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未来一段内,地球上将近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到2050年,将近有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并且到2050年,将出现更多巨无霸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居住人口超过千万。当前,世界上的这些巨无霸城市不过20多个,届时将超过30多个。
随着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的“智能化”越发彰显出重要作用,某种程度可以看作是城市的智能神经。IBM软件行业解决方案营销部副总裁Maria B. Winans的工作主要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智慧城市的建设,最近专程访华,了解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以及相应策略。
本报专访了Maria,请她从全球范围内看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
《计算机世界》(下简称CCW):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经提了很多年,不同国家和地区,甚至是不同的厂商都有自己的提法。不管这个称呼怎么变化,您能用最简洁的话,概括什么是“智慧城市”?
Maria:智慧城市的本质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在城市中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这个角度说,智慧城市是一种理念,而非是解决方案。比如说,城市中有不同的系统,如何让这些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不同的服务,这是智慧城市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城市的领导者如何针对不同服务进行创新,从而让服务满足居民的需求,甚至是超出居民对需求的预期。总结看,智慧城市的概念有三个任务:1.对城市的规划、管理(包括公共安全),这是政府机构的首要任务;2是基础设施层面的建设,包括水、能源、电力、环境、人力资源;3是社保项目,包括人力资源和教育方面的项目。
CCW:从以上三个方面看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分阶段性的,也是一个全局性的建设。那么,以您的观察看,一个城市的切入点在哪里?
Maria:各个城市的定位不一样,切入点也不一样,具体要看城市的需求。以巴西里约热内卢这样的城市为例,城市管理者如果把城市定位为旅游景区的话,必然会从这个方面规划和建设;假如定位成不断举办各类大型赛事的城市,首先解决的是公众安全问题,也就是说,需要建立一套应急响应管理系统,从而针对犯罪行为、自然灾害或者恐怖袭击等一系列事件有足够的预防措施。有了这么一套系统之后,城市的管理者必定会寻找其他的配套系统发展城市,如整合城市的物流、交通等,从而提升城市的管理效率。
所以,不同的城市的定位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规划图,核心在于如何实现政府不同职能部门的相互协调。
CCW: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乡镇变成了城市。是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必须建设“智慧城市”,或者说,什么样的城市在什么时期适合建设智慧城市?
Maria:我们在帮助城市建设的时候,首先关注城市的几个领域,我们称之为城市活力,包括商业、市民服务等,看从哪个角度可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现在看,不少城市面临一些相同的困难,如交通堵塞、下水管道老化、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我们在这些问题中梳理出一些共同的解决方案,然后为城市的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一同商量从哪个角度建设。
一般来说,这些建设都会从城市分析入手,最终怎么建设,还要取决于城市的管理者的思维,以及对城市的定位。
CCW:对于中国的城镇化带来的“智慧城市”的机会怎么看?
Maria:对于我们而言,在中国做智慧城市不会严格区别大城市和小城市,解决方法是相同的。现实看,机会其实更多集中在二三线城市。这些城市在初期做项目时,投资较少。但随着智慧城市项目的推进,这些小城市的投资将会转移到更多的领域,带动这些领域互联互通。所以,对于我们而言,更希望针对二三级城市的需求,推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总结,从智慧城市的建设看,城市化有四个全球性的趋势:1.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2.城市的基础设施逐渐老化;3.威胁不断增加,包括自然灾害和恐怖主义;4.预算不断减少,政府希望用更少资金做更多的事情。这四点中,城镇化是最核心的。
本报记者 吴玉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