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千金难买龙低头”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A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4-23 14:04
我是坚定“死多”,特别是当A股处于2400点之下的时候。坚定看多观点的论据,来自一系列“前瞻”指标———流动性监测(定量)、预期趋势分析(定性)、技术分析(定量)……或许很多人都会从这些角度去论证,而得出与我截然不同的观点,这并不奇怪。否则,股市分析就太容易了,完全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我个人的很多分析方法或与众不同。正如我一贯所强调“一个观点,无法论证其未来一定正确,能证明的只有过去”。翻看历史,我的方法一直走在正确路上。所以,对于所坚持的多头观点,我充满信心,相信会迎来“再一次正确”。
今天我将梳理一下各个层面的分析结论。相关章节的系统论证已经在过往研究中做过了,今日不再详细解读。之所以在当前时点再作重申,目的有二:一、当前市场多空分歧较大,难有“一锤定音”之声;二、市场趋势运行到“一战定江山”阶段,需要有前瞻性指引。这是今天再次发文重申“千金难买龙低头”的最终用意。
下面我将从大家最熟悉的技术面开始讲起。
三个季度的下跌周期已经结束
技术分析,不是用来预测未来,而是用来观察趋势,对比历史。
首先,自2011年4月15日开始的下跌趋势有没有结束?技术分析可以很容易告诉我们,下跌周期在2011年最后一周划上了句号。
图1是上证指数的周线形态,A点指向2011年4月15日(当周)、B点指向2011年12月30日(当周)、C点指向2012年2月10日(当周)。一目了然的是,长达3个季度的下跌周期在2012年初被确认结束,下降轨道的上轨被突破。此后发生在3月份的快速下跌,看上去只是“一次突破后的确认”。
如果说,当经历这一段行情的时候,关于趋势走向还存在分歧的话,当下,两条线就已经能够说明很多“共识”。用更加直白的话来说,为期三个季度的下跌周期已经结束了,现在处于“另外”一个周期循环内———这是市场用价格趋势告诉我们的“真相”。
去年底曾指出,998点前的“最后一浪”运行时间共计15个月,1664点前的“最后一浪”运行时间共计12个月,而眼下这一轮下跌浪已经运行了14个月。按照波浪理论,毫无疑问这一定是中期低点出现前的“最后一浪”。
从概率上来推算,2011年12月份-2012年1月份将是“极限低点”出现的时间区间。当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一波中长期上涨将在我们眼前显现。
二季度行情会怎么走?
这里提供一个视角,而不是预测。技术分析的另外一个功能是“对比历史”,下面我们将为市场趋势进行“背推”。
在很多技术人士眼中,这两段历史走势有太多不同之处。不过,在我看来,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参照意义。为什么会有分歧?举个例子,5与9之间相差什么?大多数人会告诉你,5+4=9,的确这算正确答案。不过,也可以是“1”(用火柴棒去玩玩就知道了为什么是“1”)。
作为这两段历史的见证人,我很清楚记忆着,它们每一次转折、横盘、向上时的背景,如同很多技术人士都会牢记一些固定形式的K线组合。价格趋势与情绪趋势永远是匹配的,或许与经济数据背离,或许与消息面导向背离,但价格与情绪之间不会背离。
因此,二季度行情的技术走势轨迹,或按照2009年2月走势来“复制”———如果足够幸运在二季度末迎来“刺激政策”,那么就经典复制了2009年3月(如图2)。为什么可能“复制”呢?1、悲观预期周期一致,都经历了一段可以载入历史史册的下跌周期。2、基本面预期一致,关于经济趋势的预期都已“麻木”。3、政策预期周期一致,要么不出,要出一定是“好政策”。这些预期导向会影响价格趋势的变化,甚至于可以“微观”到任何一个波折。而基于群体行为的相似性,所有的底部构筑过程都伴随着相似的情绪反应。
无论能否理解我的上述表达,牢记一条提示就可以了:二季度行情的技术走势轨迹,存在大概率将复制2009年2月走势。简单来说,向上,横盘,再向上,直至情绪乐观到爆棚。
政策向上、经济向下跟政策走
当前市场多空分歧很严重。
持看空观点一方认为,全球经济毫无起色,中国经济更是陷入“硬着陆”与“软着陆”的模糊地带。从宏观数据以及中观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或只存在小周期“维稳”,而看不到逆转迹象。这很大程度决定了A股价值中枢下移,下降轨道仍然有效。因此,目前阶段,价格趋势只存在“反弹”而谈不上“反转”,甚至于经济一旦“脱轨”,则A股存在灭顶之灾。
持看多观点一方认为,全球经济从金融危机过度到主权债务危机,这只是表象。骨子里决定股市趋势的要素还是流动性危机。只要量化宽松不止,股市价格中枢就存在辗转向上的动力。A股虽然迫于国内货币政策收缩,价格表现逊于其他市场,不过,一旦货币当局基于通胀压力减退,经济衰退压力上升,自然不断减轻收缩力度。而中国存量货币惊人,只是预期导向不利股市,一旦政策风头转向,股市存在报复性修缮估值的可能性。
我无法囊括概述市场上的各种多空观点,这里只是略作表述,相信能够“代表”大部分看法———虽不尽然。从各自立场来看,他们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不过,宏观这东西,定性这东西,难于把握之处在“当下”。
倘若我们划定个时间范围来“较真”,会发现他们的观点之间没有多少存在分歧。难就难在,有多少观点可以给出准确的时间范围。对于股市趋势判断而言,这很重要。
换个视角,我划出两条预期趋势来把问题“讲简单”———趋势一:政策导向趋势,利于股市的政策频出,不利股市的政策少;趋势二:经济数据趋势,不利于股市的数据频出,利于股市的数据少。这意味着什么?
在此前《伏击“突发政策刺激”》一文中,我告诉大家一条“游戏规则”(市场特征):紧紧跟着政策走,有人气的地方才有机会。一旦政策预期超预期兑现(刺激政策出台),则意味着幸运踩到行情“启动点”。
在当前市场中,仍然抱着宏观数据做策略,那么很难与市场节奏“合拍”。只有抓住政策预期,才能把握住阶段性热点与跑赢市场的相对机会。既然明知“政策导向”与“宏观数据”两条趋势逆向而行,而市场预期明显倒下“政策导向”,那么制订策略又为何要“逆市场”而行之?只有牢牢把握行情的阶段性特征,了解游戏规则,才能分享到阶段性收益。否则,难免落入“刻舟求剑、纸上谈兵”的陷阱。
目前的政策预期包括:1、预期6月-7月间出台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的政策组合;2、外汇占款、CPI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排除存准率、利率各出现一次下调;3、最具有想象力的政策组合莫过于“万亿规模减税、基建投资超预期、金融创新改革”。
在策略布局上,1、优选布局兼具“周期性、低估值、流动性”特征的行业,比如房地产、券商;2、政策预期升温所形成的阶段波动可达20%左右;3、万一预期兑现(刺激政策出台),则意味着幸运踩到行情“启动点”,中期持有。
最终无论是否有刺激政策出台,市场预期都将向着政策预期形成的方向挺进,价格趋势也将向着策略布局的方向挺进。政策猜想的结果并不重要,而我们的相对收益是在趋势过程中实现的,与政策猜想的结果无关。这是必须搞清楚的一点———这不关乎“讲道理”,关乎真金白银。
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