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习课

  记得大三开学时,大家聚集在阶梯教室开班会。班主任老师新来乍到,尴尬地陪着笑脸问:有哪位同学自愿当课代表?坐在身边的上铺很配合地举起了我的手。老师一看这么快就有人捧场,赶忙问道:“好的,这位同学,你想做哪科课代表?”我暂时放下沉冤昭雪的大事,淡淡地回应道:自习课。全班笑得前仰后合,老师表情瞬间凝固,随后勉强挤出一丝笑意。为了照顾新老师的情绪,我后来正正经经地选了新开的法语课,顺便鞭策自己学习。

  不过想做自习课代表不是笑谈,是我正儿八经的愿望。从小学开始当过音乐课代表、英语课代表、语文课代表,但我最想当的,还是自习课代表,虽然从来就不存在这个玩意儿。中学时曾一度担任班长,老师每次去开会前都对我说:“班长,自习课的纪律你多管着点”,然后绝尘而去。我心里犯着嘀咕:自习课的秩序差不多就行了,纪律那么严哪有自由可言。虽然自习课有很多作业要写完,一打卷子要填满,不过没有老师站在讲台上瞪着眼睛等你回答问题,更没有解不开题就“挂”在黑板上的险情,大家的心情放松自在了很多。如果在这个时候还来个严加管理,叫大家的日子怎么过,实属违背人道主义。在这样的思想原则指导下,我们班的自习课向来是杂而不乱。大家各做各的作业,各看各的课外书,各发各的呆,交头接耳的只要不影响到别人我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一到自习课,空气中就弥漫着自由而快乐的空气,那可以说是学生时代最幸福的时光,而我则暗自为自己封了“官儿”:快乐洒脱的自习课代表。

  现如今,已经毕业的我们,每天依旧“被上课”。领导说:技术要过硬;人力资源说:软实力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于是我们挠着脑门,卷起袖管,贯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方针:攻心课、人脉课、3D打印课、大数据课,只要想得到的,都是必修课。很怕落了某个科目,或是被竞争对手学了去。你想着,我口才不济,至少PPT设计得美轮美奂;我交际手腕欠佳,但数据分析能力无人能及。人人都想着至少得争当某个科目的课代表,能争取上个奥林匹克竞赛资格则更好不过。

  那么,你给自己安排一些自习课的时间了吗?

  这时有人跳出来问:自习课都学什么?要考试吗?能帮我坐上项目总监的位置吗?

  自习,顾名思义,“自”意味着自觉自愿;“习”即产生学习行为。这种学习行为不限于抱着书本记笔记,做模拟习题以求金榜题名,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的整理:整理这一周来学习的知识,整理这段时间以来发生的事情,整理这几天或高或低的心情。自习即反思:哪些知识有益处,哪些知识中躲藏着伪逻辑;哪件事做得稳当,哪件事做得欠妥;怎样能让自己心情明亮或是冷静清醒。个人问题、人生问题、宇宙问题可求助于书籍,但也必须反躬自问。所有这些唯有在“自习课”上才有时间理清。一句话,只要独自产生了思维上的操练或精神上的反省都可以称之为“自习”。

  上自习课无需预约,随到随学,学习形式也极其灵活:你可以在和煦的日光下阅读一段美文,背起行囊来一次漫无边际的旅行,大声朗读自己写的诗,或者,穿上便服和运动鞋在森林公园伸展筋骨。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活动,可以让你放松身心,给自己以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况且更妙的是,身边没有“暗箭难防”、严防死守的眼神。

  很多人想不到要上自习课是因为自习课需要自己思考。自己思考太劳累:工作太累,约会太忙,怎有这闲情逸致?不如翻书直接背诵来得轻巧。或者说,习惯了“背诵以下段落”的思维方式,自修便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了。而在我看来,自习课恰恰是最最重要的必修课。在自习课上,你可以决定先做数学题还是英语题;先发发呆还是先偷偷看会儿小说;是阅读一段与自己灵魂相通的文字,还是学习Linux;是默然接受被安排的生活,还是主动拒绝阻碍一切自由意志的行为。一切全凭你的自由。

  另外一些人,害怕上自习课,因为他们害怕向内看,害怕面对自己真正的状态。然而,不用力打破这堵墙壁,随之而来的便是更深刻的恐惧。一旦你觉察到了这种心情,或多或少已经开始接近了真相。你需要决定是要硬着头皮继续向前,还是要转身打道回府。

  自习课考试没有另外的监考老师。教书先生是你,学生是你,监考老师也是你。考试没有具体的数字,你此刻的心境便是最确切的答案。

  就算我们做不到“一日三省”,至少也要“三日一省”。这样你就不至于长期处于被催眠的状态,永远清醒不过来。

  文/郁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