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来药业:云管理攻克研发困境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礼来药业,云管理
  • 发布时间:2013-06-27 16:08

  热销药虽然赚钱,但在美国从研发到上市要12年,等到推出市场,还没赚到热钱的时候,也许专利也快到期。对于美国礼来公司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引进云计算,高速推进研发数据的处理速度。

  全球十大制药公司之一的美国礼来公司尽管在去年收获了242.87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但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总裁兼CEO李励达(John Lechleiter)却不得不面对一个财务上的尴尬:相比销售收入表面上的光鲜,其增长率却再创新低。据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披露的信息显示,礼来的销售增长率,已从2009年的9.4%,降至去年的5.2%。

  为此,李励达不得不继2009年后,在今年4月再次进行规模性裁员,本次裁撤的近千名美国的销售代表,占了总部销售人员总数的30%。

  裁员虽然可以暂时控制成本,却不能创造业绩。为此,李励达对礼来调整了战略:一、打破公司原先只做新药的定位,进入到仿制药领域;二、加速新药的研发和推进周期。

  从实效看,前者只对中国南通的一家叫“联亚”的仿制药公司,进行了一笔2000万美元的投资,但礼来究竟从中获得多少收益,目前还没有显现;而后者的创新,却遭遇了“五连败”: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药物“solanezumab”,未能通过临床检验;抗凝血药物“Effient”,在扩大适应症的临床试验上碰壁;治疗绝经后妇女镇痛问题的“FORTEO”,在对比临床试验中失利;抗癌药“Alimta”和“Bevacizumab”,均因临床数据不足,未能获得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放行。

  李励达很清楚,礼来进入仿制药是无奈之举,希望赚点快钱,以润色财报,而公司核心战略仍然在创新药上,因为一旦一种新药推出,礼来将拥有专利,并垄断该药物的全球市场。因此,即使遭遇创新五连败,礼来目前仍有近70个新药在攻坚中。

  但是,加大对新药的研发力度,必然会推高整体研发成本。礼来每年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从销售收入提取出来的20%,在实际使用中,不但消耗殆尽,且仍感紧缺。因此,礼来现在必须梳理研发预算中各项目的结构,看哪些项目可以省掉或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便将更多资金用在真正的刀刃上。

  研发之痛

  在美国,每种新药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到最终放到药柜销售,平均需要花费12年时间。在这个周期内,药品必须历经复杂的临床试验,才能最终得到FDA的批准。如果,礼来的创新药走这个流程的速度越快,取得的独家销售的时间也就越长,进而带来不菲的利润。对于礼来,时间就是金钱。

  礼来现在的痛点是,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新药研发、临床试验、监管测试、市场和销售等方面。而在这一流程链中,礼来在新药研发上所费的时间,居然占去了整个流程中一半的耗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新药研发的速度?

  药品研发的初期阶段,大量的试验和计算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作为支撑。通常来说,每850兆的数据传输需要有800-900个CPU(中央处理服务器)来运算,还要花费数小时来生成化学交互作用模拟或者模型,而其他的项目就要进行等待。礼来有两个数据中心,但实际上已是满负荷运转,无法为科研提供所需的计算能力。其实,礼来也并不吝啬于对服务器的购买,但最后却发现,将大笔的钱投向计算机设备之后,不仅依然没有解决计算速度,而且成了毫无生产力的IT固定资产,还每年为之负担维护和折旧费用。

  另外,当前的行业竞争,已导致每种新药从研发到最后进入市场的成本,跨过20亿美元大关。而更痛苦的是,一些现有赚钱的药品专利不断要到期。比如,去年,礼来的头号畅销药物抗精神病药“Zyprexa”失去专利保护,导致其营收一度下滑,而今年,该公司的胰岛素药物“Humalog”与抗抑郁药“Cymbalta”也分别将在5月和12月失去专利保护。

  礼来遇到了两难:在业绩逐年下降的时候,决策层一方面强力推动创新,以期尽快获得新的市场利基,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成本上进行控制,甚至削减。李励达面对华尔街曾表示“IT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严重抑制了公司业务的发展”,并称将开始实施策略转换,实现部分IT系统资源的费用支出,从固定支出模式向浮动支出模式转变。

  步入云端

  要将IT系统资源的费用支出,从固定支出模式向浮动支出模式转变,礼来的思路和做法是什么?除了引入目前在企业中最盛行的云计算,礼来已别无他法。

  使用云计算,从运营上对礼来的将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可以仅用少量的资金进行项目架构设计、研发和测试,随时对项目进行评估,对于有良好前景的项目,可继续追加投资进行更大规模的建设,对于没有开发价值、没有前途的项目即刻停止、取消。更重要的是,降低对IT的成本开支,提升研发所需的计算能力。看来,引入云计算,完全可以将礼来过去对IT系统资源的庞大支出模式,从固定支出向浮动支出模式转变。

  先看云计算系统如何搭建?由于礼来只是传统企业,不具备前沿的云计算技术和人才,因此只有购买云服务商的产品。在搭建云计算中心时,礼来分别采购了谷歌、亚马逊和一家叫“Alexa and Drupal”公司的服务产品。比如:数据整合系统上使用Google apps;数据共享系统上使用Amazon SQS;数据访问系统上使用Amazon Data Transfer;在基础平台服务系统上,使用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效果是什么?从一张“礼来:云计算与传统计算的耗时对比表”中可以发现,使用云计算后,在对数据的运算耗时上,对于礼来几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管理革命,由此,加快了对新药的大量的试验和计算节奏。

  再看财务成本如何控制?从礼来云计算系统架构的供应商中发现,亚马逊是其核心的供应商,尤其是亚马逊的“弹性计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完全接轨了李励达提出的“将IT系统资源的费用支出,从固定支出模式向浮动支出模式转变”的战略。

  亚马逊的“弹性计算云”,实际上是建立在Web上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其后台是一个云计算集群:3809个计算单元,每个单元配备8核处理器和7GB内存,算起来,整个集群就有30472个核处理器、26.7TB内存和2PB的磁盘空间。礼来借助这个高速计算能力的平台,为其遍布在全球的科学人员网络提供计算能力。而“弹性”之说又是什么意思?

  算一笔账,礼来使用亚马逊“弹性计算云”是按实际使用时间来支付费用,该费用为1279美元/小时,而在研发和计算集中度不高的时候,礼来可以不使用亚马逊的服务,因此可以节约开支。另一方面,如果礼来采用自行建设方式建设上述系统资源和基础设施,巨额的资金投入和耗时的建设周期,是企业无法承受的,即使建成,也将面临资源浪费和闲置的问题。

  最后,在礼来内部,还面临科研人员置身在云计算环境中的适应性。为了让科研人员最快速度习惯于云环境,礼来的IT团队在内部推出了15个云计算学习模板,让科研人员更轻松地在云端委托服务器中进行研究分析。

  “云”的烦恼

  礼来在与云计算的亲密接触中尝到了甜头,但也遭遇了新问题。使用云服务的企业最关心的就是安全问题。视专利为生命的礼来,对自己核心药品的研发数据监管极其严格。即使引入一系列云供应商服务,礼来放入云端的数据,也是“预调整”的数据,而关键的新药临床数据分析和评估测试结果,却只在礼来内部执行。

  礼来的云计算战略不会单独押宝在任何一家云服务商身上。为了避免每一种云服务都需要单独管理和配置的现状,礼来采用了来自第三方的云编制层工具,云编制层位于礼来和各种云服务之间,由算法组成,这个算法基于最低成本、最高性能或者需求,选出最适合具体工作的云服务。

  即便礼来进行了如此多的保证措施来保护自己在云端的权益,但与亚马逊还是发生了有关责任问题的激烈讨论。焦点就是,如果发生故障,服务商应该承担多少责任?

  礼来试图与亚马逊签订一个关于网络中断、安全隐患以及亚马逊Web服务应用其他形式的云风险的赔偿协议,但双方谈判破裂。

  现在在礼来面前,出现了新的两难选择:一方面从亚马逊提供的云服务中,每年可以节省数百万美元的IT成本;另一方面无法说服亚马逊承担礼来的数据安全责任。不管争议如何,作为购买云服务的一方,礼来现在还不敢轻易换掉亚马逊,因为礼来大部分的研发基础数据都在亚马逊的云中。

  *作者系TechTarget(中国)研究机构高级研究员

  ■文/张培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