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改革 证券业或将“狼性”崛起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 关键字:金融改革,狼性文化,中信证券
  • 发布时间:2012-04-23 13:46

  改革、创新,是金融业发展中老生常谈的话题。在中国券商业踏入第三个十年的发展时期,管理层倡导创新的思想在近期上升到更高的战略意义上来。从中央领导的讲话,到郭树清主席雷厉风行的新政,无一不显示了行业处在一个深刻的变革窗口期。

  与此同时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国信证券总裁胡继之及西南证券董事长翁振杰三位券商业老人,均从不同的角度,鲜见得在公开场合谈到券商业未来改革及发展的方向。这也被不少券商业内人士看成是监管层松绑投行业务,改革中国投行业的决心。

  缺失的“狼性”

  狼性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样态,在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金融业中体现得分外明显。纵观中国金融机构的狼性发展,以截至2011年的数据为准,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达113万亿,保险业总资产规模达6万亿,即便以往是金融业的小板块信托业,近年来风生水起,总资产也达到了4.5万亿。总资产大幅上升,从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客户资产管理需求的扩大。

  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理应也一同分享到中国居民财富的增长,然而,总资产规模1.6万亿的数据,显得颇为尴尬。有券商业内人士感慨,中国证券行业的问题是监管过严,创新不足。现状是109家券商的总资产不及高盛的1/3,全行业净利润与摩根士丹利相当。而国际投行在金融危机前的财务杠杆达到了30倍,目前也有13倍,而在中国全行业平均只有1.3倍。

  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认为,某种程度上说,我国投行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狼性”不足,业务范围没有随经济的发展、客户需求的增加而扩大,丧失了投行的本原属性。

  “狼性”的缺失与国际上对投行的定义大不相符。

  风险资本准备金比例降低

  2004年是一轮券商洗牌年,出于限制券商的买方业务,加强各大业务之间的防火墙,证监会建立了颇为严格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全行业也进入到综合治理阶段。

  王东明指出,当前我国的证券公司使用净资产经营,扩大投入只能动用资本金,没有负债没有贷款,和“小卖部”的操作模式类似。2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但是证券公司的业务则被严格限定在经纪、承销、自营、资产管理四张牌照范围内,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许多业务让与银行、信托等机构。按照他的说法,中国券商的净资本管理极大得束缚了券商业务的开展。

  证监会在4月13日宣布修改证券公司的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标准,适当降低证券公司部分业务风险资本准备的计算比例,放大业务空间,鼓励行业创新发展。

  根据修改细则,自营权益类证券、固定收益类证券的风险资本准备基准计算比例从20%、10%降低到15%、8%;专项、集合、限额特定、定向资产管理业务风险资本准备金计算比例从8%、5%、5%、5%降低到4%、3%、2%、2%;以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为基础的风险资本准备基准计算比例从3%降低到2%;证券营业部的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比例从每家500万降低到300万元。同时,连续3年为A类的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比例从0.6倍降低到基准比例的0.4倍。根据之前的大致估算,此次调低标准将释放400亿的资本金。

  当然,相对于整个社会的膨胀财富,400亿的资本金,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但是这对于我国当前证券公司的经营模式是一个重大利好。而且也只是监管层放松资本管制的第一步。各个公司开展业务的规模水平的扩大,也将扩充券商对产品开发的研发力度。

  服务实体经济大有可为

  金融中介机构本应是作为服务实体经济而存在的一个重要桥梁,券商作为一个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平台,大力服务实体经济。然而监管层的管制极大得制约了金融产品的生产,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

  王东明举了更为详细的例子来证明券商服务实体经济的不可或缺性,他以近年来颇受管理层关注的小微企业发展为例,指出微型企业由于规模小,往往达不到“嫌贫爱富”的银行授信条件。但是券商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行业,而且这类公司中也不乏现金流较好的资产,那么券商可以通过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设立一个SPV,将这部分优质资产打包进行证券化,卖给其他人获得融资,即资产证券化将帮助这类小微企业的发展。

  另外诸如高收益债等近期频繁被提到将要启动的消息,同样是券商服务小微企业的可行渠道。

  相比起银行及其他类银行金融机构,券商作为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纽带,业务拓展的空间和创新能力,将更为广阔。

  本刊记者 于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