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再袭龙门山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雅安,地震,龙门山
  • 发布时间:2013-05-21 10:33

  2013年4月20日晨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上坝路上,人还不是很多,早起的市民正在晨练。突然间地动山摇,一名50多岁的男子穿着红内裤翻身从楼上跳下,啪地一声重重摔在路中间,再也爬不起来。

  “又地震了!”人们惊呼。街上很快挤满了匆忙跑出来的人。

  与此同时,雅安市以北30公里外的山区,烈度整整高一级的震中地带,村民的房屋全面损毁,土木结构的房子,屋顶、外墙垮成一片,即便是2008年之后新修的楼房也出现裂痕,没有人再敢进去。许多人被砸得头破血流,有人当场殒命。水、电全断,电话也打不通了。

  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坝村的村主任乐红虎顿时傻了眼,这阵仗是一年一度的地震演习完全无法模拟的。他骑上摩托车,奔走在余震不断的山里,四处召集青壮年赶紧救人。

  8时30分左右,在距震中直线距离大约100公里的成都市,四川省军区的应急分队已经集合完毕,向雅安进发。参谋长樊亮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一次,他们的反应速度比2008年“5·12”汶川地震时快了很多。

  而在1600多公里外的北京,中国地震局的应急队也在迅速集结,14时30分,他们已经坐在飞往成都的飞机上。

  龙门山断裂带的能量没有释放完

  在飞行途中,应急队成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第九研究室主任刘爱文打开iPad,向年轻队员讲解地图上模拟出的地震烈度及范围。他告诉本刊记者,自汶川地震之后,他们一直都在密切监测进入地质活跃期的龙门山断裂带,这次地震跟汶川地震也有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同一地震带往南段继续开裂的一次释放。此前在北段,已经有过几次释放,但都没有这一次猛烈。

  从地图上模拟的结果看,芦山县内,太平镇—宝盛乡—龙门乡—双石镇的环形区域内,地震烈度可达9度。

  这个烈度是什么概念?刘爱文说:“如果是10度,砖混结构的房子会倒成一片废墟;9度,土木结构的房子会垮塌。汶川地震的震中烈度是11度,都江堰是9度。这次的震中,太平镇一带,大致与汶川地震时的都江堰相当。”

  他告诉本刊记者,这样级别的大地震,余震和次生灾害都会发生。而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国务院提供地震区域灾害风险评估。

  4月20日傍晚6时左右,在前往芦山的成雅高速公路上,横断山研究会会长、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客座研究员杨勇,一边开车一边向本刊记者介绍他近年来对龙门山地震断裂带进行资料搜集和实地考察的情况。汶川地震之后,他一直担心,尤其密切关注着龙门山西南方向从雅安、西昌到荥经一带。

  “这实际上是能量没有释放完,估计与断层性质有关。”他说,“汶川地震那次,断裂发生在映秀以北、龙门山的逆冲断层带上;而到了南段,断层性质不同,不是逆冲断层,而是正断层。正断层具有压性特征,地壳释放的能量会被抑制住一些。汶川地震时芦山县虽然也被定为灾区,但实际上只是波及范围,自身所处的位置并没有开裂。”

  在汶川地震之后,杨勇曾多次发表观点,称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已进入灾害高发期,未来至少10年都会处于活跃状态,不论防灾备灾,还是次生灾害的预防,都应给予高度重视。

  他告诉本刊记者,不幸中的万幸是,这一次的灾区是成都平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芦山是丘陵地貌,再往西就进入峡谷区。这一带河流较多,植被覆盖率高,地质环境比从汶川到北川一带好一些,地形也没有那么陡峭,因此产生次生灾害的风险会比汶川地震小很多。

  烈度估值是否准确

  4月20日至22日,本刊记者深入震中腹地及周边各乡镇村,再往外行至宝兴县灵关镇及天全县老场乡一带,所见情形与杨勇的描述基本相符。山体破坏及房屋倒塌的情状,看起来比汶川地震之后的映秀、北川、汉旺等地好许多。尤其是各乡镇学校的校舍,主教学楼基本都是新建的,外表看来都没有明显变形。

  一些重灾区的村民告诉本刊记者,让他们感到难过的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新修的房子,这一次也受损了。有的房子从外面看只是有些裂缝,但是里面从天花板到墙砖都已变形,再不敢住人。

  他们也同时感到安慰---幸好是新修的房子,所以人比较安全。

  直观看来,即便是震中的灾情也不及汶川地震时都江堰那样惨烈。是不是之前烈度估值不准确呢?

  刘爱文在灾区工作数日后告诉本刊记者,目前他们依然在挨家挨户勘测,还没有推翻之前的烈度评估。他提醒说,因为地形、房屋建筑特征等不同,地震造成的城镇破坏不能简单凭直观判断,必须科学地鉴定和排查。尤其是房屋,更不能掉以轻心。这次他们发现,汶川地震之后,有些房屋实际上已经受损,但由于未排查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基本都是第一时间就准备好了

  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各方对地震的反应速度都快了很多。

  本刊记者遇到武警水电部队和交通部队、军医团队、地方救援队、特警部队以及四川、云南各省军区的救灾人员,他们都说,这一次他们的集结速度和行动速度非常快,基本都是第一时间就准备好了。这是因为汶川地震后大家更重视防灾备灾,地震发生时,有的武警部队甚至正在灾区周边进行地震救援演习,结果立即投入实战。

  当然,这次实战也让人们发现了更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几位成都特警告诉本刊记者,汶川地震之前大家缺乏经验,之后各部门都建立了应急机制,一旦大灾害发生,都有了经验,反应速度很快,但还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大家都往里跑,到了现场却发现没人衔接,军、警、医、救援队、志愿者?没有统一有力的协调指挥,每个单位都是向自己的上级报告,彼此不能即时共享信息。

  基层的防灾备灾体系不完善,也在这次地震中暴露出来。太平镇的几位派出所民警告诉本刊记者,汶川地震后,他们每年都会进行一次地震演练,但是真的发生7级大地震之后,却突然发现一年一度且规模很小的模拟演习,对实战意义有限。而且各个乡镇、村落也缺乏日常的救灾物资储备。一旦停水停电、道路阻断,很快弹尽粮绝。乡镇村民则告诉本刊记者,他们从来没有进行过地震培训或者演练,只是在汶川地震时“实战”过一次。

  怎样和灾难相处

  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报?自汶川地震后,这个问题一直争论得沸沸扬扬。

  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告诉本刊记者,川滇一带,自2012年6月以来,4级以上地震有十几起,许多专业机构都在积极关注,并作出较高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所以这次发生7级地震并不出乎意料。但是,要在短期内实现地震的精确预报,还缺乏手段。

  “更关键的是思路。”范晓说,“不能把防震减灾全部寄托于精确的地震预报。在龙门山断裂带这样的地震多发区,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演练、教育和宣传,应该常态化。”

  他告诉本刊记者,防灾应急演练体系的加强和房屋达标的排查都应是长期工作。“说没钱不是理由,基本设防要求,一般的民房都可以做,关键在于重视程度如何,监管如何。”

  而地震后发生的次生地质灾害,像泥石流、山体滑坡,虽然无法控制,但可以排查,标记隐患点。灾后重建时,对这些点都应建立监测系统。对于人员活动较多的地方,监测和排查应更细致。

  范晓认为,这其实不是龙门山地震带一个区域的事,中国还有很多地质灾害多发区,都应该这样做。

  观察此次芦山地震,从人员伤害和灾区物资匮乏的情形看,范晓认为有些工作依然准备不足。在已知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处于危险期的情况下,区域内的地方政府应该重点加强防灾备灾。汶川地震后,地方政府设立了防灾物资储备点,但覆盖面不够,应在每个乡镇村都设储备点,可借助民间的商店库房,按一定比例存放帐篷等物资,再适当给予补贴,“花不了多少钱。”

  大型项目灾后重新环评如何落实

  芦山地震发生后,龙门山地震带周边的大型工程、项目的状况,再次引发公众关注。尤其是青衣江流域内规划的28级水电站以及周边密集的水库,让一些人忧心。根据长江水利委4月21日发布的通报,地震导致灾区及周边52座小型水库受损,长江防总启动了三级响应。

  本刊记者在灾区的几日中,走访了通报受损的苗溪水库、坝高75米且紧邻芦山县的铜头水库等单位,也看到了不少已处于停工状态的小型引水式电站。管理人员告诉本刊记者,这些水库还没有发现严重的安全隐患。有些水库还在等待专业人员进一步观测和检查。宝兴的一些大理石采石场,以及芦山的小煤矿,已经全部停工,没有发现这些厂矿引发的次生灾害。

  目前看来,次生灾害压力也比汶川地震要小。

  汶川地震后,国家环保部曾经做过一次灾后重建的规划环评,并纳入国务院的灾后重建计划。当时,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曾提出,要对灾区已经批准但尚未开始建设的一些大项目进行灾后重新评估。

  经本刊记者从多位相关部门现任或时任官员处核实,这些工作的落实情况并不完善,差异较大。尤其是在灾后水文、地质、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一些重大项目并未重新经过环保部的评估和审核,导致目前因取水、排污等问题不能达到审批时保证的标准而无法获批试运行。

  不仅如此,近5年来,布局在原地震灾区以及整个龙门山断裂带周边的工业园和项目,总量有增无减。

  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总工程师任景明在汶川地震后参与撰写的多篇报告中提到:“我国建设项目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次生灾害风险高的问题。以石化项目为例,对2006年和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审批的化工类及危险废弃物处置项目进行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在全部27个石化类建设项目中,有12个位于地震带及其周边区域,且这些项目很多位于我国重要的河流水系或重要水源地附近。如果这些区域发生类似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强地震灾害,在对重大建设项目造成破坏的同时,还极可能导致次生环境风险。不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对震区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甚至影响流域下游地区的环境安全。”

  他还提到,水电开发项目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石化和水利水电建设项目面临的强地震带灾害风险在本次汶川地震中均有体现?地震影响水库896座,其中影响较大的187座,出现险情的16座,至少有一座水库溃坝。”

  基于此,他建议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重新思考,重大建设项目应尽可能避开强地震带。

  “那个区域是地震活跃带,而且这两年还非常活跃。”任景明对本刊记者说。在写下上述报告5年后,他的这些建议,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布局上,似乎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伊曼|四川雅安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