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助力地震救援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地震,救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5-21 13:08
网友“meaningless_批话多”在4月20日早上8点08分发布微博称,“我以为我要死了!震中肯定在芦山县!我家房子已垮”,同时上传了房屋受损、居民在屋外聚集的照片。这条微博是来自震区最早的消息。
随后,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4月20日8时02分在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
4月20日上午10点前,上述网友通过微博发布了8条信息报告自己家附近情况,这些微博的文字及图片信息成为雅安地震发生两小时后外界获得的为数不多的信息之一。
2008年汶川地震时,社交媒体在中国尚未兴起,人们更多地依靠电视、广播和门户网站获取信息。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的5年间,基于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救助力量正在快速成长,并成为救灾的新生力量。
2011年日本大地震发生时,在通信网络陷入拥堵时,以微博为代表的SNS、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等都被充分用于寻人救灾。此次芦山地震中,社交媒体成为外界了解地震消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民众和社会团体传递灾情讯息、自发维护救灾秩序和舆论监督救灾工作的途径。
中国留学生写程序整合寻人平台
地震发生后,社交网络信息量激增,网友纷纷通过社交平台及搜索引擎发布、查询信息,传递灾区寻人的需求。新浪微博、百度、腾讯、搜狐、360、搜狗等相继开通寻人专区。
最早开通这种寻人平台的是谷歌公司。从美国大海啸到美国飓风,再到海地大地震以及前不久的波士顿爆炸案,“谷歌寻人”都曾发挥作用。4月20日下午,“谷歌寻人四川地震版”页面上线。
从平台界面来看,以百度为例,是将百度贴吧上特定寻人帖的留言整合到发布平台上,可以选择“我要寻人”或者是“我要报平安”的选项,搜索姓名和电话可以快速搜索到自己所关心的人。
但整个平台上寥寥数百条难辨真伪的寻人信息相互杂糅,加之多家平台各自运营,数据没有协同,很难方便快捷地定位信息,使得寻人效率大大降低。根据百度4月21日的统计,截止到4月21日10点30分,仅确认有6人与亲友取得了联系。
基于寻人平台的现实状况,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两位计算机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利嘉豪和龚渠成,熬了一个通宵,在4月21日写出了一项用来收集和整合目前各个寻人平台数据的程序。
来自广州的利嘉豪是计算器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来自无锡的龚渠成是计算器工程和工程统计数学双专业三年级学生。利嘉豪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并不是想要做一个垄断的寻人平台,只是想让国内互联网大公司意识到平台数据不通这个问题。”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确实因此意识到了平台整合、数据互通的重要性。4月22日,新浪微博宣布开放震灾寻人数据,与百度、搜狗、360等合作方实现打通,这是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首次在灾难救援方面实现数据互通。而百度则上线“百度全网寻人平台”,不仅整合了多家门户网站、微博平台的寻人信息,还整合了谷歌的寻人数据,只要在搜索框里输入“雅安”,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一平台。
整合后的效果也很明显,上线一天时间,百度全网寻人平台已经聚合了各大网站近30000条寻人信息,搜狗则聚合了近15000条信息。截至22日下午3点,仅在百度贴吧寻人平台中,已有57人成功找到失散亲友,总点击量超过2451万人次。腾讯微博寻人平台则累计收集整理有效寻人信息共14700余条,369人被亲友找到。
高分辨率地理信息与手机定位
4月21日中午,四川省发布了地震地理信息发布平台,公众特别是对前往灾区的志愿者可以及时了解灾区地理信息,提前熟悉地理环境。点击该平台网页可查看灾区高分辨率影像、各类地质灾害点、滑坡点、道路阻塞点情况。
这些地理数据全都是地震后获取的最新数据。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第一时间赶制了雅安地震灾区震后无人机航拍影像图,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连夜对20日获取的宝盛、太平、龙门3乡镇低空无人机影像进行解译,并初步判定出宝盛乡、太平镇、龙门乡附近滑坡203处、公路被堵57处。
在放大版的电子地图上,可以清楚查看次生地质灾害点的标记以及堰塞湖的风险提示。地图内容显示为静态,却在不断更新中。4月23日第二版页面上线,平台影像及受灾点、测绘局救灾专题图更新发布。
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也为地震救援带来便利。灾区电话通信瘫痪,使得网络通信在这时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微信成为信息流动的主要媒介,全国首个地震救助微信平台“芦山地震救助”的公众号上线,用户可通过手机将自己的地理位置、救助内容、现场照片等发出。然后,由腾讯公司将该账号收到的求助信息对外发布。截至21日中午12时,近10万人关注“芦山地震救助”,实时发送消息量达15万条。
特别是手机的地理位置定位功能在本次救援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广州网警”官方微博20日发布讯息:“受四川雅安地震灾害被困的朋友,如你手中有带有GPS功能的手机并可上网,可通过微博、微信等应用告诉你的朋友或救援队伍,你的联系方式、大概情况及加载定位信息,让救援人员第一时间通过定位信息寻找你的被困位置实施救援!”
数据平台有待再聚合
芦山地震后的救援工作引发的争议问题之一,就是一些个人、团体前往灾区参与救灾,由于道路狭窄、大量车辆聚集,以及信息不对称,使生命通道阻塞。
国务院办公厅21日下发关于有序做好支援四川芦山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要求非紧急救援人员、志愿者、游客等各界群众在现阶段尽量不要自行前往灾区,以支持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
救灾需要高度整合化的管理,需要整体性的安排和协作。从汶川到芦山,地震后各类信息碎片扑面而来,整合工作未能高效跟进,交通、医疗、御寒、饮食、能源等资源都无法迅速达到最优化配置。灾区救援通道拥堵,中心震区以外很多地方的居民还缺乏帐篷、食物等基本物资,这些物资本身并不稀缺,但苦于供求没有及时对接。微博等平台上发布的众多信息,又让救援人员难以及时确认真实性。
基于定位数据信息的救援目前也存在信息零散的问题。网络上大量传输的附带地理信息的灾区照片,如果能形成有效聚集,将某一区域的多张照片呈现在一个页面中,形成类似街景的场景,其现场感和时效性甚至高于电视新闻报道,将给救灾指挥提供更大的帮助。
另外,如果能够及时提取大量信息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并进行数据分析,也能够为赈灾救援提供更有目标性的帮助。这些待用的社会资源都有待掌握新技术的政府部门和企业机构给予整合。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叶雨岑|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