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的命运

  看《海角七号》,你可能会为那封寄托了深情却找不到收件人辗转了数十年的信件感动,但现实生活中,若自己寄出的书信杳无音讯,大概只会感觉愤怒继而无奈。

  近日央视报道称国内平信邮寄丢失率高达33%,其实这不过是太阳底下的旧事,早十年前就有广州一村民投诉邮局投递人员把信件往地上丢,没有投递到户的情况。

  确实,作为一个从小学转学即开始写信生涯的普通老百姓,从亲身体验出发,得认真地说一句,早10年前寄信若地址不详,还曾收回到退回来的信,信封上贴着标签“查无此人”。现在给老友写信,收不到也不见得会退回寄信人,直接默认“死亡”了。

  根据《邮政普遍服务标准》规定,平信最长时间15天内送达,而且比例不应低于95%。服务标准摆在这儿,却从没看见过相应的奖惩标准。此外,邮政系统从来没有公布过送达率。即使2007年1月29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与国家邮政局各自挂牌,政企分开至今。央视的数据是记者投递100封平信的一个调查。

  邮寄平信没有回执等证据,2009年修订后的邮政法第46条明确规定,“邮政企业对平常邮件的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但邮政企业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平常邮件损失的除外。”这相当于一份邮政系统的“免责声明”。

  邮政是国家管理或直接经营寄递各类邮件(信件或物品)的通讯部门,是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专营由来已久,但邮政又必须走市场化之路。根据公开资料,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注册资金为800亿元,为国务院授权投资机构,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义务。于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为了盈利而奋斗取代了为保障普遍服务而奋斗的宗旨。

  为了盈利,邮政硬生生地把专业机构变成了杂货铺。现在邮政任务指标多,口号多,在“邮政服务三农、服务社区”的口号下,卖农资、酒水、月饼;改制后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收入递增,2010年总收入达1901亿元,十一五期间,邮政业务、速递物流、金融业务收入平均增幅分别为13.1%、19.2%、21.9%。

  去年公布的邮政业“十二五”规划,“快递”成为关键词——快件延误率、损毁率、丢失率及至社会用户总体满意度都有具体提升目标。而对于平信,几无提及。

  平信业务没有利润可言。一封20克的平信本埠寄出只需0.8元,外埠1.2元,相较下挂号信3-4元、EMS16-22元。也许E-mail对于传统平邮书信业务的冲击甚至淘汰在所难免,但从一封没有被送达的信的命运,能看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傲慢,不仅仅源于其国有属性,更由于服务精神上的欠缺。

  文/ 李银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