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石塘镇:活古城!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石塘镇,古城
  • 发布时间:2013-06-27 16:40

  和全民热议的湖南凤凰古城区区300多年历史相比,广东仁化石塘镇却有着600多年的历史,且至今保持着古村落的神秘感。更重要的是,这里鲜有人知晓,还没有在村口设置门票站,只是你要小心,进入这个像迷宫一样的古村,你会不辨南北东西,但迷路恰是在石塘镇里的乐趣。

  当湖南凤凰古城从免费陡然变成148元一张门票的时候,伴随而来的世间吵闹声,不仅打破了这座湘西小城的宁静,也将它从此推进物欲横流的商业世界。

  除了山峦、湖泊、森林,古村落将是旅游经济的下一个吞噬目标。只是,中国的古村落太多、太广、太散,而且还夹杂着与原住民之间因搬迁发生的矛盾冲突,因此古村落的旅游经济一直不得进展。湖南凤凰古城是独特个案,那里的原住民大多摇身一变,成了古城有商业执照的店家。但,不管湖南凤凰古城今后是否继续收费,还是最终又改成免费,这个古老的村落已经颠覆了我们最愿意接触的世间朴素。

  好在古村落旅游经济推进迟缓,我们还有时间找到下一个凤凰古城。当我在网上搜索“中国古村落”时,发现了一条有关广东地区古村落的信息,说是广东在2008年至2009年分别进行过两次古村落名录登记,共计64处。最后,我锁定在广东韶关市仁化县境内一个叫石塘镇的地方,之所以选这个地方,是因为全国同名的地方有9处,而广东的石塘镇是一个什么地方呢?

  城南旧事

  踏入仁化石塘镇前,我做了一点功课。仁化境内大多为山峦,唯有一地却呈盆地地形,盆地中心有一个史称“千家村”的神秘古村,这就是石塘镇。而“石塘”又因何得名呢?

  根据当地大家族李氏族谱的记载,明洪武年间,福建李可求携家族来广东谋生,途经仁化境内的山峦时,发现了一块平整的土地,于是就决定留下来。他们在这里挖泥制作土砖准备砌建房屋,当这块土地上的泥被全部挖出后,却发现下面都是青石底板。于是就按照青石板的原始地貌,在地势高处建造房屋,而在地势低洼处,就形成了村中的石底塘,由于李氏家族的祖辈都自称为“石塘村人”,于是“石塘”这一地名就延用至今。按明洪武年的公元纪年,应为1368年,算起来,仁化石塘镇距今已有640多年,比建于1704年(清康熙43年)的湖南凤凰古城,居然还多340多年历史。

  石塘镇在明末清初时,迎来了辉煌。当时的石塘镇已是粤北有名的千家村,拥有数千人口。直到现在,该村还保留有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古宅133座,传统古建筑面积达42288平方米,是粤北历史悠久、古建筑群落规模最大、保留最为完好的古村落。

  很幸运,历史这么悠久的古村落鲜有人知道,因此,这里还没有在村口设置门票站,来的多是散客,也包括我。但,我一进入村子,就发现似乎还是有导游比较好些,这里就是一个迷宫,非本村人一定是越走越找不到北。

  村头的一位做了30年酿酒生意的老李告诉我,这里号称是水浒传里的“祝家庄”,有9个祠堂、12条街巷、7处炮楼、7处门楼、25处闸门、2座村庙,且每条街巷狭小、纵横交错、穿插联通,不辨东西南北。这里为什么会设计成这种模式?

  “我们李氏家族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已在当地非常富有,这引来了山盗的垂涎,于是家族就再次利用青石板的原始地貌,进行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建设,最终形成了现有村落地形。”老李介绍说。

  正是由于这一独特的迷宫式设计,使得石塘村多次幸免于难。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难发生在太平天国时期。1860年5月,被曾国藩击败的太平军残部,由曲江窜入仁化县境,由于钱粮短缺,便决定攻击石塘村意图抢粮。当太平军攻到村中心三角街一带后,纵横交错的街巷,使得他们转来转去又回到了老地方,而四周房内的火枪冷箭令他们防不胜防,太平军最终黯然收兵。

  尽管石塘镇获得了胜利,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北半村烧毁、1/3的村民死亡。兵病灾过后,村中李氏族老决心建一座特大碉楼,以备战乱。于是,石塘镇就以李氏族祖名下租田为基金,富户捐田、村民出力,发起了历史上第三次修建工程。历时16年,费银3万两,终于建成了迄今为止广东省内最大的古堡式碉楼—双峰寨,其面积4164平方米,拥有1个主楼、4个炮楼,四周墙高9米、厚1.3米,墙外四周有水深1.5米的护城河。从此,石塘村地貌就一直未变,李氏家族就在这里平静地繁衍着子孙。老李就是家族中的一员。

  当我站在村口处,看着那用糯米、黄糖和石灰浆构造的堡垒,我相信,这里的李氏家族子孙的意志也如同这座堡垒一样,固若金汤。而护城河上荡起的丝丝涟漪,似乎还在荡漾着久远的呐喊。

  居高临下看镇子,墙檐连亘。天井里的一束光,宛如清茶杯盏,一旁的老人斜靠着,静听着收音机里传来的曲调,一如当年的老模样。

  我无法想象当年鼎盛时期的石塘镇是如何的光景,眼前游人寂寥的古镇,却寂静幽幽。巷陌,灰白的墙砖剥落着往昔的记忆。脚下,石板整齐地罗列,直至小巷深处,青绿的微光依稀隐现。四周的木门半掩着,皱纹龟裂成年轮,残留着岁月划过的痕迹。

  在这个曾经无比繁华的镇子里,村民见多了凡尘琐事,对我这样一个外乡人,他们平静的眼神多少有些木讷。倒是一群孩子,与我却做着应和,在我的身前,喧闹和奔跑着。

  城南逸事

  在石塘镇,我跟着一群孩子的脚步,无意中经过一个理发店,这家理发店和很多农村里的理发店并无二致,简单的招牌,破陋的理发室,但它却让我驻步凝视。

  在我的记忆中,也有这么一间剃头店:老式推子,折叠剃刀,铁制理发椅,斑驳的大镜片。我还记得自己在10岁左右的光景,头发一长,就会被母亲连骗带哄地拽进了这间剃头店。剃头的是个消瘦的中年男人,因为右腿有点残疾,不懂事的我都偷偷地叫他张瘸子。

  张瘸子的笑容连同那间剃头店一起,早已是梦里那张发黄的书签,只有在记忆被风吹起的时候,偶尔才会从记忆的册页里滑落。而这里,在岭南的一个古镇里,有那么一间古旧的剃头店,就像记忆里的一样。

  当我站在半掩的木门前的时候,从结满青苔衣裳的长巷尽头,走来一个神情漠然的老太太。她推开半掩的木门,与我擦身而过,并不理会我的存在。我探头进去,用普通话问,我想见见剃头师傅时,老太太用浓重的岭南话说,老伴可能是去串门了,至于去了哪家,她也得去寻寻。老大娘依然神情漠然地回转过身,而后又慢慢地走入了结满青苔衣裳的长巷。

  我进了剃头店等候,小店里幽黑清冷。不一会的功夫,从门外走进来一位老大爷,一身青素的衣衫,一顶深蓝的鸭舌帽。老大爷不会说普通话,好在我能听懂意思。老大爷说他姓李,整个镇子都是李姓,老祖宗是打福建过来的,当年讨饭讨到这里,而后就有了这村。

  “我从17岁开始理发,到现在有60多年!”李大爷说,那时候家里穷,早早地就跟着老爹学剃头,学剃头不容易,烧水、打扫卫生、苦练基本功,经过一些年的磨砺,出师后,就继承了老爹的剃头店。“几十年了,我家的店一直都是这个样子,这个剃头店帮我养活了孩子。”李大爷说,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因为这家理发店在祖上手上传了百年。但是,我在店里呆了好一会儿,却没有发现有任何顾客光临。李大爷说,现在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老式理发店也只能是做村里留守老人们的生意。

  我记得家乡张瘸子的那间剃头店也是这样没落的,初中之后我就再也没去过他的剃头店。年少的时候,就已厌烦了一成不变的小平头,当录音机里刮起“对你爱爱爱不完”的旋风之后,我就钻进了镇上那些新开的发廊,坐在贴满明星海报的墙壁下,听着录音机里传来的流行歌曲,转眼间,个个都顶着中分发型出来,头上抹满了摩斯,走在阳光下,毛发硬挺着发着油亮的光。直到有一天,张瘸子的剃头店被拆了盖了新房,而张瘸子也背起了行囊,一瘸一拐地走向了远方。

  和李大爷攀谈之后,临行时,他将我送到巷口,嘴里一个劲地在向我表示感谢,他说很久没有和外乡人好好说话了。我注意到,尽管他的老伴,那位默然的大娘,一直陪在他身后,却始终没有露出一丝笑容。他们守着百年不变的家园,守着清贫生活里的悲与喜,而我,在与他们短暂的邂逅后,转过身,穿过古堡与祠堂,继续朝镇子深处走去。

  我很清楚,在不久的将来,今天的李氏后人们一定会面临重大的命运选择:这里一定会成为旅游区,开发商会进来,和李氏后人们谈搬迁,然后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改造,包括李大爷的这间百年理发店也会被一夜倾覆,而所有的破房子、老房子都会被修葺一新,然后在门口设一个收费口,我很想告诉李大爷,你一定要争取把理发店留下来,但我知道那一定是徒劳的。离开石塘镇的时候,天空下起了雨,我回头再看,小巷的青石板,闪着幽幽的光。

  附文:

  10个值得高度关注的广东古村落

  ● 韶关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

  ● 潮州潮安县龙湖镇龙湖寨

  ● 揭阳普宁县洪阳镇德安里

  ● 湛江市雷州白沙镇邦塘村

  ● 肇庆市高要回龙镇蚬岗村

  ● 清远连州市西岸镇石兰寨

  ● 梅州丰顺县建桥镇建桥围

  ● 佛山三水区芦苞镇长歧村

  ● 湛江雷州市龙门镇潮溪村

  ● 惠州龙门县永汉镇鹤湖村

  ■文/李双喜 沈伟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