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五周年 谁在海啸中沉沦?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金融危机,中美股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11-12 10:09
当业界已经在讨论“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危机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在更为严谨的意义上,2008年实际上是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年份,但金融危机的发端则要从2007年末开始。掐指一算,从美国华尔街开始蔓延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整整五周年。
金融危机五周年,谁在海啸中沉沦?这个问题的提出,从下面的几张K线图开始:
三张图的时间跨度均为2007年2月至2012年10月,倘若不看三张图所代表的市场,仅从直观上来判断,哪张图是这场“金融危机”或曰“金融海啸”的最佳注解?恐怕大多数人会选择图三,因为图一和图二在经过一轮下跌后,又迅速的恢复甚至超过了前期的高点,唯有图三从最高点下落后疲弱不振。
但戏谑的是,图一和图二分别为金融危机发源地美国的道琼斯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图三为上证指数。
股市暴跌,是金融危机发生的标志之一。而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可以从危机结束后股市和投资者信心是否恢复进行观察。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一定要作出“美股受金融危机打击甚深,A股受金融危机打击不大”的结论,似有掩耳盗铃之嫌。
中美股市五年间表现差异巨大
将图一到图三进行对比可以看出,道琼斯指数五年间的高点在2007年10月创出,为14198点,至2012年10月末为13096点,较最高点下跌7.76%,基本恢复到危机发生前的高位。而纳斯达克指数在2007年10月末为2859点的阶段性高点,至2012年10月末达到2970点,超越危机发生前的高位。
而上证指数达到6124点的历史性高点同样是在2007年10月,但到2012年10月末,仅为2068点,较危机发生前的高位下跌66.23%。
中美股市五年间的表现差异几乎可以用“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来形容。由于两个市场几乎都是在2007年10月达到金融危机前的高位,并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蔓延、深化过程中出现暴跌,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造成五年之后的结果差异巨大?
事实上,上证指数在从2007年10月的高点下落后,到2008年10月即到达1664点的低点,此后开始走出恢复上涨行情。而道琼斯指数则是到了2009年3月才跌至6470点的低点,并于此后恢复上涨。由于A股先于美股出现反弹,在2008年末证券业界亦有诸多欢呼声,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率先走出危机。
但在2009年中期过后,A股与美股的差距逐渐拉大,道琼斯指数保持了稳步上行,而A股则是逐级向下,甚至于在2012年9月跌破2000点的整数关口。
言之,A股与美股的在五年间的表现差异巨大,并非是从危机发生前就产生,而恰恰是在2008年金融海啸逐渐平息,并进入危机后的恢复期时,才逐渐拉大和形成。以至于到了金融危机五周年后进行回顾时,出现了“美股基本恢复危机前高点,A股比危机前高点跌去2/3”的强烈反差。
A股的沉沦:多因素压制
关注的焦点进一步缩小到2009年中期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在这三年多的时间内,有哪些因素压制了A股的上行?
从宏观经济的层面,观察GDP增速以及进出口的相关数据,显然都难以找到A股难于上行的理由。而在资本市场内部,以及分行业进行观察,我们则可以发现诸多的压制因素。
一二级市场失衡:自2009年7月以桂林三金(002275)为标志恢复新股发行,但IPO审批制与新股发行的市场化却造成了一二级市场利益机制的失衡。新股“三高”问题突出并长期存在,融资端获得了大量的超募资金,但二级市场则承受新股高价发行之后的“价值回归”之苦。
政策刺激后遗症:自2008年11月开始,以基建为代表的政策性刺激板块大幅反弹,此后则有新能源等板块陆续跟进,但在政策刺激时被爆炒的行业,在政策刺激难以长期延续的背景下,则会再度大幅回落,上涨不具备持续性。
减持压力难抵挡:在2009年后,二级市场承受的减持压力来自于多个方面,包括股改带来的大小非减持压力、增发解禁带来的减持压力、IPO大小限减持带来的压力。多重减持压力使得二级市场难以承受。
危机前上涨过高:尽管造成中美股市表现巨大差异的原因更多来自于2009年中期之后A股市场本身的内生性矛盾,但金融危机之前的两年(2006年和2007年)A股市场过快的上涨亦是此后A股难以恢复或接近前期高点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