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云计算之路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宝钢集团,云计算
  • 发布时间:2013-06-27 16:07

  宝钢集团正在进行“二次创业”,随着信息化资产规模的日趋庞大,资产利用率低、系统共享局限、持续改善困难等问题正在逐步显现,为此,宝钢将云计算建设提上了日程。最终,宝之云让宝钢焕然一新。

  在过去几十年,宝钢的信息化建设一直有效支撑了企业的管理和运营。但随着信息化资产规模日趋庞大,资产利用率低、系统共享局限、持续改善困难等问题正在逐步显现。对于提出“二次创业”口号的宝钢来说,信息化建设已经到了必须创新和变革的时候。

  “云”设想

  宝钢之前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是由各子公司、各业务线在不同的阶段建设了大量的专业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的资产属于不同的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共享共用又存在很多障碍,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烟囱式”的系统。

  如何将这些烟囱式的系统整合,并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在这个云计算的时代,宝钢看向了那片高高在上的“浮云”。

  在遍访了业界知名云计算企业,又从各地云计算产业园区进行了一圈交流学习后,宝钢无奈地发现,国外企业云虽然已经有些尝试,但国内企业界还是处于“干打雷,不下雨”的状态,尤其像宝钢这么大的制造型企业,全球范围内都找不到完全匹配的企业云样板可供参考。

  谁来建“云”?

  面对没有案例可借鉴的情况,宝钢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宝钢的企业云究竟由谁来建?

  对于宝钢来说,内部存在着两种解决方案:一是由集团层面集中建设;二是由专业信息化服务供应商集中建设,宝钢租用云计算服务。这两个方案最大的差异点其实就在于信息化资产的归属问题,前者最大的优势是宝钢拥有信息化资产,在云计算转型中尚有退路,但这种方式的劣势也很明显,就是计划经济色彩浓重,无法充分调动信息化服务供应商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提升资源共享与利用率的云计算最佳效果。

  2012年3月31日,宝钢最终决定由宝信软件(宝钢控股上市企业,宝钢核心信息化服务供应商)出资1.6亿元建设企业云,宝钢采用租赁的方式获得相应云服务。

  “云途”难题

  一个月后,宝钢企业云正式建设,但随着云建设的真正落地,一些实际问题也接踵而来。

  首先,宝钢企业云的实施路线成了最大的问题。按理说,最佳的方案应该是由宝信软件全额出资买断宝钢现有信息化资产,在此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后向宝钢提供云计算租赁服务。但最佳往往意味着最没有可操作性,宝钢信息化建设几十年积累下来海量信息化资产,其资产额几乎是天文数字,以宝信软件整个上市公司的市值可能都无法全部吞下,更不用说其中所蕴含的宝钢的大量知识产权,其价值更是难以从财务角度进行测算。

  为此,宝钢企业云在建设过程中,针对新增信息化资产与原有信息化资产两部分分步实施:对于新增信息化资产,将其全部纳入宝钢企业云,由宝信软件统一出资建设并实施资源按需提供;而对于原有的信息化资产,则暂时按照原有方式进行管理,等待日后进行后期改造以及系统升级时,再逐步纳入宝钢企业云。

  其次,宝钢企业云服务费用的定价体系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几乎所有的业界知名云计算企业都在强调云计算降低信息化成本,给出极限的降幅甚至高达80%,但现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信息化资产都是标准化的,一些非标设备往往是为特定客户所服务的,并不能通过资源共享来降低其服务成本;更重要的是,云计算是一种规模化的平台经济模式,服务提供商的营运成本与其营运规模息息相关,在没达到足够规模的建设初期,成本可能会不降反升。

  因此,在云计算平台还未形成规模化效应之前的过渡时期,针对原有信息化项目的云计算收费模式,宝钢采取了较为保守的做法,与传统模式费用相比仅仅有适度的降幅,并没有急迫追求信息成本的降低,而是让宝信软件针对新增信息化项目的需求进行设计,并提出计费方案,作为云计算平台进入成熟期后,服务收费模式的依据。

  运营激变

  2012年9月,由宝信软件出资建设的“宝之云”云计算服务(罗泾)中心正式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这也标志着宝钢的企业云正式落地,并从四个方面为宝钢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1.大幅提高资产效率。“宝之云”大幅提高了宝钢信息化资产利用率和资产效率。在“宝之云”云计算服务中心内,信息化资产利用率提高了3~5倍,仅数据备份时间,就缩短了2到5倍。

  与此同时,云计算模式下的宝钢信息化应用成本也明显下降。从表面上看,貌似下降的成本只是相对于传统信息化建设模式的降幅部分,而实际上,隐性成本的下降更为宝钢所看重。原本一次性的信息化建设初始投入,因为云计算被化整为零,分为几年支出,资金成本压力也大幅下降,对于企业最重要的现金流得到显著改善,这种隐性效益尤其为宝钢各级财务负责人所追捧。

  2.支撑业务的快速发展。宝钢通过直接租用宝信软件的云计算服务,可以快速部署信息系统,以适应新建、收购公司的业务需求。

  宝钢作为大型企业集团,一直采用的是跨地域、多制造单元的一体化运作模式。因为用户多、业务量大,所以要求信息化系统必须能够快速适应业务变化,体现协同效应。

  按照传统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信息化建设要逐步覆盖到各个生产单元,因此宝钢必须在各地分别投资购置信息化资产(这也是“烟囱式”系统产生的原因),不仅要经历冗长的信息化项目审批、建设等时间周期,还无法充分利用已有其他地域的闲置资源。更重要的是,使得信息化建设难以跟上业务发展变化的速度。

  而在云计算模式下,宝钢可以将大量的信息化资产,根据不同的需求而调配,仅新建信息化系统基础环境交付周期就可以提升30倍以上。比如宝钢正在实施的集团标准财务系统,就覆盖了旗下八钢公司以及梅钢公司,通过云计算中心灵活分配计算资源,使得项目实施周期从原先的两年左右缩短至不到一年时间,既满足了宝钢整体战略管控,也实现了标准财务系统整合。

  3.实现移动办公等创新应用。宝钢云计算平台的建立,还可以促进移动应用、物联网应用,通过这些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创新应用,也使得按需使用、自助服务模式的实现成为可能。

  自2012年1月试运行的宝钢统一移动平台,包括移动办公和移动商务两类移动应用。移动办公类应用覆盖了宝钢总部以及宝钢股份、宝钢资源、宝钢金属、宝钢工程、宝钢化工、宝钢发展、华宝投资等7家子公司,包含了公文审批、联络件流转、阅知文件查看拓展到出差审批、时间管理、信息中心应用、移动报表、厂区空气质量检测等应用;移动商务更是实现了现货资源选购、网上议价、订单生成、合同跟踪、物流作业管理、GPS在途跟踪、现金增利理财销售等功能。这些移动应用,不但实现了移动办公,更有利于宝钢低成本策略的实施。

  4.降低系统能耗。云计算模式通过资源集中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能耗,实现绿色计算。

  一方面,云计算中心因为将信息化设备集中于大规模机房,所以可以有效降低机房内的能源消耗。宝钢通过采用冷热通道隔离、飞轮UPS、动态智能冷却等先进节能技术,使得机房能耗利用效率(PUE)达到了2以下。(PUE是衡量机房节能情况的关键指标,为机房消耗的所有能源与IT设备负载使用的能源之比,传统机房一般为3~5)。

  另一方面,因为云计算按需分配的特点,也可以有效降低机房等基础设施的数量。自云计算服务中心建设以来,宝钢上海市内的子公司,纷纷取消了原计划中的机房新建、扩建以及网络和硬件升级扩充等项目。以宝钢工程、宝钢化工两家公司为例,其正在建设的公司经营管理共享系统原计划是要建设相应的机房等基础设施,现在则可以直接租用宝钢云计算服务中心的基础资源和服务。虽然这部分经济效益可能难以预估,但社会效益是确实存在的。

  “云”雏形

  到2012年底,宝钢企业云已初步成型。其效果也颇为显著,宝钢2013年一季度财报已经在4月底发布,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6.28亿元,同比增加33.3%。相对于其他还在亏损的上市钢企,宝钢的业绩十分难得。

  宝钢企业云架构已经初见成效,也部分解决了长久以来资源共享与利用的问题。但宝钢的云计算从总体上来说,只解决了支撑业务发展的问题,还远未起到引领业务发展的作用,尽管宝钢这个钢铁巨人的云计算道路还很长,但其在云计算领域实践的第一步已经迈出,而“宝之云”的经验,也为其他想要进行云计算变革的传统企业提供了样板。

  * 作者系宝钢集团运营改善部总

  附文:

  云计算就是“一把手工程”!

  大型企业上云计算就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是简单一个信息化管理部门就能应对的纯技术工作,还涉及公司规划、投资、财务、流程优化等几乎所有的管理职能口子,因此一把手乃至于整个高管层都必须统一企业进入云计算时代的高度认识。得益于集团高层都是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宝钢的云计算变革才能如此顺利地实施。

  ■文/杨建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