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梦之名剑风流

  • 来源:江南
  • 关键字:越绝书
  • 发布时间:2013-08-25 14:39

  若说廊桥代表了江南的人间烟火,青瓷意味着江南文化的静雅内敛。那么剑则是江南侠骨丹心的明证。

  江南文化从不是单一的,虽然更多的时候,连我自己也忘情于江南的名山秀水,流连山色晨光中的清寂。

  今日又翻《绝越书》,见其中记载欧冶子铸剑事,心有所感。想起在龙泉所见的一柄柄名剑风流。

  当日那小小的宝剑博物馆,自然不足以承载数千年的剑之文明,我所心动者亦非而今被收藏在橱窗里的古剑,剑之为物,若然沦为陈列藏品,敛其锋芒。本身即是悲哀的没落。

  无心去品赏那些珍品的来历,了解它们是由何处何人奉献至此,倒是那些示意如何铸剑工序的青铜塑像,惹我驻足良久。在幽暗的博物馆里,我所思忆的唯有一人,古越之铸剑名师——欧冶子,甚或还有与之关系亲近的干将莫邪。

  抱歉。龙泉县上满街的兵器铺,四处可见的号称自己是铸剑世家的广告传单都不能引起我的兴趣。来到龙泉,在如今繁嚣温厚的小城里,我感知的是兵者的寂寞和名剑的孤独。

  其实,我是个不合时宜的人。

  剑为短兵之祖,据黄帝本纪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据管子地数篇云:“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以上记载,似黄帝与蚩尤,均己制剑为兵。

  上古之史,不足全信。但大约在商代已有明确的制剑记载。存有实物,现今出土最早的是“鄂尔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商周之见一般呈柳叶或锐三角形,为青铜制品,杀伤力有限,仅作为长兵器的辅助武器。

  吴越之地,每多水泽,剑因此作为短兵相接的利器。我所记得关于剑的最早印象是专诸助公子光大业,用以刺吴王僚的“鱼肠”剑。此剑小巧,可藏身鱼腹,锋锐之极,举手格断兵士所架之戈,力透三层铠甲。吴王僚被刺死之后,专诸亦功成身亡。

  春秋战国多义士,士为知己者死。不计性命得失。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份慷慨从容,后世乃不多见。铸剑始祖欧冶子亦出此地,为一时之盛。

  除却鱼肠剑外,欧冶子所铸之剑,还有“七星龙渊剑”(欧冶子和干将为铸此剑,凿开茨山 ,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铸剑炉旁成北斗七星环列的七个池中,是名“七星”。剑成之后,俯视剑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渊,飘渺而深邃仿有巨龙盘卧。是名“龙渊”。后避唐高祖李渊讳改为“龙泉剑”),泰阿剑(传为天子剑,楚王,吴王夫差,秦始皇皆佩,后西楚项羽得之,败时用此剑自刎于乌江),工布剑(秦始皇佩剑,霸道无匹)——以上三柄传为欧冶子与其婿干将合铸。另有,纯均,湛卢,巨阙,胜邪。皆为汲取天地灵气的不世神兵。

  《越绝书》载:“春秋时欧冶子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铁英,作剑三枚,曰:“龙渊”,“泰阿”,“工布。”又有“楚王见剑”和“薛烛识剑”“湛卢去楚”的记载(见《吴越春秋》)。读来令人神往。

  逐鹿之于中原,兵之王者却出于吴越,刚柔相济,这份巧合,天造地设。江南山水锋锐深藏。如剑无故不鸣,无故不出鞘。

  剑之令人神往,除却其杀伐之利,豪侠之气夺人心魄。另有端然静摄的“仁者”“王者”气概。间或还有干将莫邪的生死相许,叫人念想那纵身一跃的凄然和英勇。

  以身殉道,九死不悔,何况还有你陪,纵来年你我为世遗忘。不枉今日你我同铸之缘。肉身皆会殁于黄土,何如化身为剑,身销灵存?

  昔年鸿门宴,项庄舞剑志在沛公,因是项羽一念之仁,蹉跎了良机,日后兵困垓下,虞姬以剑自刎,别霸王。项羽亦以剑自刎,撇开英雄霸业,追随虞姬而去。不是不勇决。

  英雄谢世,成就了枭雄一世,那沛公坐享大汉江山。昔年以赤霄剑斩白蛇起义,入咸阳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合该他有命数,辗转颠沛登九五之位。

  芙蓉涩尽鱼鳞老,总为人间事转平。

  物换星移,剑随功业沉浮于世。或现君王侧,或呈忠臣手,或随侠客行。若世无英雄,侠士,名剑亦是寂寞无主。不如消隐,化为传说。

  我亦决定不去看剑池了,转回杭州喝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