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优质就活了!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流量,电商,1号店
  • 发布时间:2013-02-28 14:57

  知道什么叫“低质量”流量吗?1号店从众多流量中,剥离出了一种不仅不能提高转换率,且对利润和价值的贡献为零,甚至是负的流量,然后,果断地将它们滤掉。

  在电子商务领域创业这些年来,不断在实践和摸索中学习,从自己犯错、纠错,以及观察和研究其他电商成与败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感悟和体会。最近,与不少在电商新创业或正准备创业的朋友交流时,发现大家在创业时仍存在许多误区,为此,我想结合自己的经验,帮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

  流量中存在低效能因子

  有流量是否就一定带来销售?不错,电商有句名言叫“流量为王(Traffic is the King)”,流量是电商的基础,但千万不要忽视流量中还存在质量的重要性。

  按照“销售额=流量×转换率×客单价”这一公式,流量只是形成销售额的一个因素,而转换率是,顾客到网站最后下单完成购买的比例;客单价是,顾客从该网站一次购物的平均消费。低质量的流量转换率低,且即使顾客下单,也只是领取赠品或只购买深度折扣的商品,对利润和价值的贡献为零,甚至是负的,这种流量应该果断地过滤掉,不要让其占用服务器、物流和客服资源。

  在获取有质量的流量上,我们的做法是将各个不同渠道来的流量进行细化管理,制定不同的流量策略和转换率目标值,详细分析各渠道来的流量特征,并用不同的营销方法来应对。比如说:门户、游戏、视频网站,大多用来做品牌宣传;从返利类的网站联盟来的流量,则用促销信息促成购买,并加以一定的控制,以降低对其的依赖;由搜索引擎或导航网站来的流量,则用精准的搜索内容、关联推荐、丰富的品类中心内容,促使其转换;对于社交网站,我们用热门话题和相关联的口碑营销,来进行传播。

  线上营销比线下更动态

  有人认为,线上线下都是零售,只是渠道不同,只要商品好,哪里都好卖。我认为,这一观点,轻视了两者的巨大差别。

  线下和线上的零售各有优劣势,若不能扬长避短,则一事无成。线下零售具有实体商品体验性,商品立即可得性,通过场景刺激临时冲动性购买,店员近距离服务等特征。线上零售具有无店面虚拟购物,拥有大量顾客信息精准营销,口碑营销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不受地域、时间和货架空间的限制等特征。

  以营销为例。线下零售多数依赖海报和平面广告来推广,利用店铺场所的环境及声、光、味等效果刺激购买,也有通过销售人员与顾客面对面交流来推介商品。而电商通过SEO/SEM、EDM、网盟、门户网站广告、SNS合作来获取流量;同时拥有大量的顾客搜索、收藏、购买、关联商品的数据和信息,可进行精准营销,并用landing page、链接、用户评论、打分系统等方式为顾客提供知识性、经验性、权威性的推荐。

  我们曾经尝试过借用线下发放目录和海报的方法来推广,但效果奇差。分析后发现:首先,由于需要先让顾客上网,多一个环节导致顾客流失和转换率低;再则,顾客多数仅通过电话购买海报和目录上展示的数百个商品,不会上网去浏览我们在线的数万个商品,导致价值贡献低。加上海报和目录上商品的库存和价格,不能进行实时调整,而无法适应电商的动态运营。

  顾客体验引发管理变革

  把配送和售后客服做好,就一定能把顾客体验做好吗?

  我们首先需要知道顾客体验是什么,它不但包括送货的及时性,售后服务的优劣,还包括商品的丰富度、销售价格、系统和用户界面的简单方便易用等等的综合系统。顾客体验的改善是一个从一点一滴做起的长期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

  1号店从上线的第一周,就开始每一天由客服经理发出一个日报(Daily Report),内容是顾客通过各个渠道(电话、邮件、论坛、网上调研等)给我们的反馈,这份日报将这些反馈意见系统化地归纳分类,指定责任人和解决时间。我们每周都要把这个问题清单给清掉。这种繁琐的事情做几天几周不难,可一年365天每天坚持却是不容易的。

  我们将每个部门的KPI都和顾客体验关联起来,比如说,我们产品部和顾客体验相关的KPI有商品丰富度、缺货率、动销率等;配送部有送货及时率、配送成功率、错货少货破损率等;客服部有一次问题解决率、24小时问题解决率、顾客满意度等。通过这些KPI,我们让每一个岗位员工都明确他们的工作是如何影响到顾客体验的。最后,我们把第三方机构每周通过问卷调查所得到的顾客满意度指标,和我们所有员工的奖金、薪资和提升挂钩,让顾客体验的改善成为每个员工的必须关注点。每周,我们用Pareto分析将影响顾客体验的主要问题找出来并形成项目去逐一解决。通过这一系列举动,我们才将顾客体验持续提升。

  规模化不可能摊薄成本

  电商是一个规模游戏。由于电商早期需要在人才、IT技术及硬件和物流设施上有可观的投入,需要一定的规模才能摊薄成本,从而容易形成一个误区,认为有了规模,成本自然会降下去。不错,有了规模就有了谈判砝码,增加的量可以帮助降低采购、物流以及营销成本。但容易忽略的是对商务模式的可扩性(scalability)的重视。当一个商务模式不可扩时,规模越大,反而成本越高,或者,成本的降低远远达不到预期。比如说,有网友提议在小区里通过物业和保安建提货点,管提货点的兼职人员也可以做小区推广和区内送货。这种模式完全不可行,因为,它增加了一个中间层和其相应的时间和成本,如何招聘和管理这么多小区的兼职人员将是一场噩梦。

  ■文/于刚 1号店联合创始人、董事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