的车型--早前上市的瑞麒G5及新上市的G6,销量均未放开,以至此方面的“品牌升华”尚需时日。

  比亚迪销量的急剧下降,可谓是为业界诟病提供了证据与口实。在销量排名前十的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中,其下降幅度超过15%。明星车型比亚迪F3,曾为轿车品牌的销量冠军,而今已是风光不再。2011年前11个月,比亚迪F3的销量还未排入轿车销量排名的前十。这也是比亚迪销量出现大幅下降的一个失分点。不过唯一值得庆幸的是SUV市场依旧火热,比亚迪新上市的SUV车型S6借助这一趋势,在11月份终于突破万辆,减弱了其下降幅度。

  排在第三名(自主品牌狭义乘用车销量排名,下同)的吉利销量同比虽有增长,但2011年前11个月其累计销量仅实现38.75万辆,同比增长5%,只及其全年销量目标48万辆的80%左右,该目标的完成基本无望。从具体销量看,吉利旗下小型车的销量较上年同期有小幅下降,而其着重打造的帝豪品牌,销量则稳中有升。

  一汽的销量数据包括天津一汽夏利、一汽轿车自主部分以及一汽吉林的MPV车型,其中,一汽森雅经过2010年的高增长后,2011年销量开始缩水。此外一汽轿车的日子也并不好过,2011年前11个月的销量也出现下滑。二者合力拖了一汽的后腿后,令天津一汽的销量增长也显得微不足道。

  在自主乘用车前五名的企业中,仅长城汽车增长情况较好,而且其也最有希望完成年初制订的全年50万辆的目标(包含其商用车部分)。与其他企业一样,长城的小型车销量同样出现了下滑,而且下降幅度较大,在40%左右。但其紧凑型车的发力,弥补了小型车的不足,并成为其轿车的销量中坚。以SUV车型著称的长城,依旧对SUV市场倾注心血,哈弗H6(在第六届“爱我中国车”年度车型评选活动中,获年度SUV大奖)的上市,帮助哈弗系列在2011年11月份的销量突破两万辆,远超东风本田CR-V,且在前11月的累计销量上同对手进一步缩小差距。

  长安的销量数据是指重庆长安的狭义乘用车部分,虽然前11月份的销量数据同比有所增长,但其在整个长安乘用车中的比例仍然较低。另外,江淮乘用车部分前11个月虽有10%左右的增长,但2011年注定其将与30万辆(原2010年预计目标)的目标再次失之交臂。目前,其主销车型依然集中在瑞风与和悦身上。产品线的匮乏也是其销量难以大开的重要原因。

  根据东风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发展规划,其设定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东风品牌的自主乘用车,即“2+2”(第一个“2”代表东风乘用车和东风小康;第二个“2”代表郑州日产和东风柳州);第二个层次是与裕隆合作的东风裕隆大中华品牌;第三个层次是合资自主品牌。此次数据即包括前两个层次,但不含东风小康(微客)。

  2011年前11个月,东风在自主品牌狭义乘用车销量排名前十企业中,增速最高,达到了54%。其中贡献率最高的是东风的MPV车型,而风头正盛的东风柳汽显然又是其中的“大头”,2011年前11个月,该企业累计同比增长超过100%。

  此前不久,东风名为“乾”D300的自主品牌中期事业计划正式发布,其雄心壮志可见一斑。但以目前的销量水平,东风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2011年1月~11月自主品牌乘用车企销量图中,东风仅售15万辆。

  海马的销量包括一汽海马与海马郑州两部分,在狭义乘用车整体增长低迷的情况下,实现12%的增长已属不易。福美来仍是海马的销量主力,2010年年初上市的海马骑士,2011年销量同比虽然增幅较高,但是单月销量基数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上汽的品牌定位出发,即使名爵、荣威出现微弱的销量下滑,也是无关大碍。但从“2009年9万辆,2010年完成18万辆”、“2010年16万辆,2011年实现23万辆”这样目标的制订,我们也可以窥见上汽有对销量的渴望。然而定位颇高的上汽自主品牌产品,注定要“甘于”在销量上沉寂一段时日。

  文=本刊记者 孙宗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