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我们不做图书

  京东掌舵人刘强东的言语豪放是相当有名的,在微博上数度引发大范围的关注,也曾一度由于一条疑似要并购凡客的微博之后,将其微博关闭。不过近日,刘氏又重启微博,第一个口水仗就和当当李国庆展开。而两年前的在线图书市场,刘氏就和当当有过一番纠缠。

  图书其实是一个利很薄的行业,特别是中国图书阅读率不高的情况下。京东怎么会对图书行业发生了兴趣呢?

  一个比较表层的原因在于图书是一种制式产品,而且十余年下来,中国线上消费早已习惯了“图书”这个品类,不存在“引导市场”的需要。但我还是想进一步深挖一下两年前这场商战的背后。我的看法是,京东在用一个“轻劫”与当当的“重劫”进行较量,这个谋划是比较高明的。

  轻劫重劫,是围棋中的术语。占据轻劫的一方,即便输了这一步棋,影响也很轻微。但如果是重劫一方,输了这一步便几乎就是满盘皆输。为了避免这个命运,重劫方通常不得不牺牲另外一个部分的较大利益。而图书,对于京东而言,就是轻劫,当当便是重劫。

  当当于2010年12月正式上市。彼时,当当收入中85%来自于图书销售。一份来自清科的研究报告表明,中国的B2C市场上,占据首位的是京东(16.5%),第二是卓越(9.4%),老三才是当当(8.5%)。虽然在图书市场上,当当比卓越多卖了5亿人民币的书,但在总体收入上,当当还是次于卓越。在毛利率不高市场有限的图书上,当当即便是老大,根子还是比较弱的。

  既然在图书市场上已经占据了首位且高于50%的份额,当当想要获得增长就必须放眼其它品类,比如“百货”。当当上市之日,公告书里也没有避讳这一点。这足以引起其它商家的戒心。

  京东就是其中之一,并开始搅局。京东不是一个上市公司,来自投资者的压力并非是公开市场上的。当当一度是线下书店的价格屠夫,京东便打算做一次当当的价格屠夫,让当当不得不放慢在百货市场上的脚步——因为,一个在公开市场上的公司,是很难承受巨大亏损的。

  京东敢于和当当打价格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看来——就是当当的应付账款这块比例实在很大。2007-2009年当当应付账款分别为1亿、1.4亿、2.45亿,上市之时,2010年前三个季度已经到了4.94亿。是当当信用太好,它的供货商完全不介意它霸占这块现金吗?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而是当当对图书市场事实上形成了垄断,各大出版社不得不仰它鼻息而已。

  中国图书市场上,虽然存在两个主要竞争者(当当和卓越),间或也有一些价格战,但毕竟对于两家而言,图书都是主要收入贡献,即便展开价格战也有限——这里的价格战,不仅是面向最终消费者的,也有面向上游出版社的。京东杀入,基本上就是一个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用“肆无忌惮”四个字来形容也不算过分。

  京东的轻劫方略有效么?

  某种程度上是有效的,当当上市之后,除了2011年1季度有一个象征性的每股收益1分以外,接下来的三个季度都是亏损的,且数额逐步放大,当当百货之路走得并不轻松。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似乎成效也不大:当当的应付账款数额继续上升,2011年已达到近15亿的规模(大幅增加应该有百货投入的因素,但图书这块推测也不会下降多少)。无怪乎在4月中旬,刘强东和李国庆又在微博上隔空对骂,细心的人会发现,焦点还是在“应付货款”上。

  人物:刘强东

  时间:2010年2月

  大话:5年内不会涉足在线图书市场

  结果:同年11月,京东商城图书频道启动,并与当当大打价格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