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男排,变!
- 来源:新体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全运会,男排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9-05 15:29
当新科联赛冠军北京男排击败联赛十冠王、全运会两连冠上海男排之时,无疑宣告了中国男子排球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这一变化的背后更值得人们深思。
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男排成年组决赛8月上旬在辽宁朝阳落幕。本届决赛改变了赛制,增加了奖牌数量,比赛质量大幅提高,场场竞争达到白热化。当新科联赛冠军北京男排击败联赛十冠王、全运会两连冠上海男排之时,无疑宣告了中国男子排球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这一变化的背后更值得人们深思。
诸强混战 竞争惨烈
获得决赛资格的北京、上海、江苏、解放军、浙江、山东、河南和东道主辽宁队,是目前国内男子排坛最优秀的8支一线成年队,都有夺金的实力。
比赛从第一天开始就陷入5局鏖战,小组单循环最后一轮,除了解放军、上海锁定四强外,北京、辽宁、江苏和山东都有晋级四强的希望。这一悬念直到最后一场比赛结束才揭开。全部32场比赛,出现了16场5局大战,比例高达50%,在男排比赛中实属罕见。此前女排成年组决赛只有6场打满5局。
8支队伍中没有一支是绝对的强者,也没有一支是明显的弱者,呈现出诸强混战的局面。第八名浙江队曾以3比1战胜最后夺得第三名的辽宁队,和最终夺得冠军的北京队打满5局方告负;获得第七名的河南队同样和北京队打满5局才输掉。最终的冠军和第三名争夺战都打满了5局,拼到最后一刻才决出胜负。
如此激烈的比赛,是近几届全运会男排比赛中难得一见的。北京队主帅李牧回顾球队夺冠过程时说,每一场比赛都很重要,每一分都很关键,稍有闪失,我们就不会走到现在。
塞尔维亚籍主帅德阳率领山东男排获得了第五名,没有能实现见“金”的目标。他坦言在来中国之前,并不知道全运会是什么,也很难想象全运会竞争会如此激烈,因为在他们的国家没有这样的比赛。8支队伍实力都很强,代表了中国男排的最高水平。
势均力敌的比赛使得大家对胜利都有着强烈的渴望,输掉比赛都心有不甘。浙江男队在最后一场比赛中,1比3不敌河南队,最终排名第八,小伙们不甘心以输球的方式告别四年一度的全运会,徐先涛、金志鸿、李翌杨、王峰磊等队员抱头痛哭;解放军队高开低走,最终仅名列第四,无缘金牌,队长仲为君两眼都哭红了,感叹道:“心都碎了!”上海男排一批老将没能在谢幕演出中拿到冠军,队长沈琼赛后哭得像个孩子。
“奇迹”、“运气”、“神话”,这是5局大战获胜的主教练口中经常说出的话语,他们对比赛的结果难以估计。江苏男排主帅卢卫中在球队3比2险胜山东后,直言嗓子都喊哑了,赢下比赛简直是个神话。北京迎战江苏,副攻杨帆拦网独得10分,扭转颓势,北京队教练和队员都说不出来原因,只能解释说是运气。
为了不辜负4年的努力,每名队员都倾
尽全力。最后的胜利不再是技术的较量,而是意志的比拼,尤其是各队的核心队员几乎拼到了最后一刻,竞争堪称惨烈。北京队王琛打着6针麻药、5针封闭上场;仲为君在比赛中右膝突然受伤,仍坚持不下场;上海队老将王之腾腿部开刀后,每次上场膝关节都是肿胀的,比赛完要抽掉差不多30毫升的积水……
一年双冠 成功启示
2013年是北京男排丰收的一年。2月,北京队击败八一队,获得联赛冠军。4月,全运会预赛,北京队以赛区第一的成绩杀进决赛圈。8月,全运会决赛,他们又一路闯关,最终荣获冠军。从联赛冠军到全运会冠军,北京队实现了蜕变,成为真正的强者。
北京男排过去成绩一直不理想,在联赛
中处于中下游,上届全运会也只获得第七名。今年虽然夺得联赛冠军,但外界普遍认为北京队是靠外援才拿到了联赛的冠军。全运会比赛不允许外援出战,赛前北京队并不被人看好,但他们发挥相当出色,在循环赛阶段以5胜2负的战绩居积分榜的第二位,令人刮目相看。半决赛中,他们以3比0横扫东道主辽宁队。决赛中在决胜局12比14落后的情况下实现大逆转,时隔48年再夺全运会男排冠军。
北京队是这次全运会比赛中逆转取胜最多的球队,经历了5场5局大战,有4次得胜,尤其是决赛,他们的表现配得上冠军的称号。
从人见人欺的弱旅到如今令人尊敬的强者,北京队用事实告诉人们,在俱乐部职业化中做出的尝试,让他们受益匪浅。北京队主帅李牧坦言,这4年,从球员技术上来说,没有提高多少,今天的成绩是各方面促成的,政府重视;有了赞助后,球队待遇提高了;引进了强力的内外援;原来队伍中的队员打球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尤其是引进外援,给球队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他们的敬业精神激发了队伍的斗志。全队发生了质变,更加团结,形成了一种“拖不垮、打不烂”的永不放弃精神。联赛夺冠让队员更加自信,大家都有了一颗“冠军的心”。联赛4个月,本土队员和外援一起比赛、训练,很多不好的习惯都改正过来,外援的言传身教比教练去说效果更好。
相比足球和篮球,排球的市场化步伐较慢,而男排更是弱势项目,很多球队都存在如何提高球员训练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问题。北京汽车男排俱乐部成立之后,困扰球队的难题迎刃而解。
俱乐部实施利益分配,主力与替补球员的差距很大,想挣到更多的钱,队员就必须成为主力;想成为主力,就必须刻苦训练。利益直接与队员的表现挂钩,时间一长,球员的自律性提高了。同时,比赛获胜有相对应的奖金发放,这更加激发了球员的斗志,每球必争,不到比赛结束就决不放弃。这也是北京队能够在此次全运会总是能赢下决胜局的原因。
政府的重视,企业的投入,外援的引进,球员生活质量的提高,让北京男排走在了全国男排其他队伍的前列,完成了质的转变。
激烈有余 精彩不足
全运会比赛虽然场场竞争激烈,但是从竞技层面来说,技战术水平并不高,这也反映出中国男排目前正处于低谷的现实。中国男排主帅谢国臣作为河南队教练也参加了全运会比赛。他表示:“每个队主打的队员,包括国家队的队员,在这个需要名次的比赛压力下,打球都不轻松,确实感觉到平时的技战术发挥不出来,有点抑制状态,说明抗压能力不足。”
最终夺冠的北京队更多是依靠“拼命三郎”的精神,球队技战术组织并不丰富,多数情况下只是依靠接应王琛的得分,而两个主攻胡松和单庆涛常常遭遇对手的拦网封杀。
山东男排外籍主帅德阳的看法更为客观。他反复提到中国排球在拦网、发球上存在很大缺陷。当今世界排球重视发球和拦网已成为一个模式,欧美排球强队都以大力跳发球为趋势。在本届全运会上,每支球队中熟练运用大力跳发球的队员不超过两名,更多的球员采用风险小的飘球。通过一年多的执教体验,德阳认为中国运动员在排球理念上存在一些偏差,他尝试很多次去改变,但收效甚微。他认为,20岁以上的队员很难再改变了。
对于中国队员来说,不论是地方队还是国家队,一传体系堪称生命线。但本届全运会很多队伍都会出现卡轮的现象,一传常常出现波动。这一方面与技术有关,另一方面,因为队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造成大多数队伍发挥起伏较大,失误偏多。从运动员的素质来看,目前中国男子排坛缺乏进攻、一传和防守都过硬的全面型主攻,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人更是难觅;各队表现出色的队员都是国手或是前国手,这给国家队选材带来了困难。
面对与欧美强队之间的差距,要有所改变,还需层层推进。正如辽宁队主教练隋盛胜所说,有些基础条件,需要从青年队抓起,成年队教练是无法直接改变的。
未来之路 变中前行
十二运后,以沈琼为代表的上海男排“黄金一代”将正式告别赛场。32岁的沈琼、31岁的方颖超与王之腾、33岁的崔晓栋,10年前,正是他们开启了上海男排的“黄金一代”。10年间,他们成就了联赛十冠王、九连冠以及全运会的两连冠。这批上海男排的老男孩儿们都曾多次入选过国家队,过去的10年,他们撑起了中国男排的主力框架。
在全运会男排比赛结束之际,为备战亚锦赛,新一届中国男排集训名单出炉,上海男排30岁以上的老将无一人入选。解放军队仲为君作为国内目前的第一主攻,赛后与沈琼拥抱,标志着中国男排新老队长的交接。潘晨源、戴卿尧、杨帆、金志鸿等一批90后新生力量的迅速成长,将决定着中国男排的未来。
在北京队主帅李牧看来,北京队与上海队模式不一样,上海的成功很难复制。“上海队有一拨人,有很多国家队队员,成绩是一点点积累而来。而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有一批几经磨难的老人和新鲜血液顶上来,外因转化为内因,才有这么两个冠军。如果有好的内外援加盟,我们可能在全国处于领先或者第一集团。加上好的训练、好的运作,成绩仍然可以保持”。
中国男排主帅谢国臣也认为,北京男排能否创造自己的时代,还很难说。“如果其他球队也引进外援,就会给他们带来冲击,同时国内传统的强队还有自己的底蕴,上海队即使老队员退役,但还有二线队员在发展”。
无论如何,北京队一年两冠的成绩已经给中国排坛带来足够强烈的震动。传统格局的改变、外援的引进、赞助商的投入、排球市场的活跃、关注度的提高等,都是排球发展过程的正能量,也是所有热爱排球人希望看到的。在北京队的带动下,毫无疑问,中国男子排坛未来之路将会在积极的变革中前行。
文 周圆
